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陕 发表于 2018-12-28 11:09

【方寸间聚焦 四十年变迁】记者镜头中的东营住房变化


1988年9月,东营区南王屋村貌。 黄利平 摄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9b7bc2c5dbbd00cbecfd2726f8825ddb.jpg2018年9月,在南王屋旧址上开发建设的高层住宅。 延智 摄从一排排平房,到一幢幢居民楼,再到直冲云霄的高层、舒适惬意的别墅,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已从蛮荒之地变成了一座繁华都市!被人们习惯称之为“基地”的油田职工集中居住区,住房有着独有的油田特色,从最初的帐篷、“干打垒”,到“营房式”平房,再到职工楼房……在人们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本地住宅多为油田建造的平房,时称“营房式建筑”。油田退休职工李秀君先后搬家6次,房子一次比一次好:从1970年18平方米的砖瓦房,到1980年50型、60型楼房,再到2000年搭上了房改的末班车,住进了东利小区70型住宅。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81ff31c2409399de94a26a79d3977301.jpg黄河南展区杨庙村老村里,孩子们在仅2米宽的胡同内玩耍,在土房子里过年。 于中平 摄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35c69c767d8eeae94535921db3adad19.jpg黄河南展区杨庙社区群众迁新居娶新娘。于中平 摄1983年,东营市建市后,城区住宅建设向现代化发展,平房逐渐被淘汰,东城、西城、各县城区一大批住宅楼像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1986年,市政府第一批直管公房——东城北小区建成投入使用,房型为45至85型4种。上世纪90年代,房改开始实施,实现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此后的居民住宅也逐渐成了商品房,并催生了多层住房的井喷式建设。到2002年,我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6f83db3cf44cf71486019c4a8a515e79.jpg1989年3月,东六合村。“屋顶接水”项目试验成功,当地政府拨专款修建水窖,农民不出院就能喝到清洁水。刘文忠 摄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673b634879cfee6347e00c0207dbd054.jpg2018年9月,东六合村村民用上直饮水。 刘文忠 摄2000年后,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从多层到小高层,再到高层建筑的演变,同时,别墅型住宅也为市民购房提供了另一个选项。10余年来,我市居民小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住宅和小区数量跨越式增长,安居住宅、廉租住房、商品住宅陆续建成,高层、别墅拔地而起,住宅楼最高的达到30多层,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大变样。公共租赁住房的陆续建成,让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也实现了“住有所居”。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aac83a530901135cbb4d9e89e50c5b57.jpg1992年8月,东城胶州路,左侧是市直单位职工住宅。刘文忠 摄https://dytimg.dongyingnews.cn/201812/1d23e68dbeaa52c8493703de5c13f8ce.jpg2018年9月,现在的胶州路。延智 摄从平房到楼房、别墅,从人均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从简单装修到精致装修,改革开放40年,建市35周年,东营人的住房从低到高,从旧到新,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发生了华丽的转变。

论文专利工作室 发表于 2018-12-28 15:33



https://m.slit.cn/public/emotion/face_005.pnghttps://m.slit.cn/public/emotion/face_005.pnghttps://m.slit.cn/public/emotion/face_005.pnghttps://m.slit.cn/public/emotion/face_005.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寸间聚焦 四十年变迁】记者镜头中的东营住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