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评论随笔]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转载) 作者:雪域桃源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学习与教育

胜利社区

搜索

[评论随笔]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转载) 作者:雪域桃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二)肇乱之缘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虽然被堂而皇之地载入《史记》、《汉书》等正史。然而,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历代之人,有深信不疑者,也有否定质疑者。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这不过是史家为了渲染神秘气氛的惯用手法而已。
  其实,王莽名字当中的“莽”字,除了与蟒蛇的“蟒”字谐音以外,两者没有任何意思相近之处。“莽”,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短节竹。至于前面所说的梦到所谓“黑色巨蟒预言”之事,则完全是民间传说。不过是后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附会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
  刘邦于即位后的第十二年(西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去世,在二百零四年之后(西元九年),西汉被外戚王莽为首的“新朝”取代。
  细考其缘,西汉的覆亡,并不是什么白蛇化作的黑色巨蟒报复的结果,而是有着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的。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既不同于实行完全分封制度的西周、东周,也不同于全部实行郡县制的秦朝。大体上说,汉承秦制,实行的是一种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是三公九卿主政,地方上则分为郡、县与王国两大系统进行管理。
  因此,西汉的皇权,从建国伊始就由四种力量构成,即皇帝、朝臣(包括功臣、权臣)、外戚、宗室。在这四种力量之中,皇帝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说,皇帝有权将朝廷权力授予其中任何一个派系的政治势力,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朝臣(包括功臣、权臣)、外戚、宗室等三方在争夺这种辅政之权的过程中,相互斗争,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保持国家的稳定。
  在这种模式之下,皇帝必须要有高度的平衡能力、正确选择辅政人选的能力。在他的主导之下,朝臣、外戚、宗室等三大政治势力,此消彼涨,或沉或浮,像走马灯一样变换,左右着朝廷政局。必须要指出的是,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是灾难性的。都会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
  具体地来说,汉初开国之时,朝廷大权是由以萧何、韩信、曹参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把持。这些功臣,有的被封为丞相、御史大夫,执掌中央政府实权。有的则被封为诸侯王或者国相,掌握地方大权。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以刘邦之弟刘交、长子刘肥为代表的宗室势力都很弱小。这种情势,对皇帝刘邦是非常不利的。功臣们的势力过大,对刘氏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迫不得已之下,刘邦只好采取残酷的清洗手段来消灭来自朝臣的威胁。
  千百年来,很多人读史的人都对刘邦评价不高。认为他心胸狭窄,心肠狠毒。批评刘邦过于残忍,把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元勋们杀得干干净净。抨击他是一个人品恶劣,没有良心的忘恩负义之徒。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个毫无道德良知的政治流氓。
  然而,对于政治家来说,与民间的老百姓做事,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因为,政治家做事,不能没有良心,也不能全靠良心做事。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于萧何、韩信、张良等这些功臣们,刘邦是再了解不过了。他曾对群臣们发出过这样得感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抚慰百姓,赏赐群下,保障后勤,保证粮食供应安全,朕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朕不如韩信。三者都是人杰,朕能放手任用他们,这就是朕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得原因。”刘邦自己最清楚,自己能够取得天下,除了运气之外,要是没有功臣们的竭力辅佐,自己不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
  开国之后,刘邦杀害、迫害功臣,是有他的苦衷的,这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刘邦在想,我自己的才能都无法和他们相比要是不把这些骄横跋扈的功臣们都给收拾了,我死之后,谁能够震住他们?这大汉王朝还不乱套了?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当时的朝臣、外戚、宗室等三大政治势力之中,皇帝刘邦感到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就是朝臣。相对于外戚、宗室来说,朝臣是外人,只能利用而不能信任。在他看来,打天下,要靠文武朝臣。坐天下,要靠外戚、宗室。让自己人当权,他才能安心。相对而言,在外戚与宗室之间,他更侧重于外戚。己的兄弟、儿女等宗室子弟,与自己未必是一心。古往今来,骨肉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悲剧还少吗?相对而言,毕竟外戚更贴心一些。外戚是皇后的娘家,也是太子的舅舅家。皇后即便再不是东西,她和她们家的人,有敢于篡夺大汉江山的胆量吗?就算他们有这个胆子,刘氏诸侯、朝廷朝臣,他们会答应吗?
  从刘邦开始的所有汉朝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就信任度而言,他们认为,所有的臣子之中,最值得信任的是外戚,其次是宗室,最不可信任的当然是朝廷里的那些朝臣们。
  刘邦在全国统一之后,马上就开始了打击文武功臣的计划。他在外戚、宗室势力的支持之下,对中央政府中功臣进行打击清洗。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斥。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也被怀疑有贰心。萧何为了保命,甚至不惜自污以毁己声誉,把自己搞臭,搞得声名狼藉,这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另外,他将最初分封的几个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统统从肉体上消灭。在这些人当中,除了长沙王吴芮善终以外,其他的异姓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
  在沉重打击了功臣势力之后,皇后吕鴙及其兄弟吕禄、吕产为代表的吕氏家族外戚势力开始权重,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外,在刘邦的大力培植之下,刘邦的胞弟楚王刘交、八个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赵王刘友、赵王刘恢等人,把持着地方政治大权,占据着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觉得不放心。他也担心外戚势力有可能会对自己子孙的皇位构成威胁。于是,他立下了一条规矩,作为后代皇帝的祖训,试图制度上根本消灭隐患,确保大汉王朝的刘氏政权江山永固,自己也好享受万世香火的祭祀。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在刘邦去世前不久,他杀了一匹白马,与朝臣们盟誓,立下了一条规矩:“非刘氏者不王,非功者不侯。”他还特别强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除了刘氏皇族子弟以外,任何人,哪怕有天大的功劳,都不能被封为“异姓王”。除了对国家建立卓越功勋的人以外,不得封侯。
  在此后的二百零四年的时间里,对于刘邦亲手制订的这条祖训,大体上执行的非常不错的。
  具体来说,“非刘氏者不王”,这一条执行的不错,除了极个别的例子以外,大体上得到了执行。第一个也是唯一违反这条规定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的妻子吕鴙。她掌权之后,封兄弟吕禄、吕产为王。吕氏的这一行为,公然践踏了墨迹未干的高祖遗训。这一污点,成为吕氏外戚集团的致命伤,也是朝臣集团、宗室集团指控其试图篡权夺位的铁证。因此,朝臣、宗室这两股势力联合起来,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祖训为依据,对吕氏外戚集团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最终,违反游戏规则的吕氏外戚集团落得了一个举族覆灭的下场,最终被淘汰出局。
  从此而后,无论是文帝朝的薄氏、景帝朝的窦氏,还是权倾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霍氏,以及王鳯、王莽家族,没有任何一家外戚胆敢挑战这一祖训。“非刘氏者不王”,成为人人胆寒的政治高压线,触犯者会遭到“天下共击之”的可怕惩处。
  然而,“非功者不侯”这一条,则屡屡被突破,几乎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几乎是形同虚设。因为,刘邦的祖训之中,并没有具体说清楚以下几点:
  第一,什么样的人才有被封侯的资格?
   第二,什么叫做有功?是战功呢?还是治国安邦之功?
  第三,非法得到侯爵之位的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惩处?
  对于这些,刘邦没有说。对于这三个问题,不同时期的皇帝,有着不同的理解。
  大体上在汉武帝刘彻以前,此前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以及汉武帝本人,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是这样理解的:
  第一,天下臣民,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为国家立了功,都有被封侯的资格。
  第二,所谓的功劳,是指战功,其他的功劳一概不算。这一解释,主要是为了从严掌握封侯的数量,防止封侯过多过滥。
  第三,在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即位以前,除了极少数的个例以外,基本上不存在非法封侯的现象。
  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不能封侯。卫青、霍去病等外戚,无一不是因战功卓著才被封侯的。在文帝、景帝时期,因为是太平盛世,战事比较少,被封侯的人很少。到了汉武帝登基之后,开始对外作战,才有人陆续因军功被封侯。而且,汉武帝刘彻掌握的封侯标准极其严格,很多运气欠佳的名将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因而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而且,被封侯的人的侯爵之位,也不是终身的。一旦犯有罪责被查实,就会被革除爵位,重新成为平民之身。因此,被屡授屡革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汉景帝时期,窦婴作为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堂兄之子,深得皇太后器重。但是,汉景帝一登基并没有给他封侯,而是因为窦婴在“七国之乱”中立功,才被加封为魏其侯。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二)求学长安
  
  刘秀长大后,一直在家务农。一个皇族子弟,怎么会和平民一样,要从事体力劳动呢?
  原来,刘秀是南阳郡豪强樊重的女儿樊娴都。樊氏为人性情温婉,仪表端庄,名重乡里,素有佳誉。她过门之后,总共为刘钦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刘縯(字伯升),次子刘仲,三子刘秀(字文叔)。长女刘黄,次女刘元,三女刘伯姬。然而,刘秀的家虽然是宗室,家庭条件却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很穷。
  本来,作为皇亲宗室成员,刘秀他们家应该不为生计发愁,应该能够过上相当不错的日子。可是,当时的情况却有些特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汉朝的制度,宗室子弟本来可以按照爵位按月领取生活费、粮米。可是,刘秀的父亲刘钦只做到县令一级的小官,地位卑微的几乎不值一提。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朝廷的这点接济根本无法糊口。再加上刘钦死的早,刘縯、刘秀兄弟是靠叔父刘良养活大的。因此,在刘秀长大之后,为了自食其力,养活一家老小,他只能去下地干活,靠着田里打出的粮食,维持着一家的温饱。在刘秀的辛勤耕作之下,刘家的日子也算过得去。然而,从总体上说,刘家的家境并不富裕,最多只能说是舂陵宗室中的中等偏下水平。
而刘家的老大刘縯,却是一个有些“好高骛远”的人,看上去甚至有些游手好闲,行为比较荒唐。对于田地里的农活,他从来都是不闻不问。他性情刚毅,慷慨有大节。他总是一心想着做大事,总是梦想着留名青史、光耀门庭。
  自从王莽篡汉以后,舂陵刘氏宗族也失去了皇亲地位,爵位被废除,原来享受的待遇都被全部剥夺。虽说朝廷是否对宗室有经济照顾,对刘縯、刘秀他们家来说,关系不大。然而,而刘縯却愤愤不平,他一向以英雄自诩,常怀着恢复汉朝社稷之念,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作为长子,他从来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祖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产业,也都被他变卖。他拿着这些钱,用来收养宾客,结交天下雄俊。
刘秀少年的时候,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对于大哥的举动,刘秀并没有过多说什么。但是,一家人总是要吃饭,要生活。为了侍奉母亲樊氏,养活没有出嫁的妹妹,保证一家人有口饭吃,刘秀主动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在舂陵,刘秀整整生活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他同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亲躬于稼穑之业,勤于耕作,勉以持家。刘秀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销售,为家庭谋求经济收益。他乐施爱人,相亲相助,品行淳美,有君子之风,深得乡里赞誉。
  刘縯对弟弟的行为却一直不以为然,经常嘲笑他只知道种植庄稼,没有远大志向,把他比做汉高祖的哥哥刘喜。其实,刘秀不仅爱读书,而且胸有大志。一点也不比兄长刘縯逊色。平日农忙之余,也有外出求学的志向。然而,由于家境困难,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王莽天凤元年(西元十四年),刘秀大约二十岁。当时,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精通《尚书》,在长安的太学中开馆讲学。刘秀听说后,就想到京城长安去求学。可是,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距离长安有几千里路。由于交通不便,家里也不是很宽裕,买不起马,更雇佣不起马车。于是,刘秀变卖了一些粮食和其他财物,与他的同学韩某凑钱合买了一头驴,雇人驾驭着这辆驴车,把两人送到京城长安。从此,开始了历时大约三年的“大学”生涯。
青年时期的刘秀,长的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因而一直无钱娶妻。
  刘秀早年在南阳新野县游历,听人说过,在南阳郡的首府宛城之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阴丽华。她是南阳郡里著名的美女,见过她的人都说她端庄秀丽,性情温婉,有倾城倾国之美。
  刘秀虽然没有见过阴丽华,当听说了此时之后,非常倾慕。他在心中尽情想象着阴丽华的模样,渴望有机会能够见到她,一睹芳容。然而,这个想法,对于当时的刘秀来说,只能说是梦想而已。阴家的家世显赫,本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之后,世居新野六、七百年,又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按照刘秀此时的家庭条件,对于阴丽华只能是作为“梦中情人”,想想而已。但是,对于生性好强的刘秀来说,阴丽华的名字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使他念念不忘。
  在长安,刘秀一面学习,一直在默默地思索。学暇课后,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也许,他在憧憬着自己以及刘氏家族的未来。也许,他又想起了那个从未谋面的南阳佳人―――阴丽华。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可是,想想自己家道中落,去长安时,连个马车都雇不起,又有什么资格去娶阴家的大小姐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真是太大了。刘秀一想到这些,就感到感慨万分,不能释怀。
  在长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秀看见朝廷的执金吾出门,前呼后拥,车马浩浩荡荡,非常的气派。刘秀非常羡慕,回来之后,深有感叹地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此,他发愤读书,更加刻苦地求学。此刻的刘秀,一心想着增加才干,出人头地。他梦想着,将来会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当上执金吾这样的高官,能够娶到阴丽华这样的名门闺秀,此生再无他求,死而无憾。当然,在若干年后,他当上了人间最大的官―――皇帝,又如愿以偿地娶得到了阴丽华这样的如花美人作为皇后,这也许是他本人做梦到没有想到的事情。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在长安期间,刘秀结识了很多高人名士,如严光、朱佑、邓禹等人。他们都是当时他在太学里的同学、校友。
  严光是会稽郡余姚人,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郡余姚县人。与刘秀不仅是太学里的同窗,也是至交好友。他很有才学,少年之时,即名满天下。然而他为人却清高孤峻,不慕富贵,后来成为著名的隐士之一。严光虽然孤傲,却与谦虚好学的刘秀很能谈的来。时间长了,二人慢慢地就成了至交好友。
  朱佑字仲先,是一个高士才子,文武双全。他也是南阳郡宛城人。朱佑母亲的娘家在舂陵,也是刘氏宗室。朱佑小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无人照看。因此,朱佑与母亲一起回到舂陵的外祖母家生活。朱佑与刘縯、刘秀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好。此时,朱佑也在长安读书,他的年纪比刘秀大一些,很好学,学问也比刘秀高,经常为周围的同学讲解经书大义。因此,刘秀经常去朱佑的住所,向他求教。朱佑每次到讲堂去的时候,刘秀总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讲堂门口迎候。朱佑到来后,从来不问刘秀在这里等谁,旁若无人,直接就进去给同学们上课。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到朱佑的宅子里去看望他。朱佑听到消息,不敢怠慢,早早地就站在门口迎候。刘秀戏谑地问:“现在你还先去讲堂给人家上课吗?” 说罢,哈哈大笑。朱佑面有惭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在长安时,朱佑与刘秀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有一次,刘秀生了病,要买蜂蜜入药。由于经济拮据,刘秀竟然拿不出足够的钱去买。朱佑知道后,就自掏腰包添钱帮刘秀把蜂蜜买了回来。对于这点,刘秀一直很感激。后来,刘秀取得了天下,回赠给朱佑一石白色的上等蜂蜜,开玩笑地问他:“仲先兄,这种蜂蜜,与在长安时我们买的那种相比,味道如何?”说罢,二人相视大笑。
  在长安时,刘秀还认识了一个少年英才―――南阳新野人邓禹。邓禹字仲华,当时只有十三岁,也受业于长安。别看邓禹小小年纪,却能咏诵《诗经》,算是个神童。邓禹看到刘秀相貌奇伟,感觉他不是寻常人。又听其言论,观察其胸襟,更觉得刘秀器宇非凡。于是,二人倾心结交,也成了好朋友。
  刘秀在长安求学,开阔了眼界,结交了四方俊杰,见了大世面。他那雍容大度的气派,虚怀若谷的胸襟,坚毅宽厚的品格,处变不惊的反应能力,驾驭群下的深谋远略的培养形成,与他在长安的这次远行求学有很大的关系。
  刘秀在长安的学习,只有大约三年时间。由于时间过于短暂,在学问方面,只是说是粗通《尚书》,谈不上有多么优秀。几年后,由于家境实在太困难,无力负担昂贵的学习费用,不得不辍学返回故乡舂陵。
(三)密谋造反
  
  地皇三年(西元二十二年)夏秋之间,南阳郡也爆发了荒饥,老百姓或者大量饿死,或者外出逃难加入流民队伍。一时之间,南阳郡的空气也陡然紧张起来。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传说、五花八门的谶语层出不穷。有人经过推演,得到了这样的谶语:“王氏必灭,汉室当兴。”有人甚至预言说:刘氏皇族的某人一定会起兵为刘氏复仇,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总之一句话,大意都是说:大新朝廷已经不行了,这皇帝的位子,还是应该让刘家的人来坐。这些传闻,比正在发生的大饥荒更可怕,更具有破坏力。一时之间,这些谶语、传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各个地方引起了巨大的思想混乱。人们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动物,都想好好地活着,都想安安分分地过太平日子,谁个愿意打仗?谁个愿意去送死?
  如果真是要改朝换代,那么战争则是不可避免。战争是残酷的,是要死人的。一旦打起来,那可不是开玩笑,无数的无辜平民将成为战争的最大牺牲品。可以想见,到了那个时候,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白骨积山,流血飘橹,千百万无辜生灵横遭涂炭。难道说,真的是要天下大乱了吗?“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粉如雪”的可怕场景,难道真是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上演吗?
刘秀的一生,始终与神秘的谶语紧密相连。谶语,也叫做谶记、谶纬,这是兴盛于秦汉时期的一种神秘的学说。简单地说,它可以昭示吉凶,预测未来。它的原理非常复杂,由于时隔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推演、预测。不过在当时,社会上的人对于各种形形色色的谶记都在热衷研究,成为风靡数百年的流行时尚。
  在西汉末年,对于谶纬之术最精通的是刘向、刘歆父子二人。他们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他们父子二人,在学术上,堪称父子英豪,宗室“双壁”。然而,在人品上,确是一正一邪,一忠一奸。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也是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时期的朝廷重臣,先后历任中郎、光禄大夫等职。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也擅长天文之学,精通谶纬学说。刘向对大汉朝忠心耿耿,对于王氏家族的专权极为不满,屡次向皇帝上书,以天降灾异,以上天垂下“阴侵犯阳之象”为由,要求削弱外戚势力,还政于刘氏。刘向的忠言当然遭到了王氏家族的痛恨。因此,他在光禄大夫位置上一直干了三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拔擢,他的意见也被皇帝拒绝。最终,他看到王氏家族势力越来越大,深感忧虑。后来,抑郁病死。
  刘向的儿子刘歆,却是一个奸邪小人。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歆却没有继承父亲的人品。与父亲刘向相反,对于权势显赫的王氏家族,刘歆却是一身的奴颜媚骨。他与王莽私交甚厚,对其极力推崇。绥和二年五月,时任大司马、身为首席辅政大臣的王莽向新即位的汉哀帝推荐刘歆,说他有才干有德行。汉哀帝下诏任命时任中垒校尉的刘歆为侍中,逐步升为光禄大夫,地位日益显贵,深受皇帝的宠信。这个刘歆,在天文谶纬上的确是个奇才,他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未来的时局进行了推演。他惊奇地发现,未来的数十年中,刘氏应当再次受命于天。未来天子的名字,叫做刘秀。刘歆这人,不仅是个奸臣,而且有野心。他对自己的推演结果深信不疑。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以应天象。他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登基称帝。
  不过,按照法律,私造谶记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人告发查实,脑袋就要搬家。因此,刘歆对自己为什么要改名秘而不宣。对外只说是自己的名字与汉哀帝的名字“刘欣”谐音,因此改名为“刘秀”。就这样,刘歆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刘秀”。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再说带头大哥刘縯。此时,绿林军首领王凤、陈牧也带人也赶了舂陵,与刘縯前来汇合了。刘縯一看时候差不多了,刘縯亲自带领舂陵子弟,总共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柱天,就是像天一样的柱子。都部,统一领导大众的意思。)
  会师之后,刘縯王凤﹑陈牧等人的绿林军与自己的部队一起,准备向西挺进,联合攻打西长聚。西长聚是舂陵西边的一个小城(即今湖北省枣阳市寺庄乡)。在汉时,城郭周围的乡村,大的叫做“乡”,小的叫做“聚”。
  刘縯的计划是,先向西夺取西长聚城,再占领棘阳,然后攻击宛城。占据宛城后,可以割据一方,传檄天下。纵然不利,也是可攻可守。王凤﹑陈牧等人同意了这个计划,准备出发。于是,刘縯率领起义联军,从舂陵开始,向西长聚方向进发。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义之初,有些困难简直令后人无法想象。当时,由于事业草创,物资供给奇缺。刘秀上阵作战,连马都没有,只好骑着牛上沙场。骑着牛上战场,恐怕是亘古未闻的事情,可能他的敌人见了也会目瞪口呆。牛是用来耕地的,不善于奔跑,转身速度慢,怎么能用来打仗呢?可是刘秀最初就是骑着牛上战场的。直到有一次,在战斗中杀了一个新野军官才得到一匹马。当时,义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克西长聚城、唐子乡(即今湖北省枣阳市唐子山下的太平镇),打败了新莽官军,杀掉了湖阳县尉。这样,起义军初战告捷,声威大震。就这样,刘秀以骑着牛上阵,开始迈出了消灭王莽、复兴汉朝大业的第一步。
  随着起义军接连取得胜利,内部却突然起了一场风波。当时,军中的成分严重不纯,王凤﹑陈牧的绿林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土匪出身。这些人每攻克一地,就大肆抢掠,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由于战事紧急,急于用人,起义军在纪律方面也不是约束的很严。但是,刘氏兄弟禁止自己的部队抢掠百姓财产。随着战事的发展,起义军连克西长聚、唐子乡等数城。刘氏兄弟的部队也得到了一部分物资。绿林系的士兵们认为刘縯分发财物不均,非常嫉妒、愤恨,想反攻刘氏兄弟夺取物资。刘秀发觉之后,赶紧叫人把宗室子弟分得的一部分财物,转送给这些绿林士兵。这些人得到了财宝,一个个笑逐颜开,军心才逐渐安定下来。
  在初战告捷之后,刘縯信心高涨,愈发雄心勃勃,准备攻取大一点的县城。几天之后,他传令部队进攻棘阳。还没等起义军到城下,新莽朝廷的棘阳县令岑彭见势不妙,弃城带着家眷逃走。因此,刘縯再次得手,顺利地拿下了棘阳。就这样,起义军进入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
此时,失踪多日的李通却突然出现在了棘阳,进城来拜见刘縯。原来,由于李通全族被诛,他带着堂弟兄弟李松以及少数宾客逃亡在外,四处躲避。这时,当他听说汉军的队伍已经集合完毕,正准备攻打棘阳。李通急忙带人直奔棘阳,想与刘秀、李轶回合。刘縯的姐夫邓晨也带领着宾客、家眷往棘阳赶,也想与大队人马汇合。等李通、邓晨赶到棘阳城外的时候,刘縯已经率军拿下了棘阳城。
  刘縯看到李通、邓晨也赶来了,很高兴。他感觉开局不错,事情的进展比他想象的顺利的多,不禁有些忘乎所以了。此时,刘縯认为自己的部队群英荟萃、兵强马壮,如此发展下去,拿下南阳郡的首府―――宛城应该是指日可待。休息了几日,刘縯传令部队攻击小长安―――棘阳附近的一个富裕的地方。他的如意算盘是,拿下小长安,然后向南阳郡的重镇宛城进攻。如此即可割据一方,然后传檄天下,大事可成。
  但是他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刘氏兄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支虎视眈眈的剽悍大军正在逼近,他们就要大难临头了。
  刘縯破家举兵,从舂陵到棘阳,家属都一直随军行动。即将起兵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樊氏却突然得了急病,很快就死了。因为情势紧迫,刘縯来不及办丧事,只能由樊氏的娘家人樊巨公将其收敛安葬。由于军情紧急,刘秀的二哥刘仲满门老小、两个姐姐刘黄、刘元全家以及三妹刘伯姬,都跟着大军一起行动。同行的人,还有舂陵刘氏很多宗室眷属,如养父刘良以及堂弟刘嘉全家。浩浩荡荡的男女老友一行,走在起义军大队中间。
  当时,如果刘縯、刘秀稍微有一点作战经验的话,就应该意识到: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的正确做法是:应当先把家眷安顿在棘阳,分一点兵防守保护。如果不带家眷行动,即便失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即便拿下了小长安,攻击宛城这样的大城,带着家眷怎么行动呢?一是风险太大;二是行动实在不方便。但是,刘縯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部下大多数是土匪流寇出身,都是为了金钱美女而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严酷的战争考验,战斗力并不强。他一心想着如何尽快拿下宛城,早点成就功业。
  然而,疏忽大意、盲目乐观让刘家兄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天,部队前进到小长安,遭到了王莽军守将甄阜、梁丘赐率领正规军的迎头痛击。当时,天降大雾,能见度很低,百步之内不可见人。
  由于没有经验,又是仓促之间遭遇伏击。主将刘縯也慌了手脚。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人,既辩不清方向,又找不到自己的队伍。在无法控制局面之时,他只能掉头,按原路逃走。群龙无首之下,起义军阵形大乱,士兵们四散奔窜,各自逃命,导致全军溃败。随着全军大队人马溃乱,走在队伍中间的随军家眷也都与大队失散了。刘秀看到情势不妙,也赶紧调转方向,纵马沿着大路向棘阳方向狂奔。在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大叫:“救命!救命啊!”刘秀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妹刘伯姬在路边呼喊。刘秀见状,急忙一把将妹妹提上马。两人共同乘坐一匹马,没命地往棘阳方向逃。在他们的身后,官军一直在紧追不舍。
  他们兄妹二人又纵马狂奔了一段,老远就看见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女孩在路边艰难地蹒跚步行。刘秀纵马飞驰到跟前一看,竟然是二姐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此时,追兵的马蹄声已经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了。刘秀急的满头大汗,赶紧叫她也上马,一起逃命。刘元挥手说:“行了!你们两个赶紧逃走吧!你们救不了我!快走!难道大家要死在一起吗?”刘秀不忍心,迟疑不决。这个时候,追兵的马蹄声都能够听见了。刘秀含泪挥鞭,带着小妹飞驰而去。追兵赶到,刘元和三个女儿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一仗,刘秀不但失去二姐和三个外甥女,二哥刘仲也在战斗中阵亡。养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也被杀。刘家子弟阵亡者数十人,元气大伤。
  然而,刘縯、刘秀就是想逃回棘阳,也不是那么容易。此时,棘阳城也遭到了官军的大举围攻。此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杀散了官军,保住了棘阳,才使得起义军有了一个安身之地。这个人就是刘祉。
  起初,刘縯率大军从棘阳出发之后,准备进攻小长安。刘祉则率军作为后队,走在队尾殿后,掩护大队的安全。当他得闻主力遭到伏击,眼看着前面的士兵溃败下来,知道大事不妙。他立即掉头往回跑,守住了棘阳。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刘祉刚刚带着部队进了棘阳,甄阜的军队就到了城下。有人在城下高喊:“舂陵反贼,尔等的家属,都在宛城的监狱里,还不早早出降!可免一死!” 刘祉面无惧色,发出乱箭,算是做了回答。甄阜闻报大怒,立即下令将在宛城中搜捕到的舂陵刘氏族人全部就地正法。一时之间,宛城街衢之上,顿时成了刑场,成了一片血海。在这场大屠杀中,刘祉的母亲、妻子、儿女、弟弟等数十口亲属,倒在了甄阜的屠刀之下。同时遇难的,还有舂陵宗室的族人数百口。
  刘縯、刘秀收拾残部奔回棘阳之时,看到刘祉在守城,这才惊魂稍定。赶紧收拢残兵败将,闭门自守,再也不敢出战。
  小长安的惨败,对于刘秀来说,是一个令他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沉痛教训。通过这次失败,他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就功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成功,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谨慎、小心。刘秀为人,性格本来就老成持重,沉默寡言。从此,刘秀做事愈发持重起来。
  小长安的惨败,也让一向豁达、豪放的刘縯也变得小心谨慎,不敢再轻敌。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五)力挽狂澜
  
  地皇三年十二月,甄阜、梁丘赐自从在小长安一战打败了汉军,把缴获来的大量粮食、辎重安顿在蓝乡,只留下少数士兵看管。然后二人亲自带领精兵十万南渡黄淳水,乘胜急速前进,很快就抵达沘水岸边,在两水之间扎营布防,准备进攻棘阳。他们还下令拆除黄淳水上的桥梁,示以破釜沉舟之意,意欲尽灭汉军。他们下了决心:不灭反贼,绝不回师!
  甄阜、梁丘赐此举,显然是模仿当年的项羽。当年,项羽率楚军去救巨鹿,初战失利。项羽率大军在渡过漳河之后,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秦军章邯部于巨鹿之野,斩杀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例之一。
  然而,此时甄阜、梁丘赐的行为多少有些奇怪。他们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去作战,以双方的实力对比,新莽军队获胜的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首战获胜,军队人数、素质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既不准备足够的粮食,居然又自断后路,这不是很奇怪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
  显然,除了鼓舞士气而外,甄阜、梁丘赐还有别的用意。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想赢,而且要赢得漂亮。如果能够用古法取胜,将来把战况经过上奏给皇上,岂不是能够获得更大的荣耀?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受到更大的荣宠,还能成为千古名将。以后,后人们会津津乐道:“前有项羽,后有甄阜、梁丘赐”。
  但是,任何一种策略都不能滥用,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适当的方法。“破釜沉舟”是特殊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而不是正常情形之下的作战常规。真是有什么样的主子,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书呆子皇帝王莽,培养出的将领也是充满学究呆气。他们的刻意模仿古人,给全军带来了巨大的作战风险。
  再说棘阳城里的刘縯。此时的他正焦躁不安。大敌当前,他不仅那不出任何办法,而且起义军内部也出了大问题。当时,王凤﹑陈牧部下的新市﹑平林士兵,本来就是土匪,只爱金银美女,当土匪就是为了抢掠、奸淫。自从小长安一战大败之后,又屡次受到新莽军队的重创。此时,甄阜、梁丘赐的大军已经逼近棘阳,即将兵临城下。而王凤﹑陈牧等绿林军首领却打起了小算盘。他们看势头不对,就想一轰而散,逃回山中继续做强盗。对此,刘縯很焦急,他知道一旦这些人都跑了。自己手下这点人根本不是甄阜、梁丘赐的对手,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情。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事小,刘家一门几百口都将死无葬身之地。想到这些,他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刘縯虽然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但是他的话,却对王凤﹑陈牧等人毫无约束力。为此,他急得团团转,一筹莫展。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这天,刘縯正在忧心如焚之际,突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下江兵首领王常率领五千人马,已经进了宜秋聚了!刘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喜过望,立即有了主意。
  王常率领的下江兵,与新市兵﹑平林兵一样,其实也是土匪。这个王常,到底是什么人呢?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县人。王莽未年,他为了给弟弟报仇,杀人之后亡命江夏,成了一名江洋大盗。此后,王凤、王匡等人聚集了数万人,在云杜县的绿林山中起义,这就是最早的“绿林军”。由于王常为人剽悍勇猛,经常作为先锋,四处攻略郡、县。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常也有了自己的人马,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首领。
  此后,由于瘟疫的爆发,又缺少粮食,“绿林军”开始溃散。王常带着自己的队伍,与成丹、张卬(音áng)进入南郡蓝口掠食,自称“下江兵”。王莽派严尤、陈茂前来围剿,下江兵。王常与成丹、张卬逃走,收拾残兵败将奔入蒌谿,暂且安身。此后,他又率众在钟县、龙县之间劫略,招兵买马,人数发展到了数千人之多。此时,他刚刚在上唐打了一个大胜仗,他击败了新莽朝廷的荆州牧,缴获了很多兵器、钱粮。随后,他率军北上,进驻宜秋。
  刘縯得知这个消息,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刘縯连夜出发,带着刘秀、李通赶到宜秋。他此行的唯一,就是亲自到宜秋聚登门做说客,试图与王常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甄阜、梁丘赐。刘縯入城之后,对把门的士兵说:“我等想求见见贵军的一位贤明将领,以商议大事。”士兵就带着他们去见王常。见面之后,刘縯对王常说:“王莽残酷暴虐,百姓思念汉朝。而今如果刘氏复兴,就是当然的天下共主。我刘伯升愿此刻奋举义兵,破家起义挺身而出,就是为了复兴汉室效力,促使兴汉大业能够早日成功。”刘縯还说:“如果将来有一天,大功告成的话,我刘某人岂敢独自享受?我等愿与将军共富贵!”王常看到刘縯相貌不凡,言辞慷慨,又满怀忠义之心,大为感动,当场表示愿意与刘縯携手,共同对付官军。刘縯大喜,与之握手言欢,连胜道谢。不过,王常说这事他一个人说了不算,不能完全做主,他还要做其他两位首领成丹、张卬的工作。王常说,等他与成丹、张卬商量了之后,就派人给刘縯送信。刘縯看到王常答应帮忙,满心欢喜,带着刘秀、李通二人告辞而去。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此时,刘縯正在率领汉军的主力数万人全力进攻宛城。刘縯的既定方针是:夺取宛城,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传檄天下,号召四方猛士一起来讨伐王莽。
  自五月初以来,刘縯就率几万名汉军屯于宛城之下,对这座南阳郡的首府之城展开了猛攻。十多天过去了,由于新莽守军的顽强防守,汉军始终无法拿下宛城。此时,宛城中的新莽守军也接到了消息,他们也听说王寻﹑王邑率领的大军即将临近,前来救援他们。听说朝廷的百万救兵即将赶到,他们军心大振,紧闭城门,拼命死守。汉军虽然多次猛攻,却始终无法拿下。不仅如此,还折损了很多弟兄。一时之间,由于刘縯攻击受挫,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随着王寻﹑王邑大军不断地逼近,刘縯此刻也是焦虑万分。如果拿不下宛城,等对方的援军一到,前后夹攻,汉军就彻底玩完了。
  此时的汉军,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前有坚城,后有强敌。腹背受敌的起义军,在战略上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境地,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巨大危机。
  当时,昆阳是从颖川南下通往南阳的必经之地。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汉军的偏师在昆阳缠住新莽大军的主力,为汉军主力夺取宛城争取宝贵的时间。只要汉军能够拿下宛城,聚集四方起义军,凭险死守,还是可以与其一战。然而,获胜的希望在当时来说,非常渺茫。昆阳城里的九千人马,能够狙击住敌人吗?如果敌人绕开昆阳,从小路南下,直扑宛城呢?面对如此危局,以刘縯为首的汉军将领,应该怎么办呢?此刻,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要想活命的话,必须以最快得速度拿下宛城。否则,大家都得死!对于刘縯来说,只能拼命督促手下的将士,日夜猛攻宛城……
  五月中,王寻﹑王邑率领大军到达了颍川郡的郡治阳翟,距离昆阳只有一百多里路程。在这里,王寻﹑王邑与新莽守将严尤﹑陈茂会合。在新莽诸将之中,严尤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也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观察了战场局势,向主将之一的大司空王邑建议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这是什么意思呢?严尤认为昆阳城虽小但是却很坚固,不容易攻取。而汉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无险可守。如果用一部分兵力围困昆阳,或者干脆饶开昆阳置之不理,直接发大军攻击宛城方面的刘縯集团主力,与宛城守军内外夹击,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假如宛城方面的汉军被消灭,昆阳城里的汉军不战自降。这个建议,无论是从事前的分析还是事后的结果来推断,严尤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新莽军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如果饶开坚城昆阳不攻,直接打击宛城刘縯集团主力,获胜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十拿九稳。
  然而,主将之一的王邑却是个私心极重的庸将,他对严尤说:“前年,我以虎牙将军的身份奉命讨伐翟义,将其杀死,最终平定了叛乱。然而,就是由于没有将翟义活捉,因此我被圣上严辞责问,几乎被治罪。现在我带领着百万大军进攻昆阳这么一个小城,都不能攻克,我怎么向圣上解释呢?”因此,他断然拒绝了严尤的建议,并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拿下昆阳!此时,新莽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接近昆阳。稍后,王寻、王邑下令全军向昆阳城下集结。
进攻的军队如此强悍,实力令人胆寒惊悚。那么昆阳方面的守军情况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刘秀攻克昆阳后,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入城镇守。刘秀意识到现在义军的力量太弱,攻城略地之余,加紧征集兵马,于是亲自到颍水边的阳关去募兵。
  正在刘秀在阳关一带拼命征兵之时,却突然遭遇到了王寻率领的新莽军队南下的前锋部队。由于仓促遇敌人,加上寡不敌众,汉军大败。刘秀带着部下傅俊等人败逃,敌军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刘秀等人一路狂奔,一直沿着汝水一直奔逃了数百里,这才摆脱了追兵,稍事休息。由于逃了一天,连口水都没喝。疲惫之极的刘秀蹲在河边,用手撩起河水,连续猛灌了数口,这才缓过气来。随后,他用水洗了洗胡子上的灰尘和污垢,转过脸对着傅俊等人,笑着说:“今天真是太累了,你们几位,不觉得疲乏吗?” 傅俊等人都苦笑着,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休息完毕,刘秀根据敌军行进的方向判断,敌人很可能是朝着昆阳方向前进。他觉得情况严重,不敢担搁,立即率领众人飞身上马,星夜兼程,驰赴昆阳报信。
  几天之后,新莽大军主力从阳翟出发,开始向昆阳方向运动。这支队伍旌旗招展,猛兽狂吼,戈亮甲明,声势浩大。这是一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精锐部队,正走在进攻昆阳的行军路上。汉军士兵远远望见,吓的魂飞魄散,望风而走。这些刚刚开始参加战争的将士们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阵势?一个个吓的惊慌失措,根本不敢抵抗。纷纷飞驰逃入昆阳城里,闭门坚守。这个时候,义军在昆阳城中的守军,只有王凤﹑王常的部下,再加上新招募的一些新兵,总共才八、九千人。大家听说新莽大军即将逼近城下,惊恐不安。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昆阳是守不住的。汉军与新莽军实力悬殊太大。就这么一点军队,同如此强大的对手较量,必定是死路一条。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逃亡回家去见妻子儿女,好歹能够保全一条性命。因此,军心动摇,都想逃亡回各自所在的城市。
强敌兵临城下,情势危急。昆阳守城两主将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火速召集诸将议事,共同商量对策。此时,刘秀只是个太常、偏将军,论官阶地位,远在王凤、王常之下,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面对强敌压境,王凤、王常等人都没了主意。有人建议,趁敌人还没赶到,不如四散奔逃,各自保全性命,保全各自的妻儿、财物安全。刘秀听了这些鼠目寸光的话,非常焦急。他昂然而起,对大家慨然进言:“眼下我们的兵马少,粮食也不多,而敌人却无比强大,形势危急!只有齐心协力守住昆阳,才有一线希望。如果我们丢了昆阳,各自四散奔逃,敌人大军一到,各个击破,哪个能够活命?”刘秀又继续慷慨陈辞:“眼下,我大哥正率领我军主力总攻宛城,目前进展不利,无法及时分兵来救援我们。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守住昆阳!如果昆阳一旦陷落,在一天之内,各路人马都将全军覆没,我们都得死!”听了此话,众人都不作声了。刘秀大声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不消灭来犯之敌,一切都完了!诸位想想看,连你们自己的性命都没了,你们妻儿老小的性命,你们家的财产,还能保住吗?”诸将本来就是焦躁不安,见到这么小小的偏将军竟然大放厥词,在会上大呼小叫地教训众人,不禁大怒,厉声喝斥:“刘秀!你一个小小的偏将军,这儿是你说话的地方吗?你好大的胆子!还不住嘴!”刘秀听了,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就再也不吭声,笑了笑就离席而去。诸将急忙回府,纷纷收拾金银细软,召集各自的部属,准备四散奔逃。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骑兵游哨来报告王凤、王常:“启禀二位将军,大事不好!官军已经兵临城北,队伍绵延好几百里,只见队首,不见队尾!”这下大家都慌了手脚,他们知道,如今就是插上翅膀也无法逃走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晓得该怎么办。有人说:“还是请刘将军回来,大家商议一下。”王凤、王常于是派人去请刘秀。刘秀就回来与诸将重新开会部署议事,研究对策。刘秀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汉军目前必须要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加强防御,拼命死守,尽量守住城池。而且,必须马上派出使者杀出重围,到外面去求救。此后,由使者到外面集结散乱在各处的起义军将士,然后回来救援昆阳。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昆阳还没有陷落,前后夹击,里应外合,则可将敌人一举击破。刘秀在会上建议,请王凤﹑王常率领九千人马留守昆阳。由自己带上少数随从,杀开重围去搬救兵。
  诸将听了刘秀的话,觉得似有几分道理。这个办法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完成。
  此时,敌军已经将昆阳合围,刘秀能冲的出去吗?就算他能够冲出去,在短期之内,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救兵呢?即便他刘秀是神仙,就算他能够在短期内请来五、六万人的救兵,那又有什么用呢?昆阳城里总共才不到九千人。而城外的官军,足足有十多万啊!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十比一的比例,昆阳能够守几天?或许,等刘秀把救兵搬来之时,昆阳城头早已换上了新莽官军的大旗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心中都没底。
此时的诸将,也是各怀心思。大不了投降就是了。兴许,还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也许,刘秀根本冲不出去,会死在乱军之中。他要是愿意去,就让他去好了。
  因此,王凤﹑王常等人考虑再三,也是非常悲观。不过,事已至此,“死马权当活马医”,决定不妨试一试。如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王凤、王常等人同意了刘秀的计划。决定派他出城去求救,然后集合四方义军来救昆阳。
  但是,昆阳能够守多久呢?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天晚上,刘秀带着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以及随从骑兵,骑着快马冲出昆阳南门,正式踏上了突围求救的艰难路程。当时,新莽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城昆阳下。人数已经达到十万人,正在安营扎寨,打算设置重重壁垒,准备将昆阳城围住,不放一人出城。刘秀等趁其立足未稳,防守不严,乘间冲出。新莽士兵发觉,急忙阻截。刘秀挥舞长剑,勇不可当,在敌阵中奋力冲杀。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刘秀还是率领十三骑,风驰电掣地冲出了包围圈。
  刘秀突围远去之后,王寻、王邑下令加强防守,不得再放任何人出城。同时,加紧准备攻城。
此时,新莽大军已经将昆阳包围的水泄不通。主将王寻、王邑下令布置十层重围,并在城外安置营寨百余座。又在大营中立了二、三十米高的云车数十座,新莽士兵登上云车俯瞰城中,昆阳大小动静一览无余。还用弓箭向城中射击。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的人惊恐万分,不敢出门,都躲藏在屋子里。他们的水吃完了,只好顶着窗户、门板出来打水。
  一时之间,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于数百里。王寻、王邑又下令挖掘地道攻城,用冲輣(音péng,古代专门用来撞击城门的一种工具)撞城。但是,在汉军的严密防守之下,新莽军队的进攻被汉军顽强击退,无法破城。
  过了几天,昆阳城犹如狂风暴雨之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吞没。
  随着汉军伤亡的不断加大,粮食供应也快跟不上了。眼看昆阳实在是没法守了,王凤、王常等人束手无策,满面愁苦。刘秀走了这么多天了,一直是音讯全无。救兵在哪里?遥遥无期,看来是指望不上了。他们还担心,造反已经是大罪,如果继续负隅顽抗,更是罪上加罪。一旦城破,朝廷大军必然会大开杀戒。到了那时,玉石俱焚,举城人必将人头落地。昆阳城,肯定会变成一片血海。
  如今之计,惟有投降一条路了。如果献城投降,兴许能够得到朝廷的宽恕,或许会留给自己一条生路。于是,王凤、王常等人派代表向王寻、王邑乞降,表示愿意开门投降。不过,他们是有条件的,献城之后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可是,让王凤、王常等人没有料到的是,城外的王寻、王邑等新莽将领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们都以为功在漏刻,意气风发,因而志满意得。在他们看来,四十二万大军,拿下小小的昆阳,真是易如反掌,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要是同意了对方投降,岂不是显得自己太无能了?将来怎么和圣上邀功呢?因此,他们拒绝了这个本来对他们十分有利的要求。他们要的结果是,攻破城池,将一干叛乱分子就地正法,杀他一个鸡犬不留,看谁以后再敢兴兵作乱!成功之日,得胜还朝,也好向朝廷请功,为子孙后代谋得永享荣华富贵的资本。
  到了此时,王凤、王常等人欲守不能,求援不至。就连投降求生这样可怜的要求都被敌人拒绝。他们陷入了绝望之中。
  古语说得好:“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凤、王常等人想到,反正横竖是个死,不如拼死一战,或许还有一丝希望。他们的唯一希望,就寄托在刘秀搬的救兵身上了。为了求生,他们只能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坚持死守。
  俗话说:“一夫奋勇,百夫难敌”。王凤、王常等人的手下,多是一些久迹江湖的亡命之徒。到了不拼就是死的绝境之下,他们开始咬牙了。果然,在他们的顽强抵抗之下,奇迹出现了:新莽军队在猛烈攻击了十余日之后,昆阳城依旧岿然不动。
  从此,双方在昆阳城之下对峙,陷入了僵局之中。
  然而,逃出去求救的刘秀,现在何处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刘秀逃出昆阳后,立即向南飞奔。到达安全地点之后,他们一行十三人分头进入了郾城、定陵。稍事休息之后,立即要求守将征集所有能够上阵的士兵去救援昆阳。而郾城、定陵的守将却目光短浅、贪图财物。他们担心,汉军离开之后,财物会被盗,建议分一部分兵马留守。刘秀慨然说:“诸位将军!今日我等击破了围困昆阳之敌,大功告成之后,获得的财物与现在相比,何止是千倍万倍!如果昆阳失陷,我军必然全面溃败。到了那个时候,连脑袋都没了!还谈什么财物呢!请诸位三思!”大家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尽发兵马,准备救援昆阳。
  六月一日,刘秀带领诸路援军大约一万余人,数路并进,到昆阳集结,准备和新莽大军决战于城下。刘秀担心时间耽误的太久的话,昆阳守军就守不住了。一旦昆阳陷落,宛城方面的汉军主力将腹背受敌,将会全军覆没。如此以来,则大势已去,不可收拾。
  因此,刘秀焦急万分,不等诸将会齐,就亲率骑兵、步兵千人,作为先锋,飞驰疾进,在距离新莽围城大军营盘外四、五里扎营。这个时候,昆阳虽然是岌岌可危,但还在汉军手里。
  刘秀得知这一情况,不禁大喜,立即派人加紧督促各方救兵,星夜驰援昆阳。因为他深知,如果人数不足,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王寻﹑王邑一看刘秀才带了这么点人,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就随便派了几千兵马迎战。刘秀亲率士兵冲击,斩杀敌人数十人。诸部将领听说后,高兴地说:“刘将军!你以前遇到小股敌人总是谨慎,看上去似乎有些胆小如鼠。今日一见,令人刮目相看!面对强敌而能奋不顾身,拼死而战,真是个奇人!我等愿意为先锋,愿助将军一臂之力!”于是,汉军诸将在刘秀身先士卒表率作用的带动之下,树立起了必胜的信心,士气逐渐高涨起来。相反,他们的对手―――王寻、王邑在小败之下,稍有退却,显得有些胆怯。这些微妙的变化,使得局势逐渐出现了转机。
  此时,诸部援军也陆续赶到了,大约聚集了两万余人。他们在刘秀的指挥下,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先后斩杀新莽军数千人。接连胜利之下,刘秀带领诸将奋勇向前,逐渐接近了昆阳城。
再说宛城方面。此时,刘縯还在率领汉军主力在拼命围攻宛城。宛城是个大城,守军武器精良,人数众多。刘縯围攻了六十多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始终无法拿下宛城。就在此时,刘縯的救星出现了――他就是南阳人岑彭。
  岑彭字君然,是南阳郡棘阳县人。刘縯兄弟起兵时,岑彭担任着棘阳县的县令。刘縯起兵后,拿下西长聚后,紧接着就来攻击棘阳。岑彭吓坏了,急忙带着自己的家眷弃城逃走,去投奔南阳太守、前队大夫甄阜。甄阜一看岑彭不做抵抗就当逃兵,是个胆小鬼,气的七窍生烟。下令将岑彭的母亲、妻子扣留起来,作为人质。然后命令岑彭戴罪立功,跟着自己去围剿刘縯兄弟。岑彭在小长安等围剿起义军的战役中,非常卖力,带领手下宾客也为新莽朝廷立了功。然而在黄淳水一战,刘縯击败新莽精兵十万人,甄阜、梁丘赐战死。岑彭也负了伤,侥幸逃回宛城。起初,宛城守军听说王寻﹑王邑的大军已经到了昆阳,斗志高昂,拼命死守。刘縯围攻了两个月,城中粮尽,人相食。岑彭一看这么死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去劝说宛城守将投降。于是,岑彭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说的守将动了心,终于答应举城投降。
  就在刘秀率领诸军接近昆阳城的前三天,刘縯大军终于拿下了宛城。宛城是个大城,只要汉军进入宛城防守,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全部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对汉军有利的微妙变化。胜负的天平逐渐向汉军方面倾斜。
然而,由于消息的隔绝,刘秀还不知道宛城方面的消息。为了鼓舞昆阳守城将士的士气,刘秀连夜派人持书信潜入昆阳,诈称宛城已经拿下。书信里面的关键字只有四个“宛下兵到”。 也就是说,刘秀用此书告诉王匡、王常:刘縯率领的宛城大军马上就要杀到城下,请王匡、王常拼命坚守。兵法上说:“兵不厌诈”,这真是一个大胆而睿智的决定。拿下宛城,对于孤绝已久的昆阳守军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再说昆阳城中。守城的将士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信心倍增,士气大振。这个“假”消息,对于他们坚守昆阳城,战胜强大的敌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刘秀在派人给守城将士送信的同时,也没忘了把这封书信给王寻、王邑也送一份。在送信的过程中,刘秀让使者假装不小心失落书信,让新莽的士兵拾到。王寻﹑王邑一看书信中有“宛下兵到”字样,心里很吃惊。就这样,宛城汉军即将驰援昆阳的消息在新莽军中不胫而走。再加上累攻不下,军心动摇,士气低落。一天夜里,一颗流星坠落在新莽大营之中,士卒惊骇。白天又有云如山崩,落于营中,没有落地却突然飘散不见,军官士兵惊讶,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四十多万大军围困一个只有不到一万人把守的小城,居然攻了一个多月都不能攻下。新莽军队的士气开始低落,悲观情绪开始蔓延。
  刘秀所带领的援军诸部,由于与新莽多次交手,屡屡获胜,信心大增。胆气益壮,无不以一当百。刘秀一看总攻的时机成熟,就亲自率领敢死队三千人,从昆阳城西水上出发,冲击新莽军队的中坚阵地,纵火焚烧新莽军队的营盘。王寻﹑王邑一时之间不知道对方来了多少人,手忙脚乱,阵型发生了混乱。
  昆阳城里的王匡、王常看到城外敌军阵脚大乱。急忙打开城门,鼓噪杀出。内外夹攻,里应外合,喊杀声震动天地,新莽军队的大营火光冲天,阵形大乱,因而彻底崩溃。士兵们四散奔逃,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新莽大军的主将之一―――大司徒王寻死于乱军之中。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及时的暴风雨也突然来临,一时之间,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屋瓦乱飞,雨下如注,滍川河水暴涨盛溢,巨无霸饲养的那些老虎、狮子、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一个个吓得直打哆嗦,不能站立。汉军士兵争先恐后,奋勇冲杀,新莽军队士兵无路可逃,跌落在滍川河中淹死的不计其数,尸体堵塞住河道,以至于滍川河都为之断流。
  新莽军之中,惟有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以轻骑踩踏着死人尸体才渡水逃走,奔还洛阳。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一仗,汉军大获全胜。缴获了新莽军的全部辎重物资,缴获车甲珍宝之多,几乎无法统计。一连搬运了一个月,都无法全部搬走。于是,汉军把剩余的无法搬走的物资,就地焚烧。
  在这场事关义军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刘秀以太常、偏将军的职务,实际上承担起了大决战汉军统帅的职责。他善于观察敌我情势,善于分析,面对强敌,敢于主动出击。表现出了一个卓越军事家的非凡胆识和勇气。他善于鼓舞士气,善于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以不到四万人的兵力,打跨二十倍以上的劲敌,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
  昆阳之战,是汉、新战争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新莽王朝的主力精锐部队已经几乎被全部歼灭。至此,新莽王朝犹如冢中枯骨,日薄西山,其覆灭已成定局。
  随着昆阳、宛城战役的胜利,汉军的形势一片光明,更始朝廷进入了一个稳定向前发展的时期。更始元年六月,刘縯派人到舂陵迎接更始帝以及朝廷入城,并以此为都城。刘玄进入宛城之后,立即大肆封赏宗室及诸将,被封为列侯的有百余人。
  刘秀进了宛城,第一件是就是跑到阴家去求亲。现在的刘秀,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穷书生了。而是堂堂正正的大汉朝的太常、偏将军,当大司徒刘縯的亲弟弟,又是昆阳大战的英雄,威名赫赫,威风凛凛。乱世之中,作为豪门大户的阴家,能够找到刘家这样一个靠山,真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刘、阴两家当然是一拍即合,皆大欢喜。当然,刘秀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终于如愿以尝地娶到了南阳第一美女阴丽华。这一年,刘秀二十九岁,阴丽华十九岁。
  就在刘秀抱得美人归,陶醉在蜜月之中的时候,在取得昆阳大捷这样的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的时候,也是在刘秀感到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绣的时候,又一场大难距离他是越来越近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哥哥刘縯刘伯升,刘氏家族的带队大哥、领头羊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记时。外敌暂去,更始政权内部的第一场残酷内讧的大幕即将拉开了……
(七)伯升之死
  
  刘縯是汉室宗亲,又是首先起兵的元勋。由于他率先打出了打倒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在中原一带政治号召力极强。如果刘縯被推选为新天子,那真可谓是众望所归。然而,事情的进程不像民众预想的那样。自从地皇四年二月刘玄做了天子,改元更始,刘縯仅成为三公之一的大司徒,被封为汉信侯。这个结果,看上去好象也不错,但是其地位却在定国上公王匡,成国上公王凤,大司马朱鲔之下。在更始政权的核心层中,刘縯的排名仅在大司空陈牧之前。
  四方豪杰听说刘玄这样一个无才无德之人居然做了皇帝,刘縯又被绿林系猜忌、排挤,都感到忿忿不平,非常失望,内心不服。前来投奔的人锐减,甚至连攻城略地也不如以往那么顺利。
  有一次,定国上公王匡的平林军攻新野,久久不能攻下。起初,自从刘縯首先举兵起义,所到之处,守将军民只要听到刘縯的名字,都争先恐后地开城出降。因此,每攻一地,起义军的人马不但不会减少,还能够收罗一批豪杰猛士加入。因此,势力发展的非常迅速。起义军在攻城掠地,一般不费什么事情。对于主动开门投降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
  这次,王匡的部队攻击新野,守城的官吏不但拒绝,而且抵挡其进攻。王匡派人责问:“为什么不投降?”新野宰---即新野的行政长官,站在城头上说: “愿得司徒刘公一信,才可开城。”等刘縯的部队一到城下,新野宰马上就打开城门,箪食壶浆,迎接大军入城。更始帝刘玄以及周围的重臣听说后,感到极度地震惊和疑虑。这年五月,刘縯攻克宛城。六月,刘秀也带领军马大破王寻、王邑四十二万精锐于昆阳。刘氏兄弟的威名鹊起,越来越响亮。
  绿林系的新市、平林诸将如王匡、王凤﹑陈牧、张卬等人看到刘縯、刘秀兄弟的威名越来越响亮,很是不安。就私下劝刘玄设法除掉刘縯。申屠建、朱鲔、李轶等刘玄的亲信,也在劝刘玄早点动手,以免留下后患。对于日益紧张的政治空气,刘秀敏锐觉察到了什么,刘秀对刘縯说:“绿林这些人,来者不善啊!大哥你还是要提防着点。” 刘縯对此竟然毫不介意,笑着说:“这些人一贯如此,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不做任何提防准备。
  刘縯的疏忽大意,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慕名投奔刘縯的人越来越多。刘縯、刘秀兄弟的名声,扬遍中原,响彻四海。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局面越来越突出。这下,更始帝刘玄再也坐不住了。就跟身边的亲信申屠建、朱鲔、李轶等合谋,准备除掉刘縯。有一天,更始帝刘玄借故召集诸将到宛城开大会。更始帝对刘縯说:“大司徒,把你佩剑解下让朕看看。”刘縯解下佩剑奉给更始帝。刘玄本来想下令动手杀掉刘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刘玄竟然呆呆地楞住了,手拿着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绣衣御史申屠建一看不妙,赶紧上前,假装说要奉献玉玦。玦即“决”也。意思是让刘玄早下决断。可是,刘玄畏惧刘縯的英武,竟然不敢动手,始终一言不发。刘縯虽然一时糊涂,但是他的部下也有精明人,看出了其中的门道。这场宴会散了之后,刘縯的舅舅樊宏专门找到他,对他说:“昔日高祖与项羽鸿门之会,伯升还记得吗?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天申屠建此意,难道不是来者不善吗?”刘縯竟然笑了笑,没说什么。在此之前,刘縯、刘秀的挚交李通,有个叔伯兄弟叫做李轶,本来和刘秀也是好朋友,而且一起从舂陵起兵,关系一向很好。等到进了宛城,刘秀发觉有些不对劲了。刘玄的亲信重臣大司马淮阳人朱鲔,一向和刘縯不和。李轶谄事朱鲔,非常地殷勤。李轶对待刘縯,也是很恭敬。可以说是两边持望,两面讨好。刘秀多次劝哥哥:“李轶这个人不能再相信了。”刘縯还是不听。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过了几天,终于出事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刘縯的部将刘稷,也是舂陵宗人子弟。起兵后,刘稷一直带兵在外作战。他作战勇敢,屡次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屡建战勋,勇冠三军。起初,更始帝即位于舂陵的时候,诏告四方。刘稷听说后,非常愤怒,喝道:“最早起兵举大事的人是刘伯升兄弟!而今的刘玄却做了皇帝,他算是个什么东西!?”刘玄等人听说后,对于刘稷痛恨之极。然而由于刘稷典兵在外,鞭长莫及,不能不好得罪。非但不能得罪,还要笼络他。因此,就封刘稷为抗威将军。诏书下至刘稷的大营,刘稷竟然拒绝接受这个职位,把使者赶了出去。也就是说,不承认刘玄的皇帝身份,质疑诏书的合法性。
  到了这个时候,刘玄震怒了!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羞辱,派了大将带了数千兵马,闯入刘稷的大营之中,将其五花大绑,逮回宛城下狱治罪。随即,刘玄召开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决定如何处置刘稷。当时,刘縯正在外地领兵作战,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焦急,赶紧上书为其说情。写完了奏章,他还是觉得不保险,便亲自赶回宛城为刘稷说话。在朝堂上,刘縯据理力争,向刘玄犯颜进谏,极力为刘稷分辩,想保住他的性命。可是,此刻的刘玄正在火头上,对于刘縯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命他不要再说了。可是,刘縯却还在继续辩护。刘玄一看,更加怒火中烧:“本来这个事情就与你刘縯有关,你还敢来为他求情!胆子也真是太大了!”他更加愤怒,坚持要处死刘稷。
  此时,李轶是刘玄身边的大红人。他觉得:给申屠臣报仇的时机已经来了。于是,他和朱鲔一起对刘玄说:“刘縯为叛逆说情,理应同罪。”于是,刘玄下令将刘縯逮捕,押赴刑场与刘稷一同处决。
宛城的法场之上,刘縯、刘稷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刀斧手们手持着鬼头大砍刀,站在他们身后。此时的刘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他为自己功业未竟而感到惋惜,也为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感到遗憾。最让他恨恨不已的是,即将踏上黄泉之路,也没能见上自己的兄弟刘秀一面。此刻,心中在说:文叔!你要为大哥报仇!今后我们刘家全靠你了!
  随着监斩官的一声令下,紧接着“喀嚓、喀嚓”两声,刘縯、刘稷的两颗人头被摘下,鲜血染红了刑场的土地。
  刘縯---这位首先揭竿而起反抗新莽的一代雄杰,就这样惨死在更始帝刘玄的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縯的死,真是太可惜了。
  客观地说,刘縯之死,他本人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锋芒暴露过早,遭到当权派的嫉恨。另外他疏于防范,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当庭争谏而导致最终被害。
  刘縯一死,对于刘秀来说,无疑犹如青天霹雳,几乎令他当场昏厥过去。刘縯之死,对于舂陵刘氏家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他们失去了领头雁,失去了掌舵人,顿时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刘縯不在了,刘秀---刘文叔,这位硕果仅存的刘家独苗,能够挑起重担吗?
  大哥的死,也给了刘秀的精神上沉重一击,从此,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对于杀害大哥的惨死元凶---刘玄、朱鲔、李轶,他眼珠子都红了,恨不得马上率兵杀进宛城去,将这些仇人碎尸万段,给大哥报仇雪恨!尤其是对李轶这个始作俑者,刘秀一想起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亲手拿着长剑在他身上戳几个血窟窿。
  可是,不能啊!现在还不是时候,“忍字心头一把刀”,眼下,只能是忍,必须忍、只能忍啊……刘秀心中暗暗发誓:刘玄、朱鲔、李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走着瞧吧!将来有你们的好看!
  刘秀悲痛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也许他一直在这样想:大哥死了,我应该怎么办呢?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他感到非常的迷茫……
  经过一昼夜的痛苦思索,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八)韬光养晦
  
  刘秀是在父城前线作战之时得到刘縯死讯的。在昆阳大战获胜之后,刘秀率军北上,接连攻克颍阳、父城,声威大振,正准备乘胜扫荡颖川郡诸地。得到这个噩耗之后,刘秀决定回宛城向刘玄请罪。
  第二天,刘秀从父城县出发,带领少数随从纵马飞驰四、五百里,南下奔入宛城。他一进城,不先去大司徒府奔丧,而是先去刘玄府门前,请求谒见更始帝刘玄。可是,刘玄一直拒不接见他,让门人传话说:刘将军,回去吧!该干什么就赶什么去!
  刘秀在门口苦巴巴地等了半天,最终却等来了这么一个结果。虽说是在意料之中,他还是有些沮丧。无奈之下,只好纵马奔司徒府而来。
  此时,宛城的大司徒中,当然是一派忙乱,司徒府下属官吏们都在忙着办丧事。刘縯生前是大司徒,虽然获罪被诛,由于他生前有功,刘玄没有株连他的家属。属吏们看到刘秀来了,就想和他说几句知心安慰的话。可是,刘秀却什么多余的话也不说,凡是有人来吊唁,刘秀总是深切地自责,只说自己的过错,从不涉及大哥的事,没有一句提到自己在昆阳的战功。遇到前来吊唁的宾客,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毫无悲戚之容。饮食上也没什么忌口的,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他甚至不为刘縯服丧,还是穿着平时的衣服。
  刘玄听说后,不见刘秀,直接下诏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又命他不必去前线了,以后就留在宛城做官。
  自己的大哥被人杀了,不但不起兵报仇,反倒向仇人去谢罪,还不敢为大哥服丧,竟然和没事人一样。仇人刘玄不但没杀了刘秀,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还升了他的官,封了侯。这种不寻常的晋升提拔,这是连昆阳之战建立那么大的功勋都没有得到的。
  这一系列诡异事件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意味着什么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刘縯之所以被杀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对刘玄的皇帝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他不过是起义军内讧的牺牲品而已。
  刘縯与刘玄的斗争,本质是权力之争,是为了皇位而展开的血腥争斗。刘縯的被杀,在义军之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尤其是在舂陵和刘縯一起举兵的刘氏宗室子弟以及宗室系将领,对于刘縯的死总是愤愤不平。实际上,刘縯的死,是刘玄对宗室系将领一个严厉警告,其实就是“杀鸡儆猴”。 刘玄用血腥的屠杀告诉这些人,我才是合法的皇帝,我才是真命天子。我连刘縯这样的元勋重臣都敢杀,还有谁不敢杀?刘縯被刘玄诛灭后,刘玄除去了对自己地位具有最大威胁的一块绊脚石,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今后再也没人敢对他的地位发出挑战了。
  为什么刘秀不敢起兵为大哥报仇?原因有四:
  其一,刘玄是大哥刘縯生前和绿林系、宗室系将领一起拥立的皇帝,更始政权的合法性不容质疑。更始帝做的再不对,也是皇帝按律行事。如果刘秀起兵复仇,虽然能够获得道义上的同情,但是在法理上就落了下风。起兵讨伐更始帝,就是犯上作乱,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其二,当时,刘氏一门老小数百口,全部都在宛城。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叔父刘良,大姐刘黄一家、三妹刘伯姬一家,尤其是新娶的夫人阴丽华一家,都在刘玄的控制之下。如果刘秀头脑发热,胆敢起兵造反,刘氏一门几百口的性命怕就难保了。恐怕刘秀起兵之日,就是刘家举族覆灭、人头落地之时。小长安一战,刘氏一门死了几十口。刘秀实在没有胆量拿自己的亲人、家眷的性命开玩笑。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刘秀不敢造反,主要是由于投鼠忌器,心有顾虑,担心家属遭殃被害。
  其三,宛城朝廷的实权掌握在王匡、王凤、朱鲔、陈牧、张卬等绿林系将领的的手中。换句话说,刘玄的背后是一个集团,是绿林集团在背后为刘玄撑腰。刘秀虽然在昆阳一战成名,但是他取得战功主要借助的是绿林系统的力量。大哥刘縯的亲信部队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将领、士兵实战经验不足。参与的最大规模战役是宛城战役。所经历的战斗的残酷性,根本无法和昆阳之战相提并论。也就是说,一旦刘秀招集旧部起兵为大哥报仇,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其四,王莽虽然遭到沉重的打击,但是具有一定的实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毕竟,王莽是更始政权各系统的共同敌人。绿林系与刘縯系的矛盾再大,仇恨再深,也比不上和王莽的矛盾大、仇恨深。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必须先推翻新莽王朝。至于谁将来得天下,那是以后的事,先把王莽灭了再说。推翻王莽,中兴汉室,是大哥刘縯生前的夙愿,也是刘秀本人的政治理想。如果为了报私仇起兵,则与此背道而驰。这是原因之四。
  正是因为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刘秀根本不敢妄动。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忍耐。
那么,刘秀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赶回宛城谢罪?他难道不怕陪着大哥一起上路?为什么刘秀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敢为大哥服丧?还要“饮食言笑如平常”?
  这是由于刘秀算准了刘玄不敢轻易对自己下手。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刘縯、刘秀兄弟毕竟是首义元勋。宗室系虽然在更始政权中的实力相对弱小,但是毕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尤其是昆阳一战,以刘秀为代表的宗室刘縯系将领也建立了殊勋。宗室子弟在夺取宛城的战役中也立下了战功。更始政权为了保持稳定,为了保持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也不敢轻易下手。尤其是杀了刘縯之后。刘縯深得民心人望,宗室子弟虽然心怀怨恨,敢怒不敢言。刘玄如果再杀了刘秀这样一位刚刚在昆阳立下大功的战将,可能将会激起大变。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刘玄绝不敢轻易杀刘秀。
  其次,很多志士能人都是冲着刘縯才来投奔更始政权的。更始政权也想取得天下人的支持,也想招募更多的英才加入。如果失去了人望、民心,对于更始政权极其不利。杀了刘縯,在政治上已经失分很多。如果再杀了刘秀,谁还敢来投奔自己?
  第三,刘秀在昆阳的战功以及和绿林将领的交情,也是他的护身符。昆阳一战,要不是刘秀力排众议,坚持抵抗,恐怕更始政权早就覆灭了。尤其是在诸臣之中排名第二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等人,刘秀对他们可谓有救命之恩。刘玄要杀刘縯,王凤、王常他们可能觉得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但是刘玄要杀刘秀,那就要掂量、掂量,要看看王凤、王常他们答应不答应。
  因此,刘秀判断,刘玄决不敢轻易杀自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秀才敢孤身驰回宛城谢罪。
刘秀只身驰回宛城谢罪,实际上是给刘玄做的一个和解姿态。他的意思是:“大哥已经被你们杀了,我作为罪犯亲属前来请罪,你们朝廷就看着办吧!”刘秀此举,实际上是在摸刘玄的底牌,看对方究竟想拿自己怎么办。刘玄之所以迟迟不接见刘秀,主要是还没有拿定主意,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是在暗中观察刘秀的举动,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置他。实际上就是想抓他的把柄。一旦刘秀言语失谨,被刘玄抓住,那真的将和要他大哥一起“上路”了。刘秀当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就采用韬晦之计,有意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不但不给大哥服丧,甚至“饮食言笑如平常”。绝口不谈在昆阳的功劳,意思是我从来不认为这个功劳是自己一个人立下的,所有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更始朝廷,归公于皇帝刘玄。刘秀的行为,是用行动清清楚楚地告诉朝廷,我刘秀对朝廷没有丝毫怨恨,而且从来不敢居功自傲,愿意服从朝廷的领导,愿意俯首帖耳做刘玄的臣子。当然,刘玄也不是傻瓜,明明知道刘秀这样做可能是装出来的。但是没有把柄,无法治他的罪。而且刘秀又刚刚在建立大功。平白无故地杀了刘秀,实在难以服众。这简直是要逼着宗室刘縯系将领起兵造反。更何况,刚刚杀了刘縯,不但宗室刘縯系将领强烈不满,海内外负面影响也太大。经过斟酌,刘玄决定不但不杀刘秀,而且还要晋升其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此举也是一石三鸟:
  一是向外界宣示:有功必赏、有罪必诛。以昆阳战功的理由晋升提拔刘秀,理由够充足的了。真可谓是冠冕堂皇,让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刘縯有罪当杀。刘秀有功必赏。想外界塑造一个英明果决的君主形象,是想在政治上为自己抢分。
  二是最大限度抵消刘縯被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挽回舆论上的不利局面。刘縯的声望很高,他的被杀在中原一带震动很大。刘秀作为罪犯的亲属,不仅不追究他的连坐责任,而且还提拔晋升。向外界显示了更始帝宽大为怀的胸襟。
  三是安慰宗室刘縯系将领,为宗室系拉出新的代言人,用以牵制绿林系。刘玄本身也是宗室子弟。绿林系一家独大,过于专横跋扈,对自己将来也会造成威胁。让绿林系、宗室系之间相互牵制,刘玄才好居中控制,真正掌握局面。
  就这样,大哥刘縯的死,刘秀不仅没有因此受到连累,反倒因此升了官。由一个小小的太常、偏将军晋升为破虏大将军,并被加封武信侯。一举成为宗室系的新领袖,从而取代刘縯成为舂陵宗室系势力的代言人。就这样,通过韬光养晦,通过机敏的政治头脑,刘秀本人以及刘氏宗族的性命保全下来了,度过了难关。
  纵然如此,刘秀卓越的才能还是引起更始政权高层的疑忌。尤其是李轶、朱鲔等人,经常在更始帝刘玄面前给他提醒,不能小看了刘秀。李轶、朱鲔等人多次上奏说:刘秀这个人不能重用,当心他成为刘縯第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秀从此在更始朝廷中过起了低眉顺目、韬光养晦的日子。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十)日薄西山
  
  更始元年六月底,昆阳之战的败报传到京师长安,王莽就傻了眼。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百万大军竟然败在昆阳这个弹丸之地!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他的主力已经全军覆没,再也没有实力威慑和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接到昆阳之战的败报之后,王莽陷入了巨大的精神恐惧之中。他心里很清楚,昆阳之战失败之后,他实际上在军事方面已经破产了。在政治权力的角斗场上殊死拼杀了几十年的王莽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了武力保护的政治家的下场究竟会怎样。此时的他,如同被剪去了爪子、敲掉了牙齿的猛虎,虽然表面上依然强大,其实已经是外强中干而已。他现在几乎已经无兵可调,面对各地的叛乱,已经是有心无力,束手无策。京师长安三辅等地的官吏,闻听新莽大军覆没于昆阳,无不惊悚震恐,惶惶不可终日。
  各地听说汉军在昆阳大捷的消息,群情振奋。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纷纷杀其刺史、太守,或者自称将军,或者自称首领,纷纷使用汉朝年号纪年,以待更始政权的诏命确认。在旬月之间,起义之兵,遍布天下。反抗之火,燃于九州。人们纷纷传言,王莽鸩杀汉平帝,罪大恶极。而且都说“大新朝”是彻头彻尾的伪朝,气数将尽,刘氏皇族将再次崛起,重新受命而拥有天下。受到这一舆论的鼓舞,参加起义军的人是越来越多,王莽在各地的统治面临着总崩溃。
  王莽听到这个消息,慌了手脚,赶紧在长安宫殿王路堂召集各位公卿议事。他打开金匮,拿出当年所谓的为平帝患病时的请命的“金縢之策”,哭泣着展示给群臣看。事实上,王莽当年篡位之时,用毒酒杀害汉平帝,在座的很多人都是知情的。王莽为了辟谣,拿出这个所谓的“金縢之策”来遮羞,真是厚颜无耻到了极点。但是,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家当面也不好说什么。群臣心里都很清楚,新莽王朝的主力已经几乎被全部消灭,燕巢帷幕之上,鱼游沸鼎之中,气息奄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人们都在各自想各自的心事,各自谋划着各自的出路。
  散朝后,精通谶纬之术的道士西门君惠去见新莽政权的卫将军王涉,对他说:“谶文里面说:‘刘氏当复兴,刘秀当为天子’。”
  这个西门君惠,可不是一般的道士,也是个精通图谶之术的“异人”。早在几十年前,他就与谶术高人谷子云、夏贺良以及国师公刘歆等人研究谶纬之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刘氏当复,刘秀为天子。”各种神异的占卜均显示:汉朝运数不该断绝,应该再次受命于天,君临天下。对于这一结论,是西门君惠自己经过反复推演得出的,对此,他深信不疑。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绥和二年,汉哀帝刘欣刚刚接替暴死的汉成帝刘骜即位,时任京兆尹、红休侯的刘歆便迫不及待地改名为刘秀,准备应符瑞命,将来也好当天子。他们哪里知道,就在刘歆改名后的次年―――也就是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日,颖川郡南顿县的县令刘钦之妻樊氏在县舍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才是真正的正符应瑞之人。然而,看来这位西门君惠的道行虽然有那么一点,毕竟还是有限,他拿着琉璃当玛瑙,拿着煤球当元宵,硬是把一个在政治上庸碌不堪的奸邪小人―――刘歆误认为是“真龙天子”。此时,他再次提出这段多年前的往事,极力鼓动王涉起事,废掉王莽改立刘歆。
  王涉也很相信图谶,觉得西门道士的话有道理。于是就与国师公刘秀、大司马董忠、司中大赘孙伋(音jí)同谋,准备带领所部兵马发动政变,劫持王莽以投降汉军。想以此来保存各自宗族的性命、财产安全。
  到了七月,正在刘秀、董忠等人紧锣密鼓地筹备政变的过程中,这个孙伋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反悔了。他把自己与刘秀、董忠、王涉、西门君惠的政变计划和盘托出,统统告诉了王莽。王莽听了之后,震怒异常。马上下诏把董忠叫到宫里,责问之后,当场格杀。派虎贲武士拿着“尚书斩马剑”将董忠的尸体肢解、粉碎。又将董氏宗族的所有亲属全部收监。随后,将董家所有人无论老幼推进土坑,覆盖以醇酰(音xī,浓醋)、毒药、匕首、荆棘,全部活埋。刘秀、王涉等人听到事情败露,都自杀了。西门君惠被官军逮捕,他被论以妖言惑众之罪应该被斩首。西门道士真是一个至死不渝的图谶学的忠贞信徒,即便被五花大绑押上了刑场,依旧对自己的推演结果没有丝毫怀疑。西门君惠面对前来围观行刑的老百姓们说:“诸位百姓、乡亲!贫道绝无虚言,王莽必败亡,刘氏必复兴!刘秀才是真龙天子,他才是你们真正的皇上啊!”
  前来围观的京师百姓们都觉得这个道士真是个傻鸟,死到临头,还要红口白牙地硬说什么“刘秀才是真龙天子”,真是愚蠢到了极点,都呵呵大笑,不以为然。随着一声令下,伟大的预言家―――西门君惠道士的人头落地,他带着这个神秘预言进入了阴曹地府,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西门道士对图谶的忠贞与虔诚值得钦佩,这种至死不悔的精神也足以令后人感动。然而,天道渺渺,岂是凡夫俗子以能窥探一二?自古道:“天机不可泄漏。”擅泄天机者,必遭饶舌之祸,必得杀身之报。西门道士等人的下场,足为后人之深诫也!
  因为刘歆是多年的旧臣、王涉是王氏家族的血亲骨肉,王莽担心事情张扬出去对自己不利,将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闹的不可收拾。因此,对外只说大司马董忠谋反,而对刘秀、王涉等人参与谋反的事秘而不宣,对外严格保密。
  此时的王莽,大军被破于外,大臣又反叛于内。真可谓是众叛亲离,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他对身边的人再也不敢相信,再也无法使各地的人归心臣服。这个时候,王莽突然想起,大司空王邑自从昆阳战败后,一直躲藏在洛阳。王邑是王莽的侄子,是王莽的亲信。因此,他赶紧下诏把王邑从洛阳调回来,任命其为大司马,又任命大长秋张邯为大司徒,崔发为大司空,苗?(音xin)为国师。
  进入八月之后,各地的起义犹如燎原烈火,熊熊燃烧起来……
  原汉宗室钟武侯刘望在汝南割据造反……
  陇西成纪人隗嚣、隗崔、隗义等起兵于平襄,攻破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地……
  听到这些消息,王莽忧愁愤懑,吃不下饭。每天只靠喝几杯酒、嚼几口鳆鱼度日。读兵书疲倦了,就靠在书案上睡觉,不再回床上就寝。
  再说中原、陕南、关中战场。
  更始元年六月以后,各地听说昆阳捷报,纷纷起兵相应,中原震动。更始政权兵强马壮,割据着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郡,虎视中原,即将进攻洛阳。
  自从昆阳一战惨败后,新莽军队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大司徒王寻已经战死。大司空王邑带着将军严尤﹑陈茂等少数人侥幸逃回洛阳。新莽政权已经没有可以野战之兵,再也无力控制中原局面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再说中原、陕南、关中战场。
  更始元年六月以后,各地听说昆阳捷报,纷纷起兵相应,中原震动。更始政权兵强马壮,割据着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郡,虎视中原,即将进攻洛阳。
  自从昆阳一战惨败后,新莽军队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大司徒王寻已经战死。大司空王邑带着将军严尤﹑陈茂等少数人侥幸逃回洛阳。新莽政权已经没有可以野战之兵,再也无力控制中原局面了。
  八月,又发生了一件令王莽异常震惊的事情。原汉宗室钟武侯刘望在汝南割据造反了。刘望造反不足为奇,令王莽震怒的是,从昆阳败逃到洛阳的大将严尤、陈茂见新莽王朝大势已经去,竟然也带着本部人马赶去投奔刘望。不久,刘望自称皇帝,任命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而洛阳方面,自从大司空王邑上调长安升任大司马之后,只有将军哀章留守。为了加强防御,控制中原,维持局面,王莽急忙派太师王匡、国将哀章两人共同镇守洛阳。
  刘玄一看新莽势力衰微,认为总攻中原、收取长安的时机到来了。于是决定派定国上公王匡率军北上,攻取洛阳。又令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直取武关。汉军经过昆阳一战,威名赫赫,已是一支令天下豪杰闻名色变的虎狼之师。关中听到消息,京兆府﹑左冯翊、右扶风等三辅震动,人心更加惶恐不安。
  就在汉军即将临于武关城下之时,析城人邓晔、于匡在南乡起兵以应汉军,率众攻击新莽守将――武关都尉朱萌,朱萌见腹背受敌,心知不能守,于是就率守军投降。接着,邓晔、于匡又率军击败右队大夫宋纲,大败新莽军,擒杀了宋纲,然后挥师西进,又攻克了湖县。
  随后,邓晔下令打开武关城门,迎接汉军入城。李松率领三千馀人赶到湖县,与邓晔的军队会合,穿越秦岭北上,共同攻击渭河口的京师仓库。遇到新莽守军顽强守御,未能攻下。邓晔遂决定绕道北上,命令弘农掾王宪为校尉,率领数百人北渭水,进入左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境内。李松则派偏将军韩臣等人一直往西攻击,韩臣出秦岭之后,在新丰一带击败新莽政权波水将军所属部队,一路狂追,奔至长门宫。王宪率部北上,抵达频阳,所过之处,各地纷纷开门迎降。关中各县大姓,都起兵自称汉朝将军,率领其众跟着王宪攻击新莽军队。随后,李松、邓晔引军到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对于新莽王朝的首都长安形成四面合围的形势。
  由于入陕汉军的主流是绿林军,本来就是土匪强盗出身,进入当时富甲天下的关中地区,兽性大发,纷纷纵兵抢掠,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使得关中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几乎与此同时,割据天水、独霸一方的隗嚣也派军进入关中西部。绿林系汉军将领听到这个消息,都争先恐后地想攻城,都想第一个进入长安,到长安城这个花花世界中去抢劫奸淫。
  到了这个时候,王莽知道自己已经是四面楚歌了,但是,他还是想做困兽之斗,垂死挣扎,以求最后一搏。他仿效当年的秦二世,立即下诏赦免城中的所有囚徒,分发给他们武器。随后,王莽把这些囚徒召集起来,杀了几头猪取血,亲自与囚徒歃血为盟,王莽与众囚徒宣誓说:“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要是有敢不为新朝卖命出力的,鬼神都会记得”。宣誓完毕,王莽命令更始将军史谌带领着这些囚徒,出城迎击汉军。这支乌合之众刚刚过了渭河桥,囚徒们纷纷仍掉武器,一哄而散,四下逃命去了。史谌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少数人回到城中。
  城外的绿林军可没闲着,他们把王莽的妻子、儿子乃至父亲、祖父的坟墓都给发掘了,在坟墓中盗取、掠夺陪葬的金银财宝。这还不算,众兵还纵火焚烧坟墓边王莽建立的九庙、明堂、辟雍等建筑,甚至连装着死人的棺椁也同时放火焚烧。一时之间,火光冲天,黑烟弥漫。冲天的大火,在长安城里都看得清清楚楚。
  新莽王朝的末日就要来临了……
  (十二)新莽末日
  
  王莽这个时候,已经毫无办法,除了担忧恐惧之外,再也拿不出任何办法来。大臣崔发看到王莽这个样子,给他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主意。崔发说道:“古时候国家有大灾时,都是用哭泣来餍驱破解。我们现在应该哭泣哀告上天以求救。”王莽于是率领群臣到长安南郊,宣读了一个长篇大论,详细自己是如何根据符瑞受命的前后始末。宣读完毕,仰天大哭。王莽率先哭,一直哭到背过气去,然后趴下叩头。群臣也跟着哭。一时之间,哭嚎之声,响彻云霄。就这样王莽还觉得不满意,对上天的心意还不够虔诚。下令太学里的儒生、平民百姓每天早、晚都必须到场来大哭一次,凡是来哭的,都给施舍米粥。哭的悲哀动人的,授予郎官。于是,城中的人纷纷赶来哭泣,被授予郎这个职位的人竟然达到五千多人。一时之间,长安城中好像变成一个巨大的灵堂,哭声震动天地。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亦真亦幻,让人哭笑不得。这是王莽亲自导演的一场闹剧,也是自己为自己诵唱的挽歌。
  不过,王莽还不算糊涂。他终究还是明白过来,江山靠哭是保不住的。还得靠实力,还得靠枪杆子。于是,王莽咬紧牙关,在军队中挑选了九名将军,都冠以某虎将军之名,命令他们率领将北军精兵数万人向东讨击汉军。不过,王莽对于这些人很不放心,担心这些人叛变,于是把将士家属都送到皇宫中做人质。当时,王莽的国库中还剩余有黄金六十多万斤,其他的财物不计其数。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王莽还是舍不得拿出金钱来赏赐给大家,他只给这“九只虎”每人四千钱。大家看到王莽如此吝啬,都非常愤怒,心怀怨恨,毫无斗志。但是由于自己的家眷都在王莽手里做人质,大家不得不听从。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王莽马上就要亡国灭族了,还舍不得拿一点钱财赏赐给军士,真是可悲可叹。
  这九只虎出了长安,不敢交战,到了制定地点――华阴回溪,只是凭借要隘死守。邓晔、于匡率汉军攻击,将其打的大败。九只虎之中,六只虎败走。其中,有两只虎逃回长安向王莽请死,王莽派人责问:“死人在哪里?朕只听说两个活人回来了!”两只虎没办法,只好自杀。另外四只虎不敢回长安,逃的无影无踪。剩余的三只虎,收拢残兵败将,退保渭河口京师仓库。
  九月一日,绿林汉军总攻长安,终于打破了长安的外城。城破之后,汉军如同潮水一般涌进宣平门。绿林将军张邯率先带领本部突入,见人就杀。昔日繁华的长安闹市顿时成为一片血海,无数百姓被乱兵所杀,倒在血泊之中,尸骨遍地,惨不忍睹。刹那之间,长安城变成人间屠场,化为阳间地狱。新莽将军王邑、王林、王巡、带足恽等人退守皇宫,带领各自人马在皇宫北门前瞭望楼边迎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整整血战一天,长安城中的大量官府衙门、豪门宅邸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翌日,长安城中的富室少年朱弟、张鱼担心自己的家也被抢劫、掠夺,于是也加入了绿林军的队伍,纵火焚烧皇宫制造室的门,又用斧头劈开宫殿小门,率众冲进宫内。大喊:“反虏王莽,何不出降!”大火逐渐蔓延到皇宫各处,逐渐接近后宫掖庭,逼近了承明殿。
  当时,王莽的女儿黄室主(即新莽公主)的住所就在掖庭、承明殿附近。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王皇后。当初,汉平帝即位时,年仅九岁。执掌朝廷实际大权的王莽模仿霍光把女儿许配给汉宣帝时的成例,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汉平帝。就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就成了堂堂的大汉皇后。才过了一年多,平帝就被王莽鸩杀,年仅十四岁。王莽篡位后,改封她为定安公太后。这一年,这位太后才十八岁。王皇后一向对父亲王莽的倒行逆施非常不满。她为人婉瘱(yì)有节操。自从刘家天下被他父亲篡夺,她经常称病不参加朝会。王莽对这个女儿也是非常敬重忌惮。改其封号为黄室主(也就是新朝的公主),想让她再嫁,就派人去问疾。使者见到黄室主,称呼其为公主。王皇后听了,勃然大怒,拿起鞭子就责打身边的侍从。从此称病,再也不肯出来。王莽一看,也不好再强迫她,就由她去了。
  黄室主自己身为平帝皇后,又是即将覆灭的贼臣之女。看到汉军入宫,心情复杂,异常痛苦。最终,她慨然叹道:“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此时,皇宫内外,几乎成了一片火海。烈焰冲天,浓烟滚滚。王莽为了避火,急忙躲进宣室前殿。说也奇怪,王莽跑到哪里,火就跟着到哪里。到了这个时候,王莽还不忘穿上他那身红黑色的全套戎装,手里拿着据说是虞帝时代传下来的匕首,怀抱他的护身符――“威斗”。到了宣室前殿,王莽命令天文郎布置七星图,让他们这些随从六人按照星位坐在前面,自己坐在北斗的斗柄位置。王莽说:“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意思是说:我受命于天,汉军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什么是“威斗”呢?“威斗”是一个用黄铜掺入五色石所铸、状若北斗、长二尺五寸的铜勺。这可是王莽的心爱之物,也是他的“护身符”。王莽一直认为北斗是帝王之车。他认为,模仿北斗的形状造一个神符放在身边,则能保佑自己。始建国四年,也就是他登基的第四年,看到各地纷纷叛乱,天下不宁。于是他下令铸造一只“威斗”。始建国四年八月,铸造“威斗”工作在长安南郊开工,王莽亲自入作坊督造。王莽坚信,“威斗”为神物,内可保皇位,外可平退叛军。因此,睡觉时“威斗”置于床边,上朝时放在御座旁,出行时则让人扛着走在皇辇前面。
  就这样,王莽在宣室前殿度过了一夜。
  九月三日凌晨,绿林军逐渐逼近,群臣急忙扶着王莽仓皇出走,从前殿躲到渐台。渐台就是朝廷里负责时间历法的天文台。渐台建立在一个大水池中(天上的星座也有一个叫渐台,是织女星梭子的一部分),王莽觉得这里比较安全。此时,王莽还是死死怀抱着“威斗”不放。王莽对北斗威力的迷信,可见一斑。他也许在想:凭水阻挡,兴许能多挺一会,手里的“威斗”一定会保佑他。这时,身边还有公卿一千多人追随着他。
  没过多久,大司马王邑等仅存的几个新莽将领也赶到了。原来,王邑他们昨晚带着兵马与绿林军整整激战了一夜。最终,全城都被绿林军攻克,王邑的手下兵马死伤几尽,无处可逃。王邑为了活命,率领残部飞驰入宫,也退守渐台。刚一进宫,就看见自己的亲儿子侍中王睦准备换衣服逃走。王邑上前,将儿子痛斥一顿,严令儿子和自己一起保护王莽。就这样,父子二人,共同守护在王莽的身边。绿林军发觉王莽在渐台,于是将其重重包围。渐台是皇宫的最高建筑,王莽下令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等人发弩箭向下射击。一时之间,飞矢如雨。绿林军一时无法攻上去。最终,弩箭射完了,绿林军士兵潮水一般涌上渐台。绿林军攻到高台上,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格斗。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等人战死。眼看大势已去,王莽带着几个仅存的追随者苗?、唐尊、王盛躲藏到渐台内室。
九月三日凌晨,绿林军逐渐逼近,群臣急忙扶着王莽仓皇出走,从前殿躲到渐台。渐台就是朝廷里负责时间历法的天文台。渐台建立在一个大水池中(天上的星座也有一个叫渐台,是织女星梭子的一部分),王莽觉得这里比较安全。此时,王莽还是死死怀抱着“威斗”不放。王莽对北斗威力的迷信,可见一斑。他也许在想:凭水阻挡,兴许能多挺一会,手里的“威斗”一定会保佑他。这时,身边还有公卿一千多人追随着他。
  没过多久,大司马王邑等仅存的几个新莽将领也赶到了。原来,王邑他们昨晚带着兵马与绿林军整整激战了一夜。最终,全城都被绿林军攻克,王邑的手下兵马死伤几尽,无处可逃。王邑为了活命,率领残部飞驰入宫,也退守渐台。刚一进宫,就看见自己的亲儿子侍中王睦准备换衣服逃走。王邑上前,将儿子痛斥一顿,严令儿子和自己一起保护王莽。就这样,父子二人,共同守护在王莽的身边。绿林军发觉王莽在渐台,于是将其重重包围。渐台是皇宫的最高建筑,王莽下令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等人发弩箭向下射击。一时之间,飞矢如雨。绿林军一时无法攻上去。最终,弩箭射完了,绿林军士兵潮水一般涌上渐台。绿林军攻到高台上,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格斗。王邑父子、带足恽、王巡等人战死。眼看大势已去,王莽带着几个仅存的追随者苗?、唐尊、王盛躲藏到渐台内室。
  九月三日申后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绿林军士兵进入内室,逮住新莽大臣苗?、唐尊、王盛等人,将他们全部杀死。众人也捉住王莽,都想立功。商人杜吴抢先杀王莽,校尉东海人公宾就砍下了王莽的脑袋。大家七手八脚地肢解王莽的尸体,争相杀砍的就有数十人。公宾就拿着王莽的首级献给将军王宪。这个时候,申屠建等高级将领还没赶到长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呼大王”,王宪脑子一热,竟然自称汉大将军,下令长安城中兵马数十万都归自己节制。王宪白天住在太子宫里,晚上把王莽的嫔妃弄来淫乐。过起了帝王一般的生活。
王宪的好日子只过了三天,他的死期也就跟着到了。九月六日,李松、邓晔的军队也进入了长安。同一天,将军赵萌、申屠建也先后赶到。赵萌、申屠建、李松、邓晔等人进城一看,这个王宪是在是太不象话了。他们嫉妒王宪打破长安的功劳,心中想:一个小小的偏将,缴获了好东西不先奉献给上司,倒是自己先享受,真是该杀!
  他们几人借口王宪得到王莽的玺绶不先献上,反倒挟持宫女淫乐,擅建天子鼓旗,大逆不道。于是,申屠建等人将王宪收监斩首,将其部下收归己有。然后,申屠建等派人以飞骑将王莽的首级送到宛城。
  王莽首级送到宛城的时候,刘玄正在宛城之中的黄堂(即原太守的官邸)里和宠姬韩夫人闲话。刘玄看了看王莽的头颅,喜不自禁地说:“要是王莽不是那样昏聩,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霍光啊!真是可惜!”韩夫人笑着说:“假如王莽不这样做的话,皇上您怎么能够得到他的脑袋呢?”刘玄大悦,令人将其悬挂在闹市,让老百姓参观。老百姓中有人把王莽的头取下来用击打,有人甚至把王莽的舌头切下来拿回去吃掉。
  这一年的十月,更始政权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王莽的旧将严尤、陈茂都被杀,汝南郡所属各县都投降了更始政权。
  十二月,颍川郡许昌人李宪也在庐江起兵造反了。地皇末年,李宪在庐江做庐江(即都尉)。当时,长江上有一股流民军在首领王州公等人的带领下,聚集了流民十余万人,四处攻掠郡县。王莽任命李宪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围剿流民军。李宪还真有两下子,很快击败了王州公,割据自立。李宪听说王莽的死讯,即自称淮南王。
  就这样,显赫一时的新莽政权随着王莽的被杀,王氏家族的全体覆灭,最终覆灭。王莽自始建国元年(西元九年)正月称帝,到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即西元二十五年)九月败死,总共十六年。
  刘縯、刘秀兄弟起兵之时是在地皇三年的十月,才过了不到一年,貌似强大、看上去不可战胜的新莽王朝即刻土崩瓦解、轰然倒下,沦为一片废墟。打碎一个旧朝廷看上去很容易,建立一个新王朝却并不简单。此时,四海无主,群雄并起、割据争霸、各自称尊,逐鹿中原、争夺神器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天下时局进入了一个的动荡时代。在此后十余年的岁月里,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交织着血与火的斑斓色彩,伴随着铮鼓号角的轰鸣,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变幻上演着……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与此同时,刘玄又派人招降活跃、聚集在青州、徐州一带的赤眉军。对于刘玄,赤眉军的“总瓢把子”樊崇早就听说了。当初,刘玄在宛城一即位,消息早就传到樊崇的耳朵里了。由于双方相隔距离比较远,没有打过照面,可谓是“井水不犯河水”,几乎是两不相干。总之,截止当时,赤眉与绿林这两大派流民起义军,还没有在战场上对过话。彼此之间都不摸底,对于对方的势力都有些相互忌惮。
  后来,樊崇又听说刘玄手下的绿林军攻破长安,灭了王莽,又占据了洛阳号令天下。这样的势力谁人不怕?樊崇的人马虽然多,却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素质并不高。因此,樊崇对于刘玄的召唤,他不敢不来。
  本来,樊崇也有攻取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意图。然而,由于部下们忙于在青州、徐州一带烧杀抢掠,夺取金银财宝,因此丧失了大好时机。结果,同为流民起义军的绿林军抢了先,占据了头功,最早起事的赤眉军反倒落了后。对此,樊崇心中多少有些郁闷。
  不过,此时他的部下接近百万,是山头林立的各方势力中实力比较强的。虽然士兵素质比较低下,但是数量众多,单单靠这个庞大的数目,就足以令人生畏。但是,樊崇由于不清楚绿林军的实力,以前没有交过手。只听说绿林在昆阳的赫赫威名,心中也有些狐疑忌惮。对于刘玄使者的召唤,樊崇不敢有丝毫怠慢。于是就决定把部下留在原地待命,自己亲率亲信大将二十多人跟着使者去洛阳觐见刘玄。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想去洛阳看看更始政权的虚实,二是也为自己和弟兄们的后半生考虑,也想谋个封妻荫子。
  刘玄一看樊崇来投奔自己,很是高兴。于是下诏封樊崇等二十多人为列侯,却不给具体的封地,也不放他们走,实际上就是想把樊崇等人控制在洛阳。樊崇等人的部下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头领们回来,群龙无首,部下叛逃的人很多。樊崇听说后,非常着急。他找了个机会,趁刘玄的看守们松懈的功夫,他带着二十多人逃回到营地。“老虎”们回了山,“猴子、野猪”们也就不敢再闹事了。这么着,随着樊崇的回归,乱哄哄的赤眉军队伍总算才安定下来。
  不久,前梁王刘立的儿子刘永也跑到洛阳求封,这次刘玄没有食言,当即封刘永为梁王,以睢阳为诸侯国都。
   王莽覆灭的这一年,除了刘玄占据洛阳、长安号令天下以外,窦融占据河西张掖、酒泉诸地,隗嚣占据天水诸郡,耿况占据上谷。另外,原新莽政权庐江太守颍川人李宪也据据郡自守,自称淮南王。 再加上樊崇等流民盗匪,真是五花八门,各踞一方。
  面对如此复杂的一个局面,更始帝刘玄的日子还真是不好过。很快,刘玄犯了一个又一个致命的错误……
  十月,刘玄不仅放跑了刘秀这条困龙,让其自由翱翔。而且,他听信了申屠建、李松等人的话,决定迁都长安。车驾未发,先晋升大司徒刘赐为丞相,命他先行入关,修缮宗庙、宫室,做好迁都的准备工作。
  后来的事实证明,放走刘秀,迁都长安,是刘玄的两大致命失误。刘秀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更始二年的二月,更始帝刘玄一行浩浩荡荡地从洛阳西去,踏上了迁都长安的征程。或许令他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二、河北岁月
  
  (一)蛰龙入海
  
  自从进了洛阳,刘玄就做起了统一全国的打算。当时,河北诸郡还没有平定。刘玄就想派亲信大将去河北做各地的宣慰招降工作。
  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河北诸地并州、幽州、冀州三刺史部辖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与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如此,河北三郡也是百年以来盛产粮食、布匹等物资的基地,是西汉、新莽王朝的经济支柱地区之一。可以说,除了司隶校尉所直辖的京兆、冯翊、扶风等长安三辅以及河南、河内、河东、弘农诸郡以外,河北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个战略要地,身为皇帝的刘玄当然是非常重视。河北诸郡在王莽垮台之后,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在一进入洛阳,虽然刘玄已经派出了韩鸿等人为使者去宣慰,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按照此时的形势,需要派一个得力的干将去做好收服各地的宣慰、平叛工作。那么,谁去做河北的最高行政长官呢?想了几个人选,刘玄都觉得不满意。
  自从刘縯获罪被诛之后,刘秀的族兄刘赐接任大司徒职务。刘赐字子琴,也是舂陵举义的旧人,一向和刘縯、刘秀兄弟关系很好。因此,刘赐向刘玄建议说:“诸家之子,独有文叔可用。”除了刘赐以外,也有人向刘玄提议:可以考虑让刘秀去试试。听到这个敏感而熟悉的名字,刘玄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个人,朕敢不敢用呢?
  对于刘秀的能力,刘玄毫不怀疑。在他看来,刘秀真是一个可造之才。昆阳一战,此人军功赫赫,威名远扬。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他修缮宫室得力,处事有方、为政有道,深的朝野上下赞誉。对于这些,刘玄是看在眼里,心中的感觉却很复杂。
  如果要不是他是刘縯的那档子旧事,刘玄早就重用他了。因此,刘秀越是有本事,刘玄就越是不放心。他担心的是,一旦刘秀翅膀硬了,手里有了兵权,会不会念及旧恨,兴兵作乱而为他大哥报仇?每次想到这里,刘玄就犹豫起来,拿不定主意。
  大司徒刘赐的这一建议一提出来,马上就遭到刘玄身边的几个重臣如申屠建、朱鲔、李轶等人的坚决反对。尤其是朱鲔、李轶二人,他们知道刘秀并非池中物,而是一条潜伏在深渊中的巨龙。他们深知,刘秀对于他大哥刘縯的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一旦给他兵权,一旦给他机会,他就能够行云布雨。将来要是刘秀翻了身,哪里还有他朱鲔、李轶的活路?
  李轶倒也罢了,身为三公之首的大司马朱鲔则有另外的深层考虑。他认识到:刘秀与皇帝刘玄绝不是一心,上次为了刘縯的事情,双方已经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形成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朱鲔甚至这样认为:像刘秀这样的人,还不如一刀把他宰了算了,免得给以后留下后患。
  因此,他们二人百般阻挠,屡次向皇帝刘玄进谏:“陛下,刘文叔万万用不得!”看到二位重臣如此说,刘玄是满腹狐疑,举棋不定,迟迟没有决定去河北的最终人选。
  此时,刘秀在洛阳当然也听说了朝廷打算派人去河北宣慰的消息。对于他来说,自然是非常渴望摆脱刘玄的监视与控制,到广阔的河北去建功立业。然而,刘赐的建议提出已经有些日子了,可是朝廷却一直没决定去河北的人选。很快,刘秀也知晓了一些此事的原委。他知道,只要朱鲔、李轶二人在皇帝身边掌权,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想到这些,他不禁有些灰心。
  看来,刘秀想去河北公干历练的想法,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几乎没有什么指望。因此,他在洛阳城里做着这个有名无实的代理司隶校尉,心情很是郁闷。回到府中,也是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此时,冯异也跟着刘秀进了洛阳。他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很是着急。于是,他开始积极地为刘秀想办法、跑关系。可是,连当朝大司徒刘赐在刘玄面前说话都不管用,还有什么办法呢?
  对此,冯异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在暗中观察朝局得变化,以等待机会。果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五)南逃之路
  
  逃出蓟县后,刘秀面临一个方向选择。往哪里逃呢?此时,刘秀只知道长安在蓟县的西南方向。于是,大家就顺着大路一直向西南方向逃。
  此刻的刘秀等人,已经是被王郎朝廷通缉捉拿的要犯,因此,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偏僻的小路。而且,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敢进城,即便是吃饭也不敢停留,也就是在马车上和马背上边走边吃。刘秀等人犹如惊弓之鸟,已经被王郎吓破了胆。他们只想远远地逃走,逃的越远越好!蓟县的经历,真是太可怕了!
  在此后的几天里,他们一路向西南方向狂奔,走过了涿郡、范阳、唐县等地,来到了下曲阳。此时,由于前方遇敌,他们不敢继续往西南方向逃,只好沿着北上时的路线,他们取道卢奴、安熹、安国,改向东南方向逃窜。
  这一天,进入了安平国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北)境内。刘秀一行数十人来到了走到饶阳县西北部的无蒌亭。由于走的是偏僻小路,已经迷了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此时,从蓟县逃出时所带的仅有的一点干粮已经全部吃完,刘秀等人已经断粮,面临着饿死的危险。
  当时,虽然已是初春二月,河北一带却是天寒地冻,一片萧杀。刘秀一行又冷又饿,饥寒交迫。逃到了无蒌亭之时,天色已晚,人困马乏,大家再也走不动了,急需找个地方休息。于是,刘秀下令就地宿营。在荒无人烟的茫茫野外,这么冷的天,到那里去找住宿的地方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冯异、邓禹等人在距离路边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冯异等人大喜,如获至宝,急忙把刘秀迎接进屋,暂且栖身。其余的随从,有的躲在马车上,有的只能在野地里坐下休息。
  刘秀进了茅草房,感到稍微暖和了一点。此时,他感到饥饿难忍。他问什么的人:“还有吃的吗?” 站在一边的冯异、邓禹等人都默不作声。刘秀长叹一声:“你们也去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冯异、邓禹等人揖手退下,坐在墙根的泥地上休息。刘秀坐在茅屋正中,仰望着开了天窗的屋顶,心里百感交集。他的肚子再次向他表示了强烈的抗议一直在呱呱地叫。他在想:此时要是能够吃上一点什么,那该多好啊!想到这里,刘秀不禁露出一丝苦笑: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鬼地方,别说是吃的,就是想喝上一口热水也难啊!
  刘秀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却发现冯异不见了。他急忙起身,走过去问靠在墙根打盹的邓禹:“冯异呢?干啥去了?”邓禹揉了揉眼睛:“不知道。刚才他还在这啊!”刘秀不再言语,回到原地坐下,闭目养神。由于过于疲惫,刘秀很快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见有人在呼唤自己:“主公醒来!主公醒来!”刘秀睁眼一看,冯异手里提着一个陶罐跪在他的面前,只见他兴奋地说道:“请主公吃点东西吧!”出现在刘秀面前的是一罐热气腾腾的豆粥。刘秀大喜:“哪里来的?”冯异也不答话,只是淡淡地说:“请主公用饭。”刘秀此刻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端起陶罐“咕咚、咕咚”一阵猛灌。须臾之间,一罐豆粥已经被他喝的干干净净。他抹着嘴角,对冯异说:“老冯,你从哪里弄来的这些东西?你吃过了吗?”冯异依旧是如同平时一般的沉稳,他静静回答说:“回禀主公,属下骑马到前面的一户农家,讨得了这一点吃的。属下已经吃过了。”此刻的冯异,衣衫褴褛、面无血色,哪里像是吃饱了肚子的人?刘秀知道冯异的后半句在撒谎,再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邓禹、冯异、王霸、祭遵等人都来到茅屋中向刘秀请安。大家都问:“主公昨夜可睡的安稳。”刘秀一笑,意味深长对大家说:“昨天晚上吃了一罐冯公孙(冯异字公孙)给的豆粥,饥寒俱解。”
  无蒌亭的这罐豆粥,令刘秀永生难忘……
  此时,断粮已经是第二天了。几十口子人,究竟该怎么办?没有吃的,难道就等着饿死?现在,已经到了该决断的时候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刘秀,他们在等待着主公的决断。
  刘秀当然明白大家的意思。事已至此,他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了。他对大家一挥手:“走!跟着本官到饶阳城里下馆子去!大碗美酒、大块牛肉,管饱吃!”
  大家一听此言,不禁大惊失色。有人说:“如今各地都在通缉我们,如果现在进饶阳,岂不是自投罗网?”刘秀说道:“不去饶阳,难道要饿死在这里不成?”他指了指门外的宣慰节仗说:“诸位,这次全看它的了!”
  这个节仗,是当初更始皇帝刘玄赐给刘秀的宣慰节仗。在汉代,节仗是使者身份的重要标志。它是用竹子制成,长约一点八米左右,束有三重牦牛尾制的节旄。它是皇帝授予使者的身份标志,也是是国家的象征。凡是持有此节的朝廷使者,“如朕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一切必要的权利。由于王郎自称是汉成帝刘骜之子刘子舆,他如果颁发给使者节仗,必然与刘玄的节仗相同。
  刘秀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之下,被迫冒着极大的风险,以王郎使者的身份进入饶阳去找吃的。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决策。如果没被识破则已,一旦露出马脚,大家就全都要完蛋。
  邓禹、冯异等人听了,感觉对此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是赌命了!
  于是,刘秀拿着刘玄给的节仗,冒充是王郎的使者,带着带着属下数十人大摇大摆进了饶阳。
  到了馆驿,刘秀喝令驿丞:“本官要赶回京城,向皇上复命!赶紧拿吃的来!不得延误!” 驿丞一看这是朝廷的钦差,不敢怠慢,赶紧下去准备。
  酒肉刚一上桌,饿极了的刘秀的随从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有几个甚至为了抢夺食物发生了争吵。很快,馆驿侍者送上的第一拨饭菜被吃了个精光。他们还在吵着要:“再拿一些来!快点!”
  这些反常的举动,引起了驿丞的怀疑。驿丞想:这些人既然是朝廷的钦差,为什么没有县衙的长官陪同?这些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吃东西那么快,竟然还抢着吃,怎么看起来像是几天没吃饭的样子?他们看上去不像是钦差,倒像是一帮逃犯!驿丞又想:最近,官府一直在通缉捉拿反贼刘秀,凡是抓住他的要赏为“十万户侯”!眼前的这帮人,会不会就是朝廷通缉捉拿的钦犯呢?
  驿丞出去仔细检验了一下刘秀车上的节仗:东西没错,确实是货真价实的节仗。不过,从刘秀及其随从们的吃相、打扮来看,确实有很多疑点,非常令人怀疑。
  驿丞越看越觉得可疑,越看越觉得刘秀他们像逃犯。但是,如果一旦怀疑错了,得罪了上差,可是要掉脑袋的!这伙人,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钦差呢?驿丞决定想一个办法测试一下这伙人究竟是真是假。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命令手下的人在屋子外面擂鼓,自己则躲在一遍观察。
  此时,刘秀及其随从们正在吃饭,忽然听到外面鼓声大作,又有人高喊:“邯郸将军到!”这一声呼喊,如同炸雷一般,刘秀及其手下人顿时惊的如同泥塑木雕一般。他们一个个吓的面无人色,腿脚都直打哆嗦。
  刘秀听了,也是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几乎落地。他心想:“苦也!今天要死在这里了!”他本能地一跃而起,飞速地向门口跑去,准备逃走。
  可是,就在走到屋门口的一刹那,刘秀却停住了。他猛地转念一想:“如果现在出去的话,到处都是王郎的兵,能够逃掉吗?岂不是白白送死?”他想到这里,反倒不紧张了,逐渐镇定下来。他挥一手,使了个眼色,示意随从们都坐下。
  他安详地对大家说:“还愣着干什么?你们不是饿坏了吗?怎么没吃饱就想走啊?先吃饱了再走不迟。”他慢慢地回到桌子旁边,大喝一声:“驿丞在哪里?” 驿丞听到有人招呼,赶忙进去回话:“下官在此,大人有何吩咐?”刘秀瞪了驿丞一眼,对他厉声说:“邯郸来的将军在哪里?本官要见他。让他进来!” 驿丞慌忙答应着:“下官这就去请。这就去请。”
  刘秀他们吃完饭,又等了一会,却始终没有人进来。刘秀喝问:“驿丞!驿丞在哪里?” 驿丞此刻吓坏了,他担心被治以“诓骗上差”之罪,此刻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
  刘秀见驿丞不敢来回话,知道他被自己震慑住了。他笑了笑,对属下们下令:“套车,出城!”
  刘秀一行来到了城门口,正要出城。此时,驿丞派来的信使到了。原来,驿丞在暗处看到刘秀他们出了门,还是觉得心有不甘。他觉得,就这么白白地放他们走了,实在也不象话。于是,他飞速派人赶到城门口,告诉守城的亭长:“这伙人可疑!不要放他们出城!”
  这位亭长得到驿丞的消息,反倒笑了起来。他心想:“好你个驿丞!你以为就你精明,我是傻子啊?你要是怀疑他们,你怎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再说了,你也可以报告县衙啊!你都不管,我管这些闲事干吗?一旦弄错了,那是要掉脑袋的!”打定主意,亭长对驿丞派来送信的人说:“如今的天下,到底是属于谁的,现在还说不清呢!现如今,我一个小小的守城门的亭长,怎么敢不放长官出城呢?”于是,他打开城门,放刘秀一行出了饶阳城。
  就这样,刘秀他们在饶阳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再次侥幸脱险。
  不过,像这样的办法实在是太冒险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这么干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经过这一次的惊吓,刘秀不敢停留,昼夜兼程,继续南下。此时,天降大雪,道路被冰雪覆盖。由于气候严寒,刘秀以及手下人的脸都被冻破了。他们为了逃命,不顾一切地南逃,昼夜兼程,冒着寒霜、迎着大雪赶路。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滹(音hū)沱河边。此时的气温升高,滹(音hū)沱河上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春水湍急,波浪翻滚,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刘秀见状,命令功曹令史王霸去河边找渡船。王霸到了河边,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哪里有船只的影子?他找不到船,又怕刘秀担心、众人恐惧。他回去之后,就诓骗刘秀与众人说:“河面上结冰了,可以直接走过去。”刘秀听了,笑着说:“这个王霸可真会胡说八道。你等着,要是不能过河,看本官怎么收拾你!”
  说也奇怪,刘秀一行走到呼沱河边之时,河上竟然真的结冰了!顿时,大家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刘秀大喜,令王霸护送大家渡河。当时,冰面光滑,马腿僵硬,很容易滑倒。王霸就令人用丝囊装上沙土,抛在冰面上,形成一条通道。大家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陆续过河。
  不料,刘秀一行数十人的车骑刚刚抵达对岸,河冰就崩塌了,再也不能渡人。其中,有几个人跌到河中被水冲走,剩下的人则只能留在对岸,不能过河。过河之后,刘秀对王霸说:“这次,我等能够安然过河,躲过一劫,这都是你的功劳啊!”王霸躬身回答:“这都是明公至德,神灵保佑啊!属下有什么功劳呢?以属下看来,就是当年周武王白鱼之应,也不过是如此而已。”刘秀回头对大家说:“王霸说河水结冰之时,不过是权宜行事。但是果真却结冰了,这真是上天为我等降下的祥瑞啊!”
  对于这一事件的真伪,一直是扑朔迷离,值得怀疑,被后人附会神化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刘秀在当时是何等的狼狈。如果此事确实发生过,也只能说是巧合。刘秀又借机来激励鼓舞部下们的信心,仅此而已。
  过了滹沱河,刘秀等人一路南下,陆续渡过了漳水、终水,来到了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县西北)境内。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刘秀一行剩下的几十个人,一下子淋成了“落汤鸡”。向南走了几里,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无人居住的破旧漏房。刘秀叫人把马车停到这个房子里,大家一起进去休息。
  由于天气寒冷,刘秀命属下生火取暖。冯异抱柴禾,邓禹烧火,一会儿,火堆终于燃烧起来。火生着了之后,冯异又跑到外面去给大家找吃的。由于浑身都湿透了,刘秀就把衣服脱下来,光着膀子对着火灶烘烤。等衣服干了,冯异把做好的麦饭呈给刘秀吃。冯异不晓得又从什么地方弄来一堆菟(音tù)丝草,做了一件菟丝披肩,让主公御寒。就这样,刘秀一行在这个破屋子中度过了一夜。
  次日,刘秀等人继续南行。由于前面的道路被封锁,无法前行。他们只好掉头北返。这一天,刘秀一行继续向前走,来到下博城西面的三岔路口,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个个面面相觑。
  此时,一个白衣老人却飘然而至。他站在路边,为刘秀指路:“努力前进吧!信都郡的人依旧忠于大汉!他们依然在为长安朝廷守城!你们由此向南走八十里路,即可到达信都!”刘秀听了大喜,率领手下纵马飞驰,直奔信都(今河北衡水西南)。
  刘秀这才知道,在王郎的势力犹如波浪滔天的河北,竟然还有一个大汉朝的孤岛―――信都郡!此时的他,好比一个在海洋中漂流的落难水手望见了陆地,他欣喜若狂,立即下令:立即南下,向信都进发!
  此时,刘秀还不知道,除了信都以外,还有一个地方也始终忠于更始朝廷―――这就是和戎郡。和戎郡就是钜鹿郡,“和戎”是王莽篡汉时期改的名字。当时,河北各郡国几乎都已投降王郎,惟独信都太守南阳人任光(字伯卿)、和戎(钜鹿)太守信都人邳彤(字伟君)不肯听从王郎的号令。自从王郎发难僭立以来,任光以孤城自守,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王郎来讨伐。
  此刻,任光听说刘秀赶到城外,欣喜万分,立即下令开门出迎。这一天,太守任光、都尉李忠、信都令万修率领全城军民列队,夹道欢迎,山呼万岁。
  就这样,刘秀一路上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死里逃生,到达了安全之所。
  在河北形势一片黯淡的情况下,刘秀惊喜地发现,自己手中还有信都、和戎两个郡可以作为反扑王郎的根据地。此时,刘秀已经有了信心。当年在昆阳城下面对王莽百万大军都毫无惧色的刘秀,怎么会怕王郎这种暂时得志的小人呢?
  也许,反攻邯郸的时机就要到来了……
  (六)柳暗花明
  
  信都太守任光的出现,对于刘秀来说,简直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让他惊喜万分。谢天谢地,刘秀一行经过了几十天的逃难,终于抵达了安全之所,总算保住了性命。
  那么,这个任光是何方神圣?他究竟有何德何能,居然能够在王郎势力滔天的河北傲然不降呢?要知道,此时河北的全境,几乎都沦陷于王郎之手,为什么他的信都郡就能够安然无恙呢?
  原来,这位任光任大人可不是一般的俗员庸吏,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干才。也许真是冥冥中有定数:刘氏当复起,汉室当再兴。如果不是任光与和戎(钜鹿)太守邳彤的誓死不降,刘秀真是要覆灭了。
  任光字伯卿,也是南阳宛城人,与刘秀是同乡。当初,刘縯打下了宛城的之后,刘秀就认识了任光,也算是老相识。细说起来,这个任光能够加入起义军的队伍,也有一段传奇般的经历。
  任光自幼谦虚好学,很有才能。他为人忠厚朴实,对待父母孝顺恭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长的相貌堂堂,仪表出众,又有才学,在少年的时候就誉满乡里,深得父老赞誉。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王莽篡汉时期,他被村里人推荐到乡上去做官。最初,任光是做乡里的“啬夫”,也就是主管一个乡的诉讼调解、征收赋税徭役的小官。后来,由于他敬业勤勉,为政干练,又先后被拔擢为宛城县、南阳郡的府衙小吏。地皇三年十月,刘縯、刘秀兄弟在舂陵举起复兴汉室义帜之时,任光就在宛城郡衙门里做郡吏,从事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更始元年(地皇四年)六月,刘縯率领起义军拿下了宛城。当时,宛城是在岑朋的劝说之下自动投降的,按照事前的投降协议,起义军入城之后是不能屠城抢劫的。然而,起义军进城之后,军中的一些绿林军士兵匪性大发,开始在城中大肆抢掠。当时,任光正在宛城衙门里。听说起义军入城之后,他慌忙穿过大街,准备找个地方躲避。
  乱兵看见任光仪表堂堂,衣冠华美,顿生歹意。他们看上了任光身上穿的那身好衣服,就把他抓住,准备把衣服剥掉抢走。本来,乱兵们完全可以将他一刀杀死。但是,由于他们怕污血弄脏了衣服,穿上也很晦气。于是,几个兵痞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拉扯他的衣服,准备他的衣服剥掉之后再宰了他。
  任光很聪明,他知道对方的意图,要是衣服被抢走的话,自己必死无疑。于是,他拼命地反抗,拼死护住衣服不松手。几个兵痞一时也奈何他不得,双方就在街上厮打。情急之下,任光拼命高喊:“救命啊!杀人了!杀人了!”
  恰巧在这是,刘秀的堂兄―――光禄勋刘赐恰好带兵路过。刘赐老远就看见几个士兵正围着一个穿着华贵的人在拉拉扯扯,厮打成一团,似乎在抢夺什么东西。刘赐看到任光的打扮,猜想这个人可能是宛城衙门里的官吏。他赶紧打马急速上前,准备看个究竟。
  此时,几个兵痞厮打了半天也没得手,不禁恼羞成怒,正要拔刀宰了任光。正在此时,刘赐纵马赶到,大喝一声:“住手!”几个兵痞一看来了大官,吓得一溜烟地逃散了。
  这样,刘赐把任光救下了。刘赐与他交谈了几句,感到此人谈吐不凡,觉得他是个人才,要是被乱兵杀了可真是太可惜了,感到很庆幸。从此,刘赐就把任光招募到自己的军中,任命他为安集掾。随即,刘赐又把任光推荐给刘玄。刘玄也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偏将军。此时,由于昆阳危急,刘赐也被派率军北上援助刘秀。在那场生死大战中,任光跟着刘秀,在击败王寻、王邑四十二万大军的昆阳大战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更始元年九月,刘玄进入洛阳之后,派人到河北招降,任命任光做了信都太守。
  当年的十二月,王郎发难起事,声势震天。任光为人忠义,不肯屈服于王郎的淫威,决心以死报国。他听说邯郸有变,急忙把属下信都都尉李忠、信都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人叫来,议定盟约,同心固守,誓死不降。后来,王郎派使者持节仗、带着檄文到信都来招降,还跑到太守衙门里去命令任光投降。任光一听就火冒三丈,大骂“伪使者”:“王郎!你一个算命先生,竟敢派人到这里来招降朝廷命官,你好大的胆子!你把本官看成什么人了?”他喝令刀斧手将使者推出斩首,然后令人将其首级悬挂在闹市的高竿之上宣谕百姓,力图安定人心。然后,他与李忠、万修等人商议,急发精兵四千人上城把守,关闭四门,固守待援。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刘扬患有严重的碘缺乏症,脖子肿的老大,是个典型的“瘿呱呱”。别看他其貌不扬,为人却精明能干,多才多艺。他熟读诗书,雅好音律、歌乐。由于家里有钱,刘扬的亲属又与当地的豪强联姻通婚,结成裙带,可谓是树大根深,势力盘根错节。由于刘扬才能卓越,逐渐成为真定刘氏宗室中的主心骨,也成了当地豪强的领头羊和代言人。
  刘扬为人,足智多谋,工于心计,他善于审时度势,惯于投机。“墙头草,随风倒”,谁的势力大他就跟谁走,谁的拳头硬他就听谁的话。更始元年十二月,王郎、刘林、李育、张参等人在邯郸起兵后,刘扬看王郎气壮如牛,他马上随机应变,高举大旗跟着响应。因此王郎在坐稳了位子,论功行赏之时,将刘扬封为真定王。刘扬有了王爵名号,更是“拉大旗做虎皮”,趁机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才短短的几个月,刘扬的势力如同气球一般膨胀起来,召集扩展到了十多万人马。此时,虽然刘秀的姐夫邓晨做着常山太守,却也奈何他不得。因此,刘秀要想挥师南下,不拿下真定是不可想象的。
  此时,刘秀的手下骁骑将军刘植是常山郡昌城县人,与刘扬是老熟人。由于刘植是刚来投奔的新人,刘秀就派他为使者到真定去游说,上门去劝说刘扬投降。
  刘扬也不是傻瓜,此刻他也在为自己盘算后路。对于一个月以来刘秀的大动作,他在心中吃惊不小。
  对于刘秀的名字,他早就听说了。刘秀来他这里宣慰之时,他曾经见过刘秀,对这位南阳郡的族叔印象很深。此刻,他眼瞅着刘秀一下子掌控住了冀州北部三国之地,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扩充到了数万人马。他觉得,按照这种速度,刘秀消灭王郎应该不成问题。眼下,刘秀又主动派使者前来游说,要与他一起对抗王郎。对于刘植的游说,刘扬并没有立即答复,迟迟没有答应。
  此刻的刘扬,他究竟在想什么呢?他还在权衡利弊,还在反复的思考。
  对于使者刘植的游说,刘扬确实有些动心。但是,一向精明过人的刘扬觉得,就这么直接答应了刘秀还是有些草率。此刻,他正在想一个万全之计。
  当初,刘秀在昆阳击破强敌的赫赫威名,他是如雷贯耳。对于昆阳的事,他有些半信半疑,毕竟是“耳闻为虚”。然而,刘秀在河北的举动,他却是“眼见为实”了。在刘扬的印象中,刘秀只有七尺三寸(约合现在一米六九),个子也不算太高。但是他须眉浓密,高鼻阔口。尤其令刘扬惊异的是,刘秀的面门骨头突起,像太阳一样。据说,拥有这种相貌的人具有“王者之相”。刘扬也精通图谶、星历,工于识人相术,他一看就知道,面前的这个人真是不得了,将来必成大器。此时,他联想到长安城里道士西门君惠说过的话:“刘氏当复兴,刘秀当为天子”。现在看来,西门道士说的那个“刘秀”,根本不是什么大国师刘歆,恰恰就是在河北的刘秀!
  想到这里,刘扬不禁有些激动。突然之间,他有了主意:眼前的这个刘秀,岂不是“奇货可居”吗?如果再与刘秀联姻,如果他一旦成事,自己不就成了皇亲国戚了吗?对此,刘扬对于自己的这一设想有些得意洋洋,兴奋不已。此刻,他甚至有些佩服自己:嘿嘿!这个主意,真是太高明了!
  想到这里,他下定了决心:抛弃王郎,与刘秀联姻!
  于是,他马上下令把刘植请来议事。他满面笑容地对刘植说:“刘将军,请你回去禀报大司马,本王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本王愿与大司马一道,共同讨伐逆贼王郎!”刘植大喜,正要说些感谢的话,刘扬话锋一转,对刘植朗然说道:“刘将军,本王有一个小小的条件,不知将军能否转达给大司马?”刘植道:“不知大王有何吩咐?”刘扬呵呵大笑:“本王有一外甥女,名叫郭圣通,尚在待字闺中,未尝许人。不知大司马尊意如何?倘若刘公有意,可令她为尊府侍笤扫席。”刘植听完大笑,立即明白了刘扬的意思。刘植心想:这个刘扬,真是够狡猾的啊!不过,刘植还是满面堆笑,对刘扬说:“此事容末将回去向大司马禀报,力争玉成此事。请大王安坐在真定城中,静侯佳音吧!”刘扬大喜:“如果此事能够成功,本王请刘将军喝酒!”
刘植出了真定城,回到卢奴拜见刘秀。他把刘扬的条件说了:真定城归附可以,他的部下都归刘秀指挥。但是刘秀必须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夫人。
  条件虽然很简单,但是却难坏了刘秀。得到刘植的禀报,他一直没有答复,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个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根据大媒人刘植的介绍,这位郭圣通大小姐也是名门闺秀,出身显赫。据刘植说,她是真定栆城人,郭氏家族也是常山国里的大姓望族。郭圣通的父亲郭昌,为人仗义豪爽。曾经把父亲留给他的几百万田宅财产让给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他的行为在真定国中被传为美谈。郭昌后来娶了刘扬的妹妹做夫人,号称“郭主”。 “郭主”虽然是诸侯王家的女儿,但是生活简朴,尊崇礼制,有母仪之德,在郡国里名声很好。“郭主”为郭昌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郭况,女儿就是郭圣通。
  从郭圣通本人的条件来看,她的条件非常优越。她的母亲是诸侯王的女儿,舅舅刘扬又是地位显赫的真定王,无论是论出身还是地位。无论是论身份,还是看条件,身为大家闺秀的郭圣通许配给刘秀这个没落的舂陵皇族子弟当老婆,真可谓是绰绰有余。
  但是,刘秀此时已经有了家室。九个月前,刘秀已经抱得美人归,如愿以偿地娶到了少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南阳郡第一美人阴丽华,成了宛城望族阴家的女婿。现在,刘扬要他改娶自己的外甥女,显然是大有深意。这简直犹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是一宗政治交易。
  刘秀自从娶了阴丽华,一直是离多聚少。在宛城期间,夫妇俩曾短暂居住在一起。后来,刘秀先后在昆阳一带征战,一直在前线带兵,很少回家。更始元年六月,刘縯被杀。刘秀回宛城奔丧,谒见刘玄,后来被封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因为刘玄对刘秀不放心,一直不肯重用他。因此,刘秀一直呆在宛城,与阴丽华一起生活了大约三个月。自从更始元年九月刘秀到洛阳之后,一直到此时,也就是更始元年的三月份左右,刘秀已经大半年没有阴家的消息了,阴丽华及其一家是死是活,刘秀自己都说不清楚。他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异常烦躁。
  当然,对于阴丽华,刘秀虽然一直很惦记,却一直不知道她现在的下落。当然,刘秀知道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几个月的戎马倥惚、南征北战,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殊死搏斗,稍微不小心,就会身首异处,哪里容他有时间想这些?
  现在,刘扬硬要把自己的外甥女郭圣通许配给自己做夫人,让刘秀是大伤脑筋,令他感到烦恼不已。
  从现实来看,娶了郭圣通,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凡事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旦娶了郭圣通,郭圣通必然是正房。刘扬既然要刘秀娶郭圣通,要如果让郭圣通做侧室小妾,刘扬肯定不会答应。堂堂真定王爷的外甥女,怎么可能给刘秀做小妾?如果答应了刘扬,虽说是对消灭王郎非常有利。然而,如此一来,阴丽华往哪里摆?难道要做二房吗?
单纯从感情上说,刘秀内心对此是一万个不愿意。阴丽华是刘秀少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娶她做夫人甚至是刘秀人生的梦想之一。此时,让郭圣通做正房,把阴丽华拉下来做侧室,不要说阴丽华本人乐意不乐意,就是刘秀本人都觉得很难接受。再说,阴丽华的娘家也是南阳的名门望族,自从结亲以后,刘、阴两家关系非常密切、融洽。大哥刘縯活着的时候,和阴丽华的哥哥阴识私交甚厚。自己和这位大舅兄关系也非同寻常。刘秀做了阴家的女婿,在南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对于同样高贵的阴家来说,他们能够接受吗?一旦传扬出去,自己的名声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现在要是娶了郭圣通做夫人,把阴丽华拉下来做小老婆,南阳阴家那边将来怎么交待?背信弃义,停妻另娶,是要被人耻笑的。
  因此,刘秀对此犹豫不定,一时无法决断。
  然而,从政治上说,与郭氏联姻,牵扯到重大的政治利益。毕竟,刘秀是一个政治家,他有他的理想。一切行为,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这是他的信条。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什么亲情、友情、爱情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利益为中心旋转。换句话说,为了政治利益,一切都可以在所不惜。这就是几千年来所有中国政治家的一贯信条。这桩政治婚姻对于刘秀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刘扬是真定王,手下有十多万人马。如果要消灭王郎,没有刘扬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为了阴丽华以及宛城阴家的利益,而与刘扬翻了脸,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肯定是要刀兵相见。要知道,刘扬手中有十多万雄兵啊!一旦打起来,肯定是一场血战!相反,如果答应了刘扬的条件,不但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且能够为自己增添十多万雄兵。要是有了这十万雄兵,不要说区区河北一隅,就是逐鹿中原的本钱也足够了。想到这些,刘秀觉得这桩交易似乎可以考虑,甚至让他有些兴奋难抑。
  面对这个难题,刘秀到底应该如何抉择呢?刘秀毕竟是个刚强果决之人,他深知: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现在的时局之下,什么东西都比不上打败王郎重要。即便是千错万错,先灭了王郎这小子再说!
  经过慎重思考,反复权衡,刘秀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答应刘扬的条件,迎娶郭圣通!
  刘秀做事,历来是雷厉风行。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他绝不会有任何犹豫、含糊。他马上把刘植找来,让他去给刘扬送信:“这门亲事本官已经答应了,我决定娶郭圣通做正房夫人。” 刘植大笑,欢天喜地的带着人直奔真定。
  刘扬一看刘植满面春风地来府上,就知道大事成了。刘扬哈哈大笑,对刘植说:“刘将军,从此我们是一家人了。你赶紧回去,准备礼物,让我们的新外甥女婿来真定迎亲!本王要大摆筵席,请诸公畅饮!”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没几天,在刘植的陪同之下,刘秀一行吹吹打打进了真定城。刘扬高兴的合不拢嘴,亲自在府门口迎候,双方皆大欢喜。既然结了亲,大家从此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秀对于刘扬这位外舅也很客气,带来了丰厚的聘礼。刘扬还在他的府中大摆筵席,盛情招待这位外甥女婿。吹拉弹唱,应有尽有。这天,刘扬兴致极高,甚至亲自下场露了一手,他击筑高歌,博得满堂喝彩,尽欢而罢。
  这位郭圣通大小姐,也是生得如花似玉,品貌端庄,刘秀见了她,也是非常满意。从此,郭圣通就成了大司马府中的第一夫人。
  刘秀为什么要迎娶郭圣通?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刘秀当然知道,自己迎娶郭圣通为夫人,阴丽华由原配夫人降为侧室,这样必然得罪了南阳阴家。但是,不这样做,又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拒绝刘扬的要求,征讨王郎之时,必然要两面作战。既要对付刘扬,还要对付王郎。这样一来,对于平定河北的大业,难度大大地增加了。刘扬手下有十几万雄兵,实在是难以对付。权衡利弊之后,刘秀作出了迎娶郭圣通的决定,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刘秀觉得:为了兴汉大业,牺牲一个阴丽华,牺牲一个阴家,值!
  从此,刘秀对于阴丽华以及南阳阴家,在内心之中,隐隐地埋藏起了一份愧疚……
  刘秀结了河北郭家这门亲,真是如虎添翼,一度黯淡的政治前景再度变得光明起来。此刻,他清楚地知道,挥戈南下、进军邯郸的时机很快就要成熟了……
   (八)飞来之师
  
  更始二年(西元二十四年)三月,远在长安的刘玄也在密切地注视着河北的局势。早在上一年的十二月,王郎夺取邯郸僭立之时,他就接到了河北方面的紧急奏报。
  对此,刘玄也是大吃一惊。起初,他刚把刘秀放走,朱鲔、李轶二人就对他说:“陛下这次真是放虎归山了!唉!”听了这两个人的话,刘玄也是有些后悔。然而,人已经派出去了,也不好再收回成命,走一步看一步吧!此后,他也得到密谈奏报:刘秀去了河北之后,处处碰壁,宣慰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此刻,刘玄忙着办迁都长安的事情,一时之间,顾不上搭理刘秀。可是,没过多久,刘秀就打开了局面,宣慰工作搞的红红火火,虎虎有生气,很得人心。
  对于刘秀,他一直很不放心。对于此人,他一直心存戒备。听到这个消息,刘玄有点坐不住了,他命令向河东郡等地增兵,对其严加监视。他的如意算盘是,等到刘秀把宣慰工作进行完毕后,马上把他调回京师,重新关进笼子里。
  到了十二月,河北的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半路上杀出的这个程咬金―――算命先生王郎,彻底打乱了刘玄的计划。王郎起事之初,刘玄并没有太在意,他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很是开心:刘秀,你小子不是逞能吗?到底还是不行啊!后来,他又听说刘秀已经离开了邯郸到蓟县、昌平一带宣慰,情况不明。由于消息隔绝,他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因此迟迟没有动作。
  正是由于刘玄的坐视不管、不闻不问,才导致王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将河北冀州一带一口吞进腹中,拥兵接近四十万,成了声势震天的“河北王”。此时,他也接到了信都太守任光、和戎(钜鹿)太守邳彤二人发来的八百里加急请援奏报:“冀州之地,除了信都、和戎以外,几乎全部陷落,代理大司马刘秀生死不明,请皇上火速发兵增援!”
  刘玄万万没有料到,河北局势在转瞬之间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他真是有点着急了:刘秀就是再不是东西,那也是他的臣子啊!起码在眼下,他刘秀在自己跟前还得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对他说半个不字。虽然二人有些矛盾,但是毕竟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可是,这个王郎就不一样了,他声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他才是真龙天子,还把刘玄说成是“伪皇帝”,要与刘玄分庭抗礼。对于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逆贼,刘玄怎么能够容忍他的存在?
  于是,刘玄立即下令发兵增援。他紧急下诏命令尚书仆射谢躬带着马武等六员大将率领兵马数万人渡过黄河星夜增援河北,逼攻邯郸平叛。可是,王郎的势力太大,兵强马壮,谢躬与王郎交手,多次失利,损兵折将。谢躬虽然不至于全军覆没,却也损失惨重。迫不得已之下,谢躬不得不率部西逃到河东郡以自保。
  更始二年三月,刘玄又接到了奏报:刘秀在任光、邳彤二人的支持下,征召了数万“奔命兵”,已经控制了河北中部的常山、中山、河间等三个王国,势力复振,声势震天。此时,刘玄看到刘秀在河北大有咸鱼翻身之势,刘玄再也坐不住了,赶紧采取对策。他深知,现在要是再不派兵,将来河北这个“热被窝”他就再也插不进去腿了。
  于是,他立即开始紧急部署,准备再次进军河北。因此,他急令谢躬等人从河东郡启程,从南面袭击邯郸,与北线的刘秀对王郎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又命令鲍永为代理大将军,率领精兵数万集结在河东、并州一线。
  这个鲍永,刘玄是听了手下人的建议征召的人才。他是西汉忠良鲍宣的遗孤,也是一个干才。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郡屯留人。他的父亲鲍宣,是大汉朝的一代忠良。在汉哀帝之时,鲍宣曾经做过司隶校尉,对朝廷忠心耿耿。汉哀帝死后,他对于丞相孔光甘当王莽的走卒非常不满,曾经依法处置过他,因此获罪下狱。后来,太学里的学生千余人聚集请愿,才救下了他的性命。此后,由于他又对王莽的篡权之意多有揭露,被王莽视为“眼中钉”。汉平帝元始三年(西元三年),王莽借“吕宽案件”,大兴党狱。自己平素所厌恶的人,全部予以诛杀。其中包括汉元帝刘奭的妹妹敬武长公主,王莽的亲叔父红阳侯王立。各郡、各封国的豪杰,忠心于大汉朝的忠臣义士,凡不顺附王莽的,都被诬陷有罪,依法处决。鲍宣与前任前将军何武,以及前辅政大臣、左将军王商之子乐昌侯王安、前左将军辛庆忌的三个儿子:护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以及南郡太守辛伯,全都被处死。共诛杀数百人,全国震惊。
  鲍宣死后,鲍永留居上党。他志操高洁,精通欧阳《尚书》。他的母亲早死,侍奉着后娘而居,侍之至孝,如同亲生母亲一样。他的妻子有一次偶然在后娘面前责叱家里养的狗,鲍永知道后大怒,斥责妻子不该指桑骂槐,实在有失妇道。一怒之下,竟然在将老婆休回了娘家,夫妻二人就此离异。此后,鲍永在上党郡里做功曹,勉强养家糊口。上党都尉路平却是个势利小人,一心想杀了他向王莽邀功。所幸的是,上党太守苟谏将鲍永保护起来,他才得以活命。
  刘玄对于鲍永的才能非常赏识。此次出征,他给予了鲍永充分的权力。他宣布,自偏将、裨将以下的官制任命,鲍永可以临机决断,有先斩后奏之权。随后,刘玄又以冯衍为立汉将军,镇守太原。此外,他又令上党太守田邑等缮甲养士,扞卫并州,确保在河北的更始政权的据点。
  对于刘玄的赏识重用,鲍永是感激涕零。他领命率军到了河东,大败青犊军,彻底扫清了境内的流民军势力,使得更始政权的河东形势得到了稳定。刘玄得报大喜,加封其为中阳侯,负责河东地区的军政事务。
  鲍永、冯衍、田邑三人,都是国家干才,他们在河东一带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得更始政权在河东地区的局势得到了稳定,并且也在觊觎河北诸地。在河东地区得到稳定之后,谢躬的东征军也进入了河北南部,对王郎形成了夹击之势。实际上,此刻的河北地区,并不是王郎与刘秀两强争雄,而是王郎、刘玄、刘秀三方在角力。当然,就局部而言,王郎还是占有明显的优势。他的人马最多,地盘也最大。但是由于他决策犹豫、行动迟缓,他的优势逐渐在一点一点地丧失。尤其不利的是,此刻的他,犹如一只猛虎要面对前后两只猎豹,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之中,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当时,刘秀的贴身侍从在军中犯法。一向性格冷峻的祭遵当然是毫不客气,立即将其逮捕。在没有向刘秀通报的情况之下,就将其明正典刑,按律处决了。刘秀大怒,认为祭遵胆大妄为,先斩后奏,目无尊长。命人立即将拿下,准备杀了他。
  主簿陈副进谏说:“明公,您经常希望诸军号令严明,遵纪守法。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整饬纪律,正是严明军纪的大好事机啊!”刘秀一听,转怒为喜。他不但赦免了祭遵的先斩后奏之罪,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授予他监督诸将之权。这一天,刘秀将全军高级将领集齐,手指着祭遵对铫期等大将说:“诸位将军!你们今后要当心祭遵!本官行辕的侍卫犯了法,祭将军都按律严惩、斩首示众了!将来你们要是犯了事,他肯定不会以私废公!诸位,你们还是小心一点好!”
  当时,刘秀部下有些诸将,也有纵兵抢掠的恶习。因为刘秀亲自统军,诸将不敢太放肆。但是,只要一有机会,还是要设法抢点东西中饱私囊。现在诸将看到祭遵做了刺奸将军,看到其执法如山,一个个噤若寒蝉,就严厉约束部属,不敢再纵兵扰民。这样,刘秀部下的军纪,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刘秀在柏人城下屯扎了已经有十几天了。此刻,他面对李育在柏人城的严密防守,一时竟然束手无策,不禁有些焦躁。此刻,有人献计:“大司马!现在我军即便攻克柏人,用处不也大。为什么呢?因为柏人城距离邯郸太近。即便我军拿下了城池,也必须分兵来把守。这样一来,王郎必然会全力来攻。交手之后,依照现在的实力对比,我军能否取胜,并没有太大把握啊!以末将之见,不如先东取广阿,北收钜鹿。然后再掉头南下取邯郸也不迟!” 刘秀觉得此计有理。于是,大军掉转兵锋,往东北方向取广阿(即河北省隆尧县)。守军一战即溃,刘秀很轻松就拿下了广阿城。
  刘秀在广阿,把邓禹叫来议事。刘秀把天下坤舆图(即全国地图)展指着对邓禹说:“天下郡国叛乱蜂起,乱成这个样子!我等现在应该考虑使天下重新统一。邓禹!你以前不是说天下不足本官平定吗?我军队人数不多,地盘就这么一点,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邓禹说:“如今海内殽乱,人心思望明君圣主,就像赤子思念慈母一样。从历代兴亡的历史来看,能否取得天下,在于对于人民施予德惠的厚薄,而不在于占据疆土的大小,也不在于兵马的多少。”刘秀很赞赏邓禹的回答,于是安心备战。刘秀在广阿,一面修整城池,一面操训部队,积极备战,准备北取钜鹿。另外,他还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域内,广施恩惠,使得人心逐渐安定。
  更始二年四月,这一天,刘秀正在城中督训士兵。突然,守城的士兵突然来报:“启禀大司马,城外有骑兵大军逼来!已经到了西门外!请大司马速速上城查看!”刘秀大惊,急忙登上西门城楼瞻望。只见城外尘土飞扬,果然是全部是骑兵!士兵们头顶铁盔,腰佩马刀。跨下全部是清一色的青鬃骏马,人数至少在数千人之多!他们从北面源源不断地飞驰而来,列阵城下。马队奔驰之时,扬起滚滚尘土,分外雄壮。刘秀虽然久经战阵,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骑兵。即便是当年昆阳城下,王寻、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中也没有如此精良的骑兵。刘秀心中一惊:“难道是匈奴人?”因为,只有匈奴人才有如此多的优良战马。可是,从他们的装束看,却分明是大汉官军!此刻,他也顾不得许多了,在城头高喊:“哪里来的队伍?”
  只见为首的一员黄脸大将,应声振臂高呼:“我等是上谷﹑渔阳二郡的突骑!速速开城!”刘秀又是一惊:难道是王郎的北郡骑兵南下围剿自己来了吗?为了搞明白对方是敌是友,他又向对方大喊:“干什么来的?!” 那位大将高喊:“我等是为大司马刘公助战来的!速速开城,放我等进去!”刘秀不信:“有何凭据?”只见有一位少年将军从阵中奔出,甩蹬离鞍下马,对着城头的刘秀挥手高喊:“大司马!末将耿弇前来参见!这是上谷、渔阳二郡的突骑,前来助战!”刘秀又问:“适才那位答话的将军是谁?”此刻,那位黄面虬髯的将军也拍马向前,翻身下马,向刘秀拱手道:“末将上谷郡长史景丹,参见大司马!”
  刘秀大喜,即刻下令:开城,迎客!
此刻,在刘秀的控制区域内,除了存在用人上的弊端以外,还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军纪败坏。自古以来正常的用人之法,历来是强调以德为先,讲究德才兼备。由于为了对付王郎,刘秀不得不利用物质利诱、封官许愿等不得已的手段招募奔命兵,借以扩充军队实力。这一政策是权宜之计,不是正常的用人之道。这一政策的副作用马上立竿见影地得到了体现:流窜在社会上的江洋大盗、地痞流氓、投机小人也趁机涌入了汉军的队伍当中,使得队伍的素质大大下降。这些恶棍、流氓,匪性难改,在征战的过程中,严重违反军规,大肆抢掠,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此时,这个问题在此时已经是非常严重了,必须要加以严厉整顿。
  对此,刘秀也是深感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发布命令,在全军范围内重申军规,违者严惩。他知道老部下祭遵为人严正,刚直不阿,就任命他为军市令,也就是汉军中的军法处处长。刘秀对祭遵说:“祭将军,我军的军纪就靠你了!希望你执法必严!”令刘秀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祭遵整顿军纪竟然是拿他身边的亲信开刀。
  当时,刘秀的贴身侍从在军中犯法。一向性格冷峻的祭遵当然是毫不客气,立即将其逮捕。在没有向刘秀通报的情况之下,就将其明正典刑,按律处决了。刘秀大怒,认为祭遵胆大妄为,先斩后奏,目无尊长。命人立即将拿下,准备杀了他。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