招财猫 发表于 2015-5-30 00:16

巴黎之街头

希望某人早日康复。没修过的糙片儿。















lilyrain 发表于 2015-5-30 16:27

猫游巴黎了啊

招财猫 发表于 2015-6-1 00:34

与其说是游了,不如说是趁转机转了一下。





lrgll 发表于 2015-6-1 09:23

:em07::em07:

招财猫 发表于 2015-6-6 22:17

                     Notre Dame de Paris    改革开放之初,电视台播放了很多欧美电影。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我记得我在大院的公共电视上欣赏了不少洋电影。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追捕》,《虎口脱险》,《卡桑德拉大桥》,《叶塞尼亚》等等,《巴黎圣母院》也是当时看到的记忆最深的电影之一吧。这个电影对我来说记忆如此之强,以至于我一直记不住巴黎圣母院的英文法文名称,这次给洋人说要去巴黎圣母院时,竟然差点脱口而出说出中文。幸好即使发现,没有丢人,但是说英文时“诺戳”“诺戳”地说了两声,终于想不起来“丹姆”,就只好放弃,拿出地图指示了。这次去巴黎住在离协和广场非常近的圣马黛丽奴大教堂附近,所以去哪里都非常方便,去巴黎圣母院乘坐14号地铁,再走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了。巴黎的地铁虽然没有罗马地铁那样臭名昭著,但是据称也是难路。幸好我事先获赠十张巴黎地铁票,还有一张巴黎三日周游券,有了这些,去什么zone都够了。去巴黎圣母院那天,潇洒地去称地铁了。当天巴黎是典型的巴黎晴天,海相型的灰云厚厚的,却又天光大亮的感觉。以前看什么《午夜巴黎》时,总觉得摄影师一定时对色彩和对比度做了后期处理。来到巴黎才知道,除了卡片机,估计什么相机拍出来,巴黎都有灰有黄,充满德国镜头味道。巴黎地铁比起天朝新建的地铁,那可真能说时破破烂烂。很多墙壁混凝土裸露,各种电器管线纵横,到类似《第五要素》这个电影里的一些未来主义场景。不过因为是巴黎,意识中总是要抬高它一些,所以心中总是觉得:虽然混凝土裸露,依旧是好看的。去了巴黎,会常犯崇洋媚外装文艺假浪漫毛病的。你要是看了《午夜巴黎》就知道不仅天朝文艺青年老年如此,连好莱坞装B文艺人也是一样的。似乎巴黎就是西洋的精神之都了。其实,早有大家说过:“你们这些文青不要酱紫嘛,我们西方文化的精神之都,既不是已经衰败不堪只留下些老房子的罗马,也不是很多东西文人坐咖啡馆发呆的巴黎,我们西洋的精神之都,乃是那个亚历山大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人文讲座教授,曾经用一本叫做《影响的焦虑》的小书敲打过所有人的神经)。我假文青,只知道阿基米德曾经在亚历山大城住过,其他的西方文学脉络如何追溯到埃及这个城市,我就不管了,山木的西方文学史我只是跳着看的——只看自己小时听说过的名字。所以,我就当巴黎是当代西方精神文化之都了。

招财猫 发表于 2015-6-6 22:27

出发之前,在瑪黛丽奴教堂旁边吃早饭。
据说巴黎人多半都在外面吃早饭和中饭。一顿早饭的钱,便宜些5-7欧元,稍微好些10-15欧元。中午饭大致都是10欧元,除非你去吃怕你你之类的。换算下来餐费真是很贵呢。其实巴黎人平均年收入大概在15万人刀到20万人刀的居多。开始总纳闷他们为什么还能忍受这么贵的午餐。后来才知道,法律规定,公司要每天给职员7欧元左右的餐券。所以他们中午吃个15欧元也不觉得什么了。当然,这都是据说。
艺术学校的学生们。路边的咖啡厅。什么鲜花咖啡厅之类的,亦去了的。
还有巴黎的种种亲。












lilyrain 发表于 2015-6-9 08:36

呦呦,老猫是文艺中年。
几年不来,信箱被广告塞满。

lilyrain 发表于 2015-6-9 08:37

你好可怜,那几部电影我都是在影院看的:em08:

千百度 发表于 2015-6-30 15:30

仿佛看到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黎之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