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陆续发前车老师在《亲子》杂志社发表的文章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亲子乐园

胜利社区

搜索

陆续发前车老师在《亲子》杂志社发表的文章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6-2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山东省
坚持入园有技巧
当宝宝哭闹,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们焦急的心态是我们非常理解的,但是,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再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等到再想送时,宝宝会哭闹得更厉害。当然,方法并不是单一的。那么,如何做到有技巧的坚持入园呢?首先要相信老师有方法让宝宝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然家长同时也要做好配合工作。下面,教给你一些小方法:
  ⒈ 宝宝出入园会有半个月左右的情绪反复,这是正常的,你不必太担心。接送宝宝一定要准时,到家以后如果宝宝没有特别的反应,你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宝宝往往比较焦躁,需要自由的氛围和一些安静的环境让自己平静,拥有安全感。即使宝宝愿意表达,你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在幼儿园有没有哭,这样反而会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
  ⒉ 宝宝大多具有性格的双重性,因此在园的表现可能与在家时有较大的差异,你可以利用多种机会和老师交流宝宝在家和在园的情况,共同分析宝宝的心理,因势利导,共同让宝宝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康活泼成长。另外,身教大于言传,你对老师热情和礼貌,和老师像朋友一样沟通,这对宝宝会有积极的影响。
  ⒊ 因为刚入园时不适应,宝宝可能会出现在幼儿园不肯吃饭的情况,回家后你可以给宝宝煲些败火的汤粥,切不可担心吃不饱而猛补。此外,如发现孩子流鼻涕和声音嘶哑,还可以给宝宝喝一点板蓝根,因为适应期时宝宝经常哭闹,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会比较容易生病。
⒋ 如果宝宝哭闹得厉害,可以和老师商量只送半天或者中途休息半天。每个幼儿园都有一套完整的作息时间表,和宝宝在家里的随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初入园的宝宝有些困难,因此,宝宝要坚持五天下来会非常疲惫。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宝宝在星期三时在家休息半天到一天,给宝宝补补觉,放松一下情绪。因为宝宝过于疲惫也容易生病。
⒌ 如果宝宝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宝宝上幼儿园。


【父母的错误做法】
想让宝宝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你可以运用一些小策略,但以下常见的错误做法切不可犯哦。 
错误1:送宝宝上学时,如果妈妈向宝宝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宝宝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宝宝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他在幼儿园里为你担心。  
错误2:有的父母因为宝宝舍不得自己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但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宝宝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宝宝,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如果宝宝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宝宝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错误3:不要在送宝宝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让宝宝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入园Q&A】
Q1 宝宝不会和老师交流怎么办?
家有小龙女(早教网)
宝宝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担心他不会和老师交流,即入厕,喝水,饭不够吃以及受到委屈时也不敢向老师述说。如果能遇到一位有爱心、为人师表、素质高且非常有耐心的老师,实属万幸;但如果遇到的老师只是一味的吼宝宝,而不是耐心地和宝宝交流,这对于刚入园的宝宝来说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张老师: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个体,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担一些环境带给他的变化和困难,我们都不想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翅膀底下吧?
耐心的老师并不少,我们要有一颗信任的心,加强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你用信任和理解的目光换取老师对工作的责任心,这是唯一的一个方法。当然,相信老师会有责任心的同时,更要相信宝宝在这个人生最初的转折点上,能够凭借自己小小的力量,战胜挫折!

Q2 怎样让宝宝入园不生病?
天一妈妈(早教网)
我最大的担心就是生病!身边好多同事都遇到这种情况,宝宝刚上幼儿园特别容易生病。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面孔、集体生活……宝宝的心理成长历程也可想而知!是不是宝宝太小,变化太大,往往会出现入园生病,病好些再送去,然后又出现反复!妈友们一起分析宝宝抵抗力弱,特容易相互感染!最常见就是感冒、咳嗽、发烧、拉肚子!
家长、幼儿园怎样做才能对宝宝刚入园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帮助呢?

张老师:非常理解这种担心,但这也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宝宝多,环境的变化,季节的变化等,都会是一些考验,尤其对于那些家庭养护过于细致的宝宝来说,得病的几率也会更高。所以,现在就开始和宝宝多运动吧,锻炼体质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入园后,要注意根据季节给宝宝添减衣服,尽量穿棉质的衣服,不要包裹得过于严实,另外,宝宝刚入园,由于焦躁会上火,可以给宝宝预备一些银耳羹或绿豆粥,回家后饮用。
在这里强调一点,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你每天都乐呵呵的,把不愉快隐藏起来,用你的情绪感染宝宝,少过问幼儿园的事情,多听他说,多和他玩,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Q3 宝宝会不会学到不良习惯?
丹丹妈咪(早教网)
我们这里现在新增了小小班,专收2~3岁的宝宝,我也准备在宝宝2岁时把她送进幼儿园,我现在有这样的担忧:这么小的宝宝进园,老师会教她些什么?正是模仿的年龄会不会把其他宝宝的不良习惯也一并学了呢?宝宝在家里有点营养不良,进园后老师会敦促她好好吃饭吗?会不会比在家更差呢?现在要到六岁才能正式上小学,也就是说宝宝要在幼儿园呆上好几年,学的东西会不会重复呢?老师会不断教她新的知识吗?老是重复的学习会对以后进小学接受新的知识有影响吗?

张老师:首先告诉家长,不好的习惯会因其独特性而容易被宝宝所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引导,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不太赞成,小树长大都会经历风雨,何况人呢?
幼儿园的课程是依据宝宝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特性创设的,具有科学性、计划性的,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当然会有些重复的内容,但这种重复是合理的,就像小学学习要不断地复习一样,难度会逐步增加。当然,家长有权了解宝宝所学的课程,你可以要求校方向家长做课程的展示。

Q4 宝宝上幼儿园会好送吗?
爱你宝贝(太平洋亲子网)
宝宝明年就能上幼儿园了,我最担心的是他去上幼儿园会不会好送呢?宝宝现在根本不找别人,一天到晚都是我看着,现在都舍不开,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想也会很为难的!

张老师:既然你都感觉不好送了,还要宝宝接受你送他离开你吗?试想一下,是宝宝离不开我们,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宝宝依赖在我们的身边?赶紧趁现在多创设一些与宝宝分离的环境吧,否则,入园会非常不适应!

Q5 宝宝会讨老师喜欢吗?
cuihua123(太平洋亲子网)
我家宝宝2岁,今年9月份就要去上托班了,上一年托班就准备上幼儿园。宝宝才2岁,心智发育才刚起步,希望幼儿园不要给宝宝太大的学习压力。小社会里的生活对宝宝来说毕竟是全新的,担心宝宝是不是能够很快适应,我害怕看到他伤心的哭,我担心他会不会受欺负,我操心,他是否会讨老师喜欢。还有就是现在手足口病,猪流感等,我担心幼儿园是否能全力保证安全卫生。

张老师: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是妈妈的最爱。那么就要相信,他也会受到大家的喜爱!相信宝宝,也就是自信,这会让他具有鲜明的性格,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因此,先从妈妈做起,不要事事担忧,瞻前顾后,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对幼儿园所有的担心,可以在入园前,适当地多去几次宝宝所属的幼儿园,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去沟通,这样不仅对幼儿园你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更对宝宝尽快适应有很好的帮助!

Q6 老师会认真对待宝宝的吃饭等问题吗?
小溪妈(太平洋亲子网)   
宝宝马上就2岁了,前一段给宝宝报了亲子班,效果不大,还不懂得和老师配合,目前在考虑何时入园合适。
宝宝还不会自主吃饭,到了幼儿园,吃饭是个大问题,能否吃到什么?宝宝大便还不会说,每次都哭,老师会认真对待吗?上亲子班的时候,宝宝被大孩子推倒在地,这种情况老师怎么处理?

张老师: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能像妈妈一样,因为宝宝这么多,一个老师可能要面对很多宝宝,而家里往往是很多人面对一个宝宝。所以,在入园前要尽量让宝宝学会说出要求,如喝水,排便。自己吃饭的问题更需要尽快培养,不是老师不能喂饭,重要的是对他自主能力的培养。
另外,宝宝之间产生矛盾,老师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这里我只能介绍自己的方法:
1、安抚受到侵犯的宝宝,检查他受伤程度;
2、让做错事的大孩子参与检查或处理伤口,让他认知到别人的痛苦;
3、教宝宝与人相处应该多一些拥抱,不要做推搡的动作!
4、开班会,研究小朋友之间如何友好相处,让宝宝自己表达受伤和伤到他人的心理感受。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6-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张老师,你好!
     我的宝宝一岁八个多月了,主要想请教现在我该如何教育他得问题?
     我的宝宝11个多月起会叫妈妈爸爸等一些家里人的称呼,从不会混淆.到一岁一个多月,一点就能说用简单的动名词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能说出很多动物的名字和叫声.说话非常的清楚,到一岁五个多月就可以用完整句子表达了,现在可以和大人打电话聊会天,认识很多形状并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来,现在已经能丢三拉四的说出好几首儿歌了.这样说并不是要夸他多么聪明,只是没有想到他进步的那么快,让我吃惊,觉得我再不好好教他,是不是耽误他,埋没他的天资呢?其实我一直主张孩子快快乐乐的成长,在玩中愉快的潜移默化的学习.
     前期对他的教育从一开始月子里做抚触开始的,一步一步都是按科学的育儿方法来教他的,从出生开始就基本上每天都和他说话,对他说话方面真是刻意的教了,八个月就让他上早期教育,基本晚上都给他听音乐讲故事,现在看他进步那么大,很多东西我都只是偶尔提一下,没有刻意的让他学会,可是他总能给我惊喜.看到别的家长教他们的孩子又是识字卡,又是古诗,又是英语的,我都有些茫然后面该如何教他了,我要在坚持我的观点,思想会不会滞后,耽误他的智力开发和学习? 我很早就给他邮购了很多很多幼儿英语书及音像品,但一直没有拿出来给他听,怕会干扰学习母语,但看到同学双语教育很成功的例子,又有些心动了.
   请张老师给我支招,我现在该如何教育他,怎样做才是对的呢?


回答:
你的茫然来源于别人对早教的一些结果性的东西,什么会双语了,会识字了,等。但是,我这里要坚决的支持你,就是那句,快快乐乐的成长,玩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相信这个观点没错,只是你还不清楚,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玩中学。
快乐——有独立性、自信心、上进心、意志力的人才能成为快乐、成功的人!
玩中学——身边所有带给孩子快乐的游戏都能让孩子感知知识,学习生存方式。
针对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1、孩子是有独立的人格的!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不断在心中提醒自己。孩子在小的时候会需要我们的精心的养育,但这种需要必须建立在家长的一个明确的意识中——孩子不仅属于我们家长的,他还是一个属于社会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人,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需求来教养孩子!有了这个观念,对孩子的要求就会客观些,心态就会平和而不会急功近利。
2、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期望——要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可什么是快乐的成长,怎样才能快乐的成长呢?如果一个没有自信和自立能力的孩子能快乐吗?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家长喜欢的认为好的东西,就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学会什么,自己就要学会什么,而不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学习习惯。
3、快乐成长实际上更是一种生存的能力!以目前的社会状态来看,已经不能单纯的说什么生活方式了,很多人已经开始为了生存而迷茫了,大量的信息、纷扰的世界给孩子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多障碍,使得孩子们单纯的生长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可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拼命的让孩子学习知识,所谓的将来有用的特长知识——识字,数学,英语,,,如果世界单一到这种状态,我们能用简单的特长知识来应对社会,我就三呼阿弥陀佛了!多少孩子在小时候还是家长们所谓的优等生,可是即使能顺利的读完大学,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却要从头开始,迷茫、抱怨、失落、痛苦,也有很多挺不过去的——大家如果有心可以去查一下多少青少年厌学,辍学、自杀、杀人、自虐的现象就知道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就不快乐!不会用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没有学会如何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上生存!
关于玩中学——有了真正让孩子快乐的概念和思路,我们如何付诸行动呢?
游戏是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成人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利用儿童与同伴的共同游戏,培养公民意识和意志品质,进行道德教育。“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内部表现”,“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与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福禄贝尔)
举例:有些孩子喜欢玩四驱车,四驱车有几个轱辘?这就是数学;四驱车长什么样?让他描述清楚这就是语文;四驱车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物理。。。。(听语)很多孩子专注的玩一件玩具,家长会找理由打扰他,使孩子失去专注力,注意力,孩子间游戏时闹矛盾,家长要么埋怨着领孩子离开,要么急忙制止,使孩子失去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凡事依赖家长来帮助,这些都源自家长们自身对游戏的错误理解。
我这里强调的是,玩中学,是说玩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不是家长心目中的玩的时候也在学。
玩中学——多少家长把这三个字正确的认知过呢?很多人还是把学作为主要目的,玩只是形式。有谁能把享受学的快乐摆在第一位?家长们把孩子的玩都赋予了学习这一神圣的使命。有几个是为了享受玩本身乐趣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们从心里就厌恶,从小盼着长大,到了爸爸妈妈那时候,就可以什么都不要学了,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了,可是他们不知道,小时候都不会玩,到了父母这个时候,又怎么会好好的玩,怎么能快乐的生活?!这种矛盾,只能是又不会玩又不会学!那么,能不痛苦能不迷茫?!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wd
发表于 2009-6-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好文章,收藏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貌似看过。。。。。。。。。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关于“自由和不自由”的讨论

张老师再推荐:
现代的很多家长在教育环境中选择了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方针,但原本美好的想法,却因中国古老的传统教育影响而变的不伦不类,于是,精选了部分家长之间的讨论供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展开思想,以达到完善自己的教育环境之目的。
——关于“自由和不自由”的讨论
杰瑞爸爸:其实把这个话题拿来讨论确实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自由成长的孩子,除了在书上。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就没有经历过自由,尽管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也希望自由,但等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早已经去继承了我们父母的身份了。
宝宝妈妈:更要命的是现在的学校,不可能给孩子任何自由的,所以可能会让任何尝试前功尽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任何事情不做了。相反我们父母还可以做很多。
杰瑞爸爸:尤其在我们中国,我的身边,到处都是被严格制约、训练和压抑的孩子。无论我怎么努力,我也没法子做好,因为我骨子里没法子彻底抛弃这种文化对我的影响。
云妈妈:孩子是一棵树,我们给他生命,伴他成长,但是,他有他的路,他和我们一起在社会里生活,我们可以引导他,可以尽量为他去除一些杂乱的枝叶,但是,他还是有他成长的方向,路,还是他自己走的,一切,还是要他自己去体验。。。所以,有时,不必太刻意,有时,不是我们努力,就一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不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
张老师:好一个顺其自然,说的就是那个顺字,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
小舟妈妈:感觉大家讨论的怨气很重哟!
张老师:在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矛盾中,人是有些怨气的。重要的是从这种怨气中平和下来,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平衡自己的教养心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自己的个性教育。
杰瑞爸爸:我见过很多父母当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捆绑起来,包到蜡烛包里;我见过很多孩子饿了父母不给东西吃,为的是保证它在吃饭的时刻乖乖的坐在那里,吃完定量的食物,也不管他是不是喜欢那食物的味道;我也看到过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玩的衣服裤子全是土,而去打孩子的屁股;也有父母因为孩子把水倒的四处都是而大发雷霆;最常见的就是训练孩子见到大人要主动地打招呼,以赢得亲戚邻居对自己把孩子教育的好、训练的乖的夸奖……
宝宝妈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不”,“不许吵闹”,“不许扔东西”……,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甚至家长会编造很多谎言,甚至不惜去打孩子。对很多打孩子的父母表示理解,因为我知道他们确实是找不出好的方法来了。可是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你打孩子,实际上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你恨他。更谈不上什么自由了。
云妈妈: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总说不好控制度,其实,只要我们真的为孩子想,就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了,如何真正让孩子快乐,或者说,让孩子快乐不是比其他更重要么。
一直在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方面的东西,但是一直蒙昧着,在伴随孩子成长,不断不断思考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伤痕,养育孩子,有时是自己童年的一种投影,真能吸取教训,不走错路的很少。
小鱼妈妈:“我见过很多父母当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捆绑起来,包到蜡烛包里”据我所知,这样包起来,腿会比较美,否则有可能罗圈腿,俺因为生的是男孩,就没包,俺如果以后生女孩,肯定包起来(长大后,女儿要是知道你本来可给她一双美腿,她肯定恨你)!
熊爸爸:把孩子包起来是有道理的。孩子生下来以前,在妈妈肚子里是蜷着的,被紧紧包裹着的,刚生下来如果让孩子的肢体全部摊开,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改变,容易受到惊吓。所以,最好先包着,等孩子慢慢适应外面的环境以后再打开。
张老师:老一辈的经验很多被我们延续着,但是我倒是知道一点,蜡烛包已经不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是取代为合理的包裹方式。
新生儿的自然体位是两上肢与躯干呈“W”形,腹部膨隆,两下肢与臀部呈“M”形,其活动度为120-140°。这种自然体位适合新生儿的活动和正常生长发育。而我国传统的包裹新生儿方法是“蜡烛包”式,即将新生儿的胳膊和腿伸直,再用布或小被子包裹好,用一条带子捆扎,呈强迫状态“1”字型。因其包裹形似蜡烛而得名“蜡烛包”。这种“蜡烛包”不仅限制了小儿的自由活动和正常呼吸,而且严重影响着小儿的正常发育。另外,有一部分新生儿在胎内髋关节发育得不好,用‘蜡烛包“还人造成髋脱位,这种病无痛苦,往往时期很少发现只有当孩子开始独立走路时,才发现步态异常,但治疗起来已经比较麻烦。因此,要废除传统的包裹方法,使新生儿保持自然体位。
看看正确的方法:
◆头3个月,你的婴儿如果用一张毯子贴着身子包起来,他可能睡得更好。把他包起来,使他感到安全可靠,且可阻止他的四肢伸缩或扭动--当他睡着时,肢体的活动会弄醒他。把婴儿毯斜着对折,如果他在哭,就不要再放到床上去包,折腾一番。把他放在你的膝上包裹他。
    A、当你在膝盖上折毯子成三角形时,让婴儿靠在你肩膀上抱着。三角形的斜边沿着你一侧大腿铺下,顶端在另一大腿侧垂下
    B、用手支住婴儿的头,把他身体横放在你的两膝上。他的颈正好齐毯子的边。拉起远侧的那角并拉紧。
    C、把外面一角折转放在婴儿臀部下面,弄平拉起另一角,拉紧,翻转,再在他身体下面折起。脚部那端的毯子顶端则松松的往下折,放在臀部下面。
    D、一旦你的婴儿被包好且安静下来,随时可把他放入活动床或婴儿床睡觉。仰卧最安全,也可让婴儿侧卧,但要注意将下面的一只手向前放,以免他滚动。3个月以后,无论你怎样放她睡觉,他都会翻转成最适合他的位置和姿势去睡。
杰瑞爸爸:个人感觉世界上,能绝对自由的孩子少之又少。有很多朋友都说老一辈的教育方法是最宝贵的、最可信的。但我却不会这么认为,传统的育儿理念,合理的成分少之又少,它会破坏一个完整的规则的建立。干扰孩子真正的自由成长;
鱼妈妈:这个观点我有点赞同,因为老人总是喜欢让孩子乖、听话,所以我一直想问,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话?
    张老师:所谓“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敢与长辈辩论。这样的“听话”孩子,有的只是奴性,却毫无个性和独立性,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敢反抗邪恶势力。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从小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这些听话的孩子真的就快乐吗?
其实呢,很多人为了做或不做一个事情,都会编造出很多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其理由有的貌似合理,有的却非常可笑。国人没有科学和实证的习惯,很多所谓的道理,不过是接口或托词。

比如说着凉会感冒,从古至今都在这么说,但确实没什么道理的。寒冷本身并不会直接让人感冒,而寒冷带来的那种不适,才会让人的自身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感冒的发生。一个崇尚中医哲学的民族,只会看到寒冷和感冒的表象,而不会理解其实质。所以很多的孩子都会严严实实地裹起来,避免着凉。而我却相信孩子的自然天性,哪怕是很小的孩子,如果感到寒冷了,都会有相应的反应,如果他开开心心的很舒服的样子,绝对不会是需要在进行保暖。

我们有种说法是所谓孩子火大,但却不愿意承认抗寒是孩子的天性,相信大多数的妈妈都知道孩子穿衣服,要比我们成人少一件,睡觉要比我们盖的薄。每天我晚上回到床上睡觉的时候,都会发现孩子经常是把被子踢到一边去了,什么都不盖,在那里睡着,哪怕现在是寒冷的冬天。

小时候经常看到关于母爱的故事,就是母亲半夜爬起来,给孩子掖紧被子,把伸出的手放回被子去,那时候真的很感动。现在我却会认为,孩子睡觉冷了,他的天性会让他找到被子或者其他的东西钻进去。而热了他就会把辈子完全踢开。

所以我不会再去给他盖上了,我们就是因为那母爱而失去了自由的机会,因此也失去了抗寒的本能。所以我们会一着凉就感冒,而孩子们不会,因为他们有自由的机会。
张老师:
1.我的孩子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2.我是否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
  3.我想藉由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期望吗?
  4.我是否因时间的紧迫,对孩子作过多的要求?
  5.我是否害怕失去对孩子的控制力?
  6.我对孩子有那些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7.我是否认为孩子是一种负担?
  8.我是否会因为孩子只是一个青少年,而去干涉他们的判断?
这些问题,可帮助你了解你对孩子真正的感觉。真实的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更接受自己,更能以人性化的平等方式来对待孩子。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