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20世纪80年代的劳模风采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魅力东营

胜利社区

搜索

20世纪80年代的劳模风采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5-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山东省
1984年,东营区王营村的村支部书记王友昌快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改革开放的道路,让他没了思想包袱,开始以“农村能人”的面貌营务起自己的村庄。他在村内进行稻改藕实验,之后又建成1000亩莲藕良种繁育基地,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荷花园,王营村成了黄河三角洲最大的莲藕基地。
  5年后,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王友昌的获奖是东营劳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事件,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第一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农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些“农村能人”发挥劳模的进取精神,开设工厂,兴办企业,成长为早期的民营企业家,其中的成功者还成为大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国家工作中心回归到经济建设上来,更加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技术人才。很多东营劳模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用拼命的精神恶补知识。广饶县面粉厂副厂长周高金就是其中的代表,参加工作时只是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但凭着勤奋自学精神,掌握了机械制图、金属工业等知识,成了东营和滨州地区的面粉技术专家。
  除了自学,这时期东营劳模日益看重技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坚克难意识。东营石化工业、交通等事业的发展,少不了诸多技术工人的刻苦钻研。
  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师刘惠英在课上摸索出了“训练学生逻辑能力,减少家庭作业负担”的教学,毕业会考平均成绩91.4分,远远超出了油田平均成绩,震惊了整个东营教育系统。1989年她当选为“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从此开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三尺讲台上劳模教师的奉献,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有更多的劳模教师勤奋教学,灌溉了无数桃李。
  改革开放后,很多群众凭着勤奋劳动先富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被评为劳模。但是他们却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先富带动后富”,帮助大家共同富裕。像东营区王营村的王龙荣不将自己的莲藕种植技术藏着掖着,而是无私地给全村农户当“老师”,让农民通过种藕告别了贫困。此后几十年,共同富裕精神一直存在,产生巨大效应。
  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改革创新是主题词。这一时代精神也影响了东营的劳模们,改革意识也进入了他们的思维。时任广饶县粮油总公司总经理的顾效舜抓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机遇,大胆改革,独创“粮食银行”,代农储粮4200万公斤,创造社会效益700多万元,这一经验被推广到全国。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