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枫叶 发表于 2024-3-5 09:16

林之洋游东营21

第二十一回
叶落归根恋故土
他乡远旅逢知音
林之洋和多九公相交已久,把酒言欢乃家常便饭。二人举杯对饮,共赞美酒醇香;细品各色佳肴,想不到驴头的每个部位竟各有其美:驴唇肉质软嫩入口丝滑;驴腮紧致越嚼越香;驴眼似乎是驴头的美食之冠……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林多二人已觉微醺,一位年轻厨师送来一大碗菌菇驴脑汤和两小碗米饭:“请二位先生用饭。”
谢过厨师,林之洋禁不住汤饭飘香,吃饭、喝汤,风卷残云。多九公毕竟上了几岁年纪,一边细嚼慢咽品尝着晶莹剔透软糯清香的米饭,一边察看大碗里的汤,舀一勺入口,无比鲜香。
林之洋静静地等着多九公吃饱喝足,正待去给经理道谢,经理已推门而入:“吃好了?还合口吧?”
林之洋说:“俺是尽享美味酒足饭饱了!”
多九公接着说:“感谢经理盛情款待!每道菜各具特色十分可口,陈酿酒口感醇厚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经理道:“些许家乡土产,得到二位赞许,也是小店荣幸。请沙发上稍坐。”
大家沙发上分宾主落座。多九公问:“贵店菌菇驴脑汤所用小黄蘑可是‘长白第一鲜’?”
经理答:“正是,不过小店所用是今上午从这里采来的。”说着,经理在大屏幕上锁定一幅画面:远处的大片松林郁郁葱葱,间杂着一些白桦、云杉以及灌木树丛,秋后的落叶散布在林间的草地上,阳光透过树林缝隙,照射得斑驳绚丽……经理把镜头拉近,聚焦在几株高大的松树附近,只见绿草与枯叶中有几朵小黄蘑探头探脑格外显眼。
经理解说道:“松林就在广饶境内的一片临河向阳的处女地上,松林中的小黄蘑也算是本土特产吧。”
“这里怎么会有大片的东北松林?”
“这与本地的丧葬文化有关。”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观念,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影响深入人心。随着社会进步,丧葬方式也在变化,本地人为逝者办后事,大多会选择“土葬”,但地面上不留坟头,一般是:到辖区管理部门为逝者登记备案,申领一口本地特制的陶棺,上铭逝者姓名性别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等等有关信息,统一注册编号,将逝者装殓入棺,送至公共墓地,交由机器人将棺材深埋于地下,地面之上不留痕迹;同时把棺材点位发送到管理部门录入数据系统,建立数字灵堂,相当于逝者入了本家的祠堂,以便亲属祭奠。逝者亲属可以在松林认养一株松树以为纪念,还可以与管理部门联网建立自家的数字祠堂,输入预留密码可进行网上扫墓。这种土葬方式,不占一寸表面土地,保持了逝者的尊严,留住了亲人的思念,延续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尊重人伦情感,稳定社会和谐。为了配合这种土葬方式,也就有了这片“东北松林”。东营与东北隔海相望,都属于气候变化敏感的区域,适于落叶松生长。我国引种华北、兴安及长白山落叶松已有近百年的经验,这片“东北松林”落户本地也已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命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理说到动情处,起身踱步吟诗一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何尝不是经理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多九公听罢对经理更是钦佩有加,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好!”
多九公赞道:“东营地灵人杰,政通人和。土葬之举,存天理,顺民心,逝者长眠故土,家人备感安慰,一片松林生生不息,孕育着新的生命与希望。”
经理说:“这片松林里还发现了灵芝呢!”
多九公十分惊喜:“哎呀,这可是仙药啊!”
林之洋旁观多九公与经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可真是应了一句“知音难求,相逢恨晚”啊。
经理说:“久闻老先生是杏林世家,游历海外常与人治病,有妙手回春之誉,晚生佩服之至!老先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仁者情怀,足以激励晚辈不负韶华、无愧人生。”
多九公说:“遇到些个疑难杂症、跌打损伤、乳痛肿毒、暑热熏蒸之疾,用家传医术也能手到病除,所施方剂有平安散、铁扇散、忍冬汤,也有葱汁、街心土等偏方。那时若有经理的生物提纯制药技术,不知要救多少人呢。”
经理说:“晚生留洋时的确在生物提纯方面学有专长。”
欲知后事,且听下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之洋游东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