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关于H1N1(医生请进)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寻医问药

胜利社区

搜索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关于H1N1(医生请进)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1-1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LAN
关于H1N1重症的原因分析
多选投票: ( 最多可选 3 项 ), 共有 7 人参与投票

投票已经结束

8.33% (1)
25.00% (3)
50.00% (6)
16.67% (2)
0.00% (0)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LAN
正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粘病毒(myxovirus)名称起源于希腊文myxo,粘液的意思,因最早     发现流感病毒有粘蛋白酶,这种酶对动物的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力,因而得此名称。以后又发现其他许多病毒也具有粘蛋白酶,但其他性质又与流感病毒不同,故后来又将粘病毒分为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及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正粘病毒包括人和动物的流感病毒,呈球形,一般直径为 8    0 - 120nm,有时呈丝状体,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病毒。根据宿主不同,分为人、猪、马、鸟流感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M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种,甲型流感病4可发生变异而出现新的亚型。当新变异株与原来流行的毒株抗原性差别较大时,则引起世界大流行,世界大流行 仅见于甲型。这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比乙、丙型流感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近来国际命名委员会根据丙型流感病毒与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某些特性并不相同,已在正粘病毒科下面分为两个属:一个属包括甲、乙型流感病毒,另一个属则包括丙型流感病毒等。甲型流感病毒可自人及动物、禽类中分离,而乙、丙型流感病毒则主要是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 体。一、病毒的结构与分子组成正粘病毒的共同结构是由外至内依次为病毒体表面的     糖蛋白分子,双层脂膜及由基质蛋白和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ibonucleoprotein, RNP)构成的核心。核  糖核蛋白复合物由核蛋白和 3种不同的多聚酶(PB1, PB2, PA)及分节段 ssRNA基因组所组成(图 15-1)...
应用负染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流感病毒表面由密布的10 - 12nm长的刺突所覆盖,其内部为螺旋形核衣壳。病毒形态很不均一,除球形体外还有丝状体,后者在新分离的毒株中多见。丝状体含有的 RNA量多于球形体,故其感染性较高。表面刺突为糖蛋白,分别具 有HA及NA的作用0HA的形态是通过用耐SDS HA毒株所研究。通过 用SDS分 离HA..方可见到单个HA,呈细棒状,直径为40 x 10-4μm,长度为140 x 10-4μm。去除SDS后,HA可在一端聚集而成六角形雪花状,提示互相聚集的HA为疏水基团。根据形态大小推测,HA的分子量至少为 15x104。以后用离心沉淀法测定,HA分子量为 21.5 x 104左右。用电镜观察HA的顶末端,发现为三角形,因此每一HA由3个多肤分子所组成。通过化学组成研究,HA由HA,与HA:组成,分子量各为 36x 10“及 27 x 103, HA,与 HA:以二硫键相连,每一个HA刺突由3个HA,-HA,组成。疏水末端是 HA插入病毒类脂包膜的部分。25%的病毒蛋白为 HA, NA的形态为长丝状,一端有膨大末端,前者长约 100 X JO-45M,膨大末端为(50-8力x 10-协m。两种刺突通过分离后有清晰形态,但在完整病毒表面则因分布过密而不能清晰见到。NA在去除去垢剂后也聚集,提示也有疏水基团。单体 NA分子量为55x103-65x103,但形态学研究证实 NA以四重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 20x 104-25x10'(每个单体为48x103-63x103)。用胰蛋白酶处理NA,在电镜下可见4个直径为4n,的球体在同一平面。病毒具有双层类脂     膜,与培养病4的宿主细胞膜成分相同。用表面活性剂作用证明胆碱磷脂分布于细胞膜外层,而氨基磷脂则存在于膜内层。自不同细胞中增殖的病毒,上述两种成分比例变化很大,反映相应宿主细fj膜中也有同样的差别。流感病毒在超薄切片中,可见在病毒膜的内层有另一电子密度增强的薄层。这一层即由分子量最小,但含量最丰富的基质蛋白所组成。基质蛋白是维持病毒外形结构的主要基质。有膜病毒在病毒核衣壳装配释放时,能特异地识别胞浆膜上有病毒蛋白的部分,从而选择性地自该部位突出芽生释放。很可能基质蛋白在膜内构成了这一局限的被识别区,使该衣壳可在该部位获得膜而释放。用负染法很难观察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只有在超薄切片中或用去垢剂如去氧胆酸     盐、NP,。或乙醚处理裂解病毒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才能见到详细结构。核蛋白衣壳经上述处理后直径为10--15nm,长度为 30 '- 110nm的线形结构,有时在末端呈拌形,提示这些结构可自身折叠并卷曲为双螺旋形。根据沉降系数的不同,核蛋白根据大小可分为 3大类:大孩蛋白长度为90 --110nm,中核蛋白60-90nm,小核蛋白30---50nm。这些长度与不同大小核酸的分子量相应(见病毒基因组节)。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含有核酸 10%' 12%,复合物几乎全部由核蛋白亚单位组成。在超薄切片中病毒核蛋白的排列也成短的节段。3种多聚酶蛋白(PBz, PB,, PA)的分子量分别为96 x 103, 87 x 103与     85x 103,与病毒的核蛋白和病毒 RNA相连,具有RNA多聚酶的活性。可能PB,,PB,一与合戊病毒基因组互补的RNA有关,而 PA与核蛋白则是合成病毒基因组所必需的成分。
二、病 毒 基 因 组
用脂溶剂处理病毒以除去膜,再用红细胞吸附除去     HA和NA,可得到螺旋形内核及其内部的RNA.病毒核酸为单链RNA,一与其他负链RNA病毒一样,由病毒体提取的核酸无感染性,而需要与病毒相对的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存在才有感染性。将提取的单链 RNA进行聚丙烯酸胺一琼脂糖一尿素凝胶电泳,甲型流感病毒的 RNA可分成分子量不同的8个节段,其中大分子量3个’.(1-1.2) x 1011,中分子量 3个〔(0.58 -0.83) x 1063,小分子量2'%j、 [(0.28---0.32) x 108],甲寡核昔酸图谱分析,证实每一节段均为独立存在。如果按每一病毒体含各个分子的8个节段,则推测流感病毒RN人基因组的总分子量为(5.9-6.3) x 108,乙型流感病毒 RNA也有 8个节段,总分子量为 6.43 x 108,与甲型相似,但电泳图型较甲型短。丙型流感病毒 RNA只有 7个节段,因它只有单个表面糖蛋白。这一糖蛋白具有HA,醋物及引起细胞融合的活性。甲、乙型流感病毒则各自有两种分别独立存在的表面糖蛋4(HA, NA)。甲、乙、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电泳模式图见图15-2,Z}12二一3- 4-一-一一-8-甲         乙    丙PR/8/34HKIB/73AA/1/50图 15-2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RN人电泳图型模式图流感病毒基因组分节段是病毒本身的特点,而并非人为地在提     取过程中形成的假象,时此可提出下列根据:1.虽然各基     因节段有各自的核昔酸组成,但甲型和乙型病毒所有RNA节段的5‘末端都有完全相同的13个核昔酸序列,最末一个是三磷酸腺昔PPPA,即5'PPPA-G-U-A-G-A-A-A-C-A-A-G-G.此 5'末端的保留序列可能是所有各型流感病毒的共同特征。各节‘段 3'端的最末 12个核昔酸也相同,最末一个是尿哦吮核昔。如此相同的末端结构是由一个完整核酸分子被核酸酶切断而形成节段的可能性甚小。2.用分子量不同的RNA节段进行交叉分子杂交     ,发现在小分子量组中的碱基序列并不存在于大分子量组中。如果小分子量节段是大分子量核酸降解的部分,则不应出现上述_结果。    3.应用化学方法灭活流感病毒,病毒依次失去HA, N人的活性,最终失去合成核蛋白的能力。然而在新城鸡瘟病毒中这些活性的失去几乎是同时的。这些结果也提示流感病a的基因组分节段,而新城鸡瘟病毒有一个正分子的单链 RNA基因组。4.由于流感病毒有较高的重组率,该病毒很可能是通过亚基因     组节段,分别独立复制并随机重分配而发生较多的变异株。5.甲、乙型流感病毒均可发生     多重复活(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多重复活指的是当两个亲代毒株均被灭活,在混合感染细胞后可获得有感染性的活的子代病毒。多重复活化在两个亲代毒株被灭活的位点,在各自基因组并非同一位点,方可实现。这种情况最容易在分节段的病毒中出现。6.应用不同重     组毒株(用甲型流感病毒 PR8-H0N工和香港株 HK-H3N 2 组)也可证明这一点。因PR:和HK株的RNA基因组节段全不相同,因此各节段编码的蛋白在凝胶电泳中的位置也完全不同。利用重组可分别获得仅有某一RNA节段不同的子代,而其他7个节段仍保持不变。根据这种杂交子代所发生的抗原性变异和病毒蛋白成分的改变,则可确认某一RNA节段编码某一蛋白。结果发现在重组株中,每当有一个RNA节段发生改变,必有一种病毒蛋白也起改变,因此得出每一RNA节段编码一种蛋白的结论。各RNA节段可独立复制,互相无影响,也支持病毒 RNA分节段的观点。流感病毒的8个节段 RNA分别编码多肤的种类、多肤的     分子量及其 功能,参 阅 表15-1,                      表 {5-} 流感病毒基因节段及编码多欲的功能基因节段RNA长度(碱基)基因编码产物产物分子量功 能1山2 340PB87x103RNA转录22 340PB96X 103RNA转录与RNA复制3223085 X 103RNA复制PA41 77575x103吸附于敏感细胞及糖蛋拟白引起融合  石156560X103主要核衣壳的结构成分NP月幻141055 X 103破坏受体的酶以18 X 103仅在乙型流感病毒中存NB在,功能不详  102528X10基质蛋白狙11 x  10仅在甲型流感病毒中存砚在,可能是膜离子通道  12X 103仅在乙型流感病毒中存呱在,功能不详  25 x  103非结构蛋白,功能不详Nsl18 x 103细胞及病毒蛋白,功能Nsz不 详    上述的 8个片段可在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后明     确分辨。在标准电泳条件下,流感病毒不同型或不同变异株常呈现不同的RNA电泳图型,各相应节段的迁移率发生改变。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漂移不同阶段毒株的核酸电泳基因图是不同的,这种差别与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分析结果基本相符。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流感病毒核酸基因电泳图型可能作为鉴定抗原型别的依据,但尚不能鉴定小变异的抗原变种。曾有学者对禽类流感病毒的基因节段与致病力进行了研究,通过毒种间的基因重组获得重组株,然后分析其有关各节段在实验感染中所占的地位,结果未能发现病毒基因组中某一节段与致病性直接有关。只要重组毒株能入侵易感细胞并迅速繁殖,则其致病性较为明确。然而要构成全身性感染,病毒株必须有一个可被不 同种类宿主细胞所断裂的HA,这样病毒可迅速在宿主体内广泛侵犯多种细胞,如果HA仅能被少数种类细胞所断裂,则感染仅在局限的器官中构成。因此看来,HA在决定致病性上有重要作用。三、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例,病毒基因共编码 10种蛋白(PA     , PB1, PB2, HA, NA、核蛋白、M;,M2, NS,,  NS2)。其中NS;与NS2为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依其是否糖基化又可分为两大类。糖基化的蛋白包括 HA和 NA,其他均为非糖基化蛋白。(一)HA    HA是基     因产物中最大的糖蛋白,它是诱生保护性免疫的主要抗原,故受到重视。多糖部分组成HA干重的15%-20%。由于其多糖部分由宿主细胞所决定,不同宿主细胞来源的病毒 HA分子量大小各异。它由亚单位 HA,和HA:组成。HA经转录后翻译成的蛋 白是一个分子多肤,需经两次断裂。首先需去除 N端的信号肤,以后可通过 C端的疏水基团插入细胞膜;另一次断裂是形成HA,及 HA,肤链。这两条链间通过 HA,的第 14位及HA,的第 137位半眯氨酸以二硫键相连。HA断裂成 H八:和 HA:并不是 HA分子与细 胞 受体结合所必须的步骤,但却是引起感染所必须。因为 通 过HA断裂成 HA:与HA:后,HA,在其N端疏水性肤具有的融合作用才能显示并发挥作用。否则,这一有融合作用的肤被隐蔽在单一HA分子的内部。流感病毒引起感染的关键是必须要有融合细胞膜的活性(图15-3)。在1983年美国Pennsylvania州的一次禽类流感病毒暴发流行中曾发现,病毒的致病性大大提高。经过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原来病毒基因组有一处点突变,使一条糖链不能形成,而这一糖链恰恰是掩盖HA断裂成 HA:及HA,断裂点的部位。突变后不能再 掩盖这一断裂点,病毒就由非致病性变为有很强的致病性。因此HA:是与细胞膜融合的重要亚单位,HA,则是与细胞受体相结合的亚单位。通过利用抗 HA抗体,可以分析并观察HA的结构及与受体的结合。对甲型流感病毒香港/1968株(H办HA的研究,已知是由两个结构独特的区域所构成:一个柄状区域,包含有 3股 a-螺旋的线圈,从膜延仲出76 x 10-45rn;另一个是球状区域,由不平行的0片层构成,含有受体结合部位和位于顶端的可变抗原决定簇。因此每个 HA分子形成一个环,由HA,N端在膜上开始向外延伸 135 x 10-45m,再折叠回来,由HA, C端插入膜内。在电镜下观察到的HA突起,其实是由HA 3个蛋白分子所组不带电荷的膜决定簇信号肚221-16N"邻尸5·C亲水性胞浆 内蛋白水解激活感染性B 1!-'MM----一一~-一~一 - 一一{一“36bp).."'"Cdi一HA 分泌的糖蛋白         图 15-3A        HA断裂成 HA,,H          A:示意图注:C端有非电极化的与膜结合决定簇,B: HA基因缺失修饰去除 韶甘碱基后成为可分泌的R主    成(图 15-4)。据认为三重体的组成比单体组成更稳定和更牢固,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位点位于大球形体的顶部。HA,在此区折叠而形成小的凹陷,恰可供受体糖蛋白的唾液酸分‘子嵌入。大的球形体中还存在中和性抗原的位点,至少已发现有 4个中和抗原位点区。多数糖链在球形体下面的基部,使茎部外侧面有亲水性;但在大球体上也有一些糖链。病毒HA的变异区也存在大球体上,并聚集成五个区。受体 结合位点..‘.活性中心.,卜.!‘月.!Ir尸m卜卜n.泊//蛋白酶水解区..,                                            圈 15-4  HA结构模式图    圈 15-5  NA模式结构往:分为大球体.小球体与茎状结构:人指有注:可见方形4条多肤链聚合体,每~抗原变异的区,C为C端插入膜的结构     个 N人分子上表面处有活性中心     不同HA亚型的氨基酸序列可不同,但对现有的甲型流感病毒的 14个亚型及     乙型流感病毒分祈,半肤氨酸及另有几个氨基酸总是保守韵,说明甲、乙型流感病毒可能均有共同的祖先。HA也是决定宿主范围的因素之一,因为病毒培养于不同细胞后,发生了适应于该细胞的氨基酸改变,也多数在 HA与受体结合的部位。这些适应性变化有可能发展成为对病毒宿主范围的变化。HA有抗原性,可诱生抗体及细胞免疫。、(二)NA    与HA     不同,NA在转录、翻译后并不进行进一步断裂.NA可以水解存在糖结合物末端的唾液酸残基。应用已知     合成化学结构的底物可以研究 NA断裂的键有无特异性,流感病毒NA有高度特异性。水解 N一乙酞神经氨酸与 D一半乳糖相连的酮基,不水解 日位连接的神经氮酸而仅水解 a位相连接者。曾证实流感病毒的NA与细菌的 NA在水解作用上也育不同,前者作 用的最适 pH为中性或偏碱,而后者的最适pH为酸性。不同流感病毒毒株的NA也略有差别,如 PR8株(N,亚型)的最适 pH为4.5,而亚洲甲型株(N:亚型)的最适 pH为 6.5。前者   不耐热,550C, 30min可被灭活,而后者经处理后仍可保持其67%的酶活性。病毒包膜表面   _NA的含量随宿主细胞种类而异,一般为病毒蛋白的 7%0NA由4个亚单位组成,它们通过二硫键相连,在蛋     白酶水解及去垢剂作用下可见NA为金花菜形(club-shaped)末端膨大的形态,如去除去垢剂则 NA易聚集。用X线衍射分析,NA多肤链折叠形成 6个结构相同的、四股反向平行的片状结构,形态类似螺旋桨推进器的刀片(图 15-5)。钙离子在一群对称的酸性基团中起连接作用。NA催化的产物(唾液酸)存在于远端的一个凹陷处结构中,四周围绕着9个酸性残基、 6个碱性残基和 3个亲水性残基。这些结构在所有流感病毒NA序列上是高度保守的,提示抗体不易在这一部位起作用而改变其序列或结构。在实验室内突变后用单克隆抗体选择的突变株显示,突变位点在221,344和 368残基,因此很可能这些区域是重要的抗原决定簇区。NA有抗原性,可产生抗体。抗NA的测定是用一大分     子底物(含神经氨酸的糖蛋白)以 NA水解,而相应抗体可抑制酶的水解作用。如果仅用小分子底物,则这种抑制作用常不能被测出。这一结果提示抗 NA抗体并不直接作用于酶的活性基团,而是通过作用于其邻近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刀豆素A (ConA)可抑制流感病毒的NA活性。NA主要作用于病毒的释放是通过 B/Lee变异株阐明的,这一变异株含有低活性的NA,比原 Lee毒株(含有高活性NA)释放病毒速度显著缓慢。利用抗NA抗体也证明该抗体并不干扰病毒的吸附,但阻止新合成病毒的释放。也有学者发现在病毒释放很早以前,NA产量最多,似乎它与病毒释放并无直接关系。近来有学者提出 NA的作用是防止病毒颗粒聚集成堆。应用缺乏NA的is株在细胞中增殖后,病毒包膜上有神经氨酸而形成几百个病毒体聚集的巨聚体。因病毒表面的 HA可吸附于有神经氨酸的受体上,如果缺乏NA,则HA与神经氨酸互相吸附而聚集成堆,从而可减少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的数目,降低其感染性。如果有NA,则可自病毒包膜上除去唾液酸而不致使病毒聚集。在一些有包膜但无神经氨酸作为 受 体 的 含有HA的病毒如Sindbis, VZV等则不需有NA。只在有以神经氨酸为受体的含有HA的病毒中才需要NA存在。这一作用在自然感染时才有意义,因病毒可能被包在粘液或其他 HA抑制物中,NA可水解这些糖蛋白,使病毒游离而感染易感细胞。(三)核蛋白    过去这一蛋     白被称为可溶性抗原,可用双向扩散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是型特异抗原。这一蛋白主要决定宿主范围,因用禽类核蛋白基因取代人的核蛋白基因,可使对猴的致病力减低。核蛋白可能是螺旋形核衣壳的主轴,与RNA片段及各种多聚酶相连,在感染的细胞或病毒体中可以磷酸化和非磷酸化形式存在。应用单克隆抗体分析,核蛋白亦可发生变异。核蛋白至少有 3个互相重叠的抗原区,有一个区在各株流感病毒间均存在。针对这一区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病毒 RNA的转录,提示这一区核蛋白与病毒转录有关。核蛋白还是 CTL可识别的抗原。但是被动输入抗一核蛋白的血清抗体或以核蛋白单独免疫,动物只有对再次玫击有极有限的抵抗力。(四)基质蛋白    基质蛋白基本     为疏水性,富有精氨酸。观察1943年中分离到的H1Ni,H2N2,H3N:株的基质蛋白并未发现变异。基质蛋白的编码基因有两个读码框架。由第7节段RNA编码并转录、翻译的整个转录体的蛋白称为M,,而仅自部分转录体翻译的分子量较小的蛋白称为M2。基质蛋白也是与膜结合的蛋白,但无糖基化,并且在病毒体内量极少。M:可依其作为一个结构的组成成分或是在感染细胞中正在合成时而具有不同功能。在成熟病毒中,M:在病毒脱衣壳时,释放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在感染细胞中M,则与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结合,使其自细胞核内转移出核外。M:蛋白只有97个氨基酸长,在感染细胞内,M:形成四重体结构,由二硫键相连,可能组成一个有选择性的某些离子(如钙离子)的通道,因耐金刚烷胺的流感病毒M:有变异,故推测金刚烷胺可能是通过干扰M:的离子通道而起作用。(五)NS, NS,与NS,    NS,与NS:分别由不     同的mRNA翻译,互相间有7。个氨基酸重叠,说明由不同读码框架翻译。NS:和NS,的功能尚不清楚,在早期感染中NS,合成并在细胞核内积 聚。NS:主要在晚期感染中出现,并主要在胞浆中存在。因NS:和NS,存在感染细胞的内部,不被抗体所作用,故较少出现变异。自人体分离到的变异株中曾发现NS工的C端有大片段的缺乏,然而其功能并不受到影响。(六)P蛋白    3个大分子     的P蛋白与核蛋白和病毒 RNA相连接。PBZ, PB,与合成互补RNA有关,而PA、核蛋白与病毒的RNA合成有关。编码这3种蛋白的核昔酸序列均已被确定。对比不同毒株间的P蛋白核昔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发现大多数P蛋白氨基酸均高度保守。研究发现P蛋白分子自病毒体中分离出来时,均在病毒RNA节段的3,端。在通过冷适应而获得的减毒流感病毒疫苗株中,发现 3个P基因都与表型变异有关。四、病 毒 的 复 制病毒包膜上的HA决定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对     细胞受体吸陀约配体位于 HA,结柯中大球形区的顶端。HA,蛋白链的折叠在该处形成了一个小凹陷处,宿主细胞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恰好可以嵌入。HA吸附后,还必须通过宿主细胞的蛋白酶作用,使HA裂成 HA与HA:后才能侵入易感细胞。HA:有近 2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为疏水性,可能有利于与宿主细胞膜相融合有关。形成的HA:在病毒分子结构上与宿主细胞受体距离较远,所以看来还需经过一个 HA结构的重排列后,病毒的HA。才能与受体细胞膜相融合。学者们从形态学研究认为病毒或以类似吞饮的形式主动侵入易感细胞,或以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而穿入。由于流感病毒颗粒有与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相连的多聚酶,而病毒的复制又需要这一酶,所以脱衣壳时RNA并不会从核糖核蛋白复合物中解离出来。流感病毒与其他RNA病毒的不同点为不能在去细胞核的细胞中复制。在病毒感染后 2h内加入放线菌素D或丝裂霉素C(阻 断 DNA的模板作用)可阻断病毒的复制,但 2h后则无此阻断作用。此时加入阿糖胞昔等抑制DNA合成的药物也并不会阻断病毒的复制。这些实验结果说 明,在流感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需要有宿主细胞 DNA的存在和作用,但并不需要宿主细胞 DNA的复制。在感染后 2h,由于已有病毒依赖 RNA的RNA多聚酶存在,故加入放线菌素D在一定时间内不会阻断病毒的复制。现已了解,病毒的转录酶缺乏修饰 mRNA 5'端加帽和甲基化的作用,因此必须依赖宿主的 RNA多聚酶 I来完成这一过程。病毒本身的 3个 多聚酶也起作用,PB工、PB2为碱性蛋白,PA为酸性蛋白,三者协同作用以亲代模板进行转录,实验发现,PBZ与戴帽的核酸链首先结合,可断裂去除 10-13个核昔酸,然后 PB;与 5'端帽上加的第一个鸟嗓吟核昔酸 结合,而 PA则可与任何一种核昔酸产物结合催化延长整个转录物。此外,宿主细胞来源的甲基转移酶还在修饰和剪切mRNA中起作用。在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内合 成两 类 互 补RNA (cR NA):一类是有 poly(A)尾的不完整病毒 RNA的转录物,与聚核糖体结合,作为mRNA;另一类是无 poly(A)尾的完整病毒RNA转录物,作为新合成病毒 RNA的模板(表 15-2) 0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示踪研究,发现在感染早期没有蛋白质合成的情况下,仅能合成mRNA。合成无 poly(A)尾的cRNA则需要病毒蛋白的合成,以起修饰 RNA多聚酶的作用,从而使转录的RNA为无 poly(A)尾的完整 GRNA。每一节段的病毒 RNA均分别有各自的两类 cRNA和复制出的病毒 RNA。看来病毒 RNA的合成与转录一样,也是在宿主细胞核中进行的。a一金刚烷胺能抑制RNA多聚酶I,也可阻断病毒的产生。表 15-2 流感病毒vRNA转录的两种cRNA性McRNA (mRNA)cRNA(cRNA)特征多腺普化非多腺普化结 构5'末端有帽,3'末端多腺普化,有poly(A)尾, 系vRNA的完全转录物,无poly (A)J.缺少vRNA 5'末端的17个核普酸   5'末端无帽  产生动力学随不同基因节段和不同时间而产量不同在整个转录阶段产量恒定翻 译在体内与试管内均可翻译成相应蛋白质只能在试管内翻译部位与聚核糖体相结合不与聚核糖体相结合仑 成需要病毒体多聚酶,但不需要新合成的蛋白除病毒体多聚酶外,还需要新合成的病m质   蛋白质  n1RN A复制 vRNA的模板病毒蛋白的合成也是通过病毒感染细胞进行研究的。动态地分析感     染细胞中的蛋白成分,发现在病毒感染后 4h宿主细胞的多肤几乎完全被病毒多肤所取代。不同病毒多肤合成的速度不同,首先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出现者为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以后其他结构蛋白均可出现。因此各种病毒多肤的合成分别由不同基因编码,由不同机能控制,并可随复制周期而改变。基质蛋白是在病毒中含量最多的蛋白,但在感染细胞中的含量却较少,提示这一成分可能是调节产生病毒速度的一个环节。当细胞培养于25℃ 时,病毒的合成受抑制,感染细胞中病毒编码的各种蛋白中,仅基质蛋白不能生成,这一实验结果也支持基质蛋白的调节作用。通过裂解细胞、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发现病毒多肤的合成均在胞浆中。用荧光素或铁蛋白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分析,可见核衣壳的蛋白成分在胞浆中合成后很快转移到核内,与其中存在的病毒 RNA结合,然后核衣壳再移行到胞浆至胞浆膜。HA和 NA则在病毒复制的全过程中均存在于胞浆中。感染后约4h,病毒的基质     蛋白与胞浆膜内层结合,形成某些部分增厚,并且有HA,NA分子掺入膜中。逐渐取代宿主细胞的蛋白成分。分节段的核衣壳向该部分接近,随后通过这些增厚部分突出芽生释放。在装配中虽然可出现形态不同、感染性强弱不一的颗粒,但其装配过程似乎有选择性地包括一定数量的核衣壳。因为虽然可有不同核酸节段的重组株,但从未发现一株病毒中含有同一个基因节段的两个拷贝(例如来自两个亲本毒株的HA或NA),五、分子流行病学甲型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可引起全球性大流行,     并有高度的基因突变性。由于流感病毒具有分节段的 RNA,当两株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基因重分配,从而导致基因编码的相应蛋白质抗原性的改变。抗原漂移是由于 HA或 N     A基因的点突变(单个核昔酸及单个氨基酸的改变),经过人群免疫压力的选择而产生。病毒的抗原特异性主要存在于HA;链上,是抗原漂移时突变发生的主要部位,而 HA,链则相对稳定。比较相隔 7年的两株 H3N2 (Aichi/68和 Victoria/7习,有 67个核昔酸的差别(3.8%)及29个氨基酸的改变(5.1%),其中有 22个氨基酸的改变出现在 HA:上,仅 4个出现在 HA,上。因此,这两株H3N2病毒有 95%氨基酸是相局的,这同H,与H2之间(69%),H,与H。之间(37%), H2与H:之间(40%)只有低百分率的同源性相比形成显著的对照。这种差别也是区分抗原漂移和转变的主要依据,然而并不是任何氨基酸的改变在抗原性变异上都有同等的重要性,用单克隆抗体试验证明HA:残基第144及145氨基酸或142-146氨基酸上有改变者,才有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应用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曾为其流行病学提出重要根据和线索     。1. 1976年美国狄克斯堡兵营中突然发生由A/New Jersey/76(HswI     NI)引起的流感,用RNA基因图证实此株与以前分离的猪流感病毒HswINI完全一致,虽然当时人群中有H3N2流感流行,但未发现有基因重组现象。2. 1977年甲;型(H,N,)流感病毒再次    在人群中出现,寡核昔酸指纹图分析证明新H, N,,病毒与 1950年 H,N,病毒十分接近,全基因组RNA相比只有4个斑点的差别,1个在多聚酶蛋白片段,2个在核蛋白(或 N), 1个在基质蛋白片段。3.新甲:型病毒在 1977年再次出现后,甲。型(H3     N2)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同时在人群中流行并造成混合感染,因而相互发生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很大。RNA节段电泳图 分析法己发现具有 H,N,抗原的甲工型毒株已与甲。型发生基因重组,其中HA, NA、基质蛋白、非结构蛋白4个节段来自H,N工,而 PB,,PB2iPA、核蛋白4个节段来自H3N:病毒。4.用核酸杂交技术分析流感病毒基因节段的碱基序列同源性,发现 了HEN     ,. H2N2.H3N2病毒之间的亲缘关系。A/singapore/57 (H2N2)的第1.,5,7..S基因节段上与A/FMI/47 (H1N,)相应节段的序列同源性近于100%,而其他节段显著不同,从而推论H,N,病毒的某些基因片段是通过基因重组(重分配)而来自H1N:病毒。同样方法测定 出A/HK/68 (H,N2)病毒的 7个基因片段是来自H2N2,只有第四节段(编码 HA)显著不同,此片段可能来自A/stuck/Ukraine/63或 A/equine/63, A /PR8 /34 (HONI), A/Swine /Iowa /31 (HSWINI)和A/FM1尽7(H,N,) 3种流感病毒的 8个基因节段的碱基序列同源性都近于 100%,表明三者同属一个亚型,相互之间的差异仅是突变。5.流感病毒is株或低温适应株选育     活疫苗毒株可用基因重组法进行。人工地选择HA和NA两个基因节段来自疫苗必需的抗原母株,而其他 6个基因节段则来自提供弱毒性状的is母株或低温适应株母株。流感病毒 RNA节段电泳的基因图分析为选育上述疫苗株提供了重要手段。6.应用     寡核昔酸指纹图分析,曾对一系列分离的 H3N:流感毒株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基因组的变异与各毒株分离时间间隔有密切关系。 2个月内所分离的毒株,相互间只有2-4个寡核昔酸的改变,1年后再分离的毒株则寡核昔酸差数增多 至 25个。初 步估 计RNA病毒基因碱基变异的频率每年为 0.4%^-0.6%,H,N:病毒也有类似结果。因此,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对流感病毒进一步了解。通过分子流行     病学研究,可以确定流行毒株的起源,研究流感病毒变异机理及规律,并可追踪突变株在人群间的传播,为发展有效的流感疫苗和控制流感流行都有重要价值。六、分于免疫学及疫苗的发展途径虽然近年来未发生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但学者们认为根据病毒基因的分节段特性,及病毒重组的高频率,仍应保持高度警惕。对病毒的免疫应答曾进行过群体及个体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清中的HA抗体、NA抗体及动物实验的中和抗体效价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个体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但个体免疫持续的时间则由于病毒易变异而难以确定.由于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表面呼吸道粘膜侵犯机体,故局部SIgA可起保护作用。在感染病毒的恢复中,体液与细胞免疫均起作用。病毒的抗原常在未能测及释放出游离病毒之前,已在感染的细胞膜表面表达。因此,早期出现的溶细胞作用将可在病毒装配及释放前阻断病毒在机体内播散。早期感染所诱生的IFN可以抑制病毒复制,IFN还可激活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曾发现,流感病毒感染后24h} NK细胞产生的IFN已达高峰;同时NK细胞又受IFN所激活而起杀细胞作用。在小鼠实验中,经鼻腔感染流感病毒后 48h,分别对小鼠肺部及脾脏的NK细胞进行杀细胞测定,结果发现肺部的NK细胞活性大大增加、而脾的NK细胞未受到激活,因此这一早期的杀细胞作用是局限在感染的靶器官内。应甩感染流感病毒后的小儿血清在体外对一重组流感病毒做ADCC试验,发现 ADCC可由表面有Fc受体的细胞(巨噬细胞、裸细胞及T细胞)进行。ADCC可针对HA本NA或两者兼有,但不针对 核蛋白、M,等。靶细胞可在感染后 5h即可被 ADCC所杀伤,比靶细胞能释放病毒的时间为早。对CTL的研     究是最活跃的领域。最早是Ada等用流感病毒给小鼠静脉注射,然后自脾脏获取细胞,研究对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作CTL。发现CTL的高峰在感染后6天达高峰。CTL与被杀伤靶细胞的MHC的H:应相一致(特别是K, D位点)。应用这一系统还可研究脾内CTL记忆T细胞克隆,发现在小鼠中为每8000-16000个脾细胞中可有1个记忆细胞。用流感病毒免疫动物的脾细胞(CTL)被动输入正常小鼠后 1天,再用鼻腔感染作病毒攻击,发现可转移保护作用,并使小鼠肺部的流感病毒量降低。有意义的是,供体与受体动物必须在HZ的K及D位点一致,否则不出现保护作用。应用被动转移免疫细胞技术发现不同的HA, NA甲型流感病毒株之间的CTL有交叉保护作用。学者们推测这一保护作用是由于 CTL可能识别共同的病毒基质抗原(M:蛋白)。这种被动转 移 CTL试 验 用T细胞克隆进行后发现,不同的CTL克隆是否有HA, NA特异性似乎有所7-.同。Yap等发现CTL的作用还与攻击所用的流感病毒是活的还是灭活的有关。如攻击用活病毒,则CTL发挥作用,且鼠肺部的病毒效价下降;如攻击用灭活流感病毒,则不能在肺部观察到CTL作用。相反,局部可发现TDT以引起 DTH的T细胞反应)。最近,学者们对引起 交 叉CTL'反应的抗原利用已知基因序列的重组病毒抗原或肤段进行了更细致 的 研 究。有 学 者 发现MZ也可被 CTL所识别,并发现Mz至少有18个氨基酸可在感染细胞表面表达,而其中有 10个氨基酸是人甲型流感病毒所有毒株所共有。有9个氨基酸在N端者与 M:有共同的氨基酸序列,所以可能 M,,M:都在 CTL中起靶抗原作用。此外,还有个别学者 认 为核蛋白基因及其产物也可作为靶抗原,因为在用两株甲型流感病毒仅核蛋白基因有不同的病毒感染细胞后被 CTL作用,杀伤效果有差别(即有特异性)。这两株病毒核蛋白在 498个氨基酸中只有 30个氨基酸不同,因此认为 CTL可有特异的对核蛋白抗原的杀伤作用。可能所有的流感病毒基因产物均可作为免疫 T细胞的靶抗原。HA、核蛋白的某些肤段(合成肤)均被报道,可被 T细胞识别,包括 T细胞和 CTL。实验结果还显示,以活流感病毒为疫苗免疫动物后,可诱生较强的细胞免疫,特别是各亚型病毒间互相交叉的CTL。灭活的流感病毒皿诱生细胞免疫功能较差(仅为前者的1/3-1/4),这是由于灭活疫苗不能复制,也不能在感染细胞表面表达抗原。由于细胞免疫可有交叉保护作用,这样,对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抗原漂移或抗原转移而出现不能被抗体所中和的决定簇就有可能通过诱导的细胞免疫所控制。在疫苗的发展中有以下情况:    (一) 灭活流感病毒疫苗   在人群中试用的结果显     示在儿童及青年人中,接种疫苗后比老年人在预防发病时更为有效。一般认为,在老年人中防止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效果较好。(二)减毒活疫苗    在小鼠中证明有     更广谱的免疫应答,有较强的CTL和局部 SIgA,但必须考虑返祖成为有毒株的可能。有两条途径发展减毒活疫苗:1.宿主范围变异毒株疫苗:根据甲型     流感病毒根据其内部一些基因的核昔酸序列,可分为人源及非人源毒株,其中一些在人甲型流感病毒中未发现的内都基因有可能作为进行减毒用。有一种禽流感病毒仅在灵长类动物中能有限地复制(A /Mallard /NY/ 6 7 50 /78侏),当其内部的 6个基因通过与人流感病毒重组,可使后者减毒。这些 6/2重组株(称为all oravian-human reassortments)已在志愿者中进行能否保持免疫原性及基因稳定性试验。近来发现在婴儿及儿童中还有一定的类似活有毒病毒的弱毒性,故尚未获得生产许可证。2.冷适应(cold-adapted, Ca)变异株疫苗:实验证明病毒感染细胞所培养的温     度可改变病毒的毒力,在25℃培养可以减毒。Ca株在雪貂及人中均有免疫原性,并且有两个容易被检测的标志(Ca,对高温如 39`C敏感),通过将流感病毒逐步适应于 250C,并在该温度获得最高病毒效价后,接种人体做试验。结果发现已在人咽喉部分泌物中获得低效价的病毒,未见返祖,亦未见分泌物中病毒在人群间传播。用电泳迁移率来分析变异株,发现其基因片段的迁移率低于野毒株,反映有很多处的突变位点。但当流行时,需将流行毒株进行Ca性传代并不现实,因需传许多代。3. 6/2 Ca减毒活疫苗    :应用 6/2与Ca毒株重组可以考虑作为用于人体的减毒 活 疫苗,因兼有两者优点。初步试验显示可诱导 SIgA及细胞免疫。初试结果较有希望。(上海医科大学          闻玉梅同济医科 大学 1田慕 贞          !〕参 考 文 献汇1] RobertMK. The Influenza Viruses, New York.  1989, 1-142.  269 311'[2]Kilbourne ED.  Influenza.  New York, Plenum.  1987, 33-39[3] Auer HB.  Modern Trends in Virology.  Springer-Verlag, Heiderburg, 1988, 29 3214] Pob WH et al.   Low pH deforms the Infuenza virus envelope.  J Gen Virol,  1992,  73(i):595-95315]严家新等.甲型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NS:亲核信号序列的初步研究.病毒学报,1992,8(2):118-12316] Fields, KD.  Virology.  Seeond Edition.  New York, Raven, 1990, 1075-1151I7] Yuanji G et al. 且uman influenza A(HLN2)  viruses  isolated  from  China.  J  Gen Virol,  1992.73. 383- 388      [8] Shaw M et al.  New aspects of influenza viruses.  Clin Microbiol Rev, 1992, 5(1):74 92
文字识别有误请阅读原著:链接http://10.67.12.62/dlib/List.asp?lang=gb&DocGroupID=2
向搞基础医学研究的老师、学者致敬

[ 本帖最后由 臭棋 于 2009-11-15 21:46 编辑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LAN
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漫延开来,从开始仅是成人多发到目前儿童也普遍患病,值得引起我们儿科医务人员的重视。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较少,所以今天发起专题与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工作中对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过去的一些保健性认识:
流感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病率可达30%至40%,甚至更高。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因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容易忽视孩子的病情进展。流感还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一般体温在38℃以上、发热、干咳、嗓子疼和肌肉酸痛等,都属于轻症范围,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不必紧张,但要居家隔离治疗,最好单独在一个房间,注意通风。外出时患者和家人都要戴口罩,不要近距离接触他人。

体温在37.6℃以上的患者,也要在家休息,不要到学校或单位去,以防病情加重或受其它感染,以及传染他人。

轻症能进食的患者,要多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上应清淡、少油,可食菜汤、蛋汤、蛋羹、牛奶、白米粥、小米粥,配合酱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橘子、西瓜等。建议少量多餐。在食欲逐渐恢复后,可适当进食动物蛋白。应避免的包括:油腻、味重、烟酒、咖啡、浓茶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从治疗来讲,一般病例不用吃达菲(市面上有人称能买到达菲,但往往是假药、过期药,该药为处方药),更没有必要打点滴,可适当吃一些中药。
最新认识(卫生部发布第三版甲型流感诊疗方案)
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新增加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持续高热>3天;

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

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

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呼吸衰竭;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多脏器功能不全;

4.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二)临床诊断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单独隔离。住院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三)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住院病例可多人同室。
治疗观点的转变

奥司他韦:成人用量为75mg b.i.d.,疗程为5天。对于危重或重症病例,奥司他韦剂量可酌情加至150mg b.i.d.。对于病情迁延病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 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 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 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 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扎那米韦: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成人用量为10mg吸入b.i.d.,疗程为5天。7岁及以上儿童用法同成人。

对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也可以考虑使用甲型H1N1流感近期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或疫苗接种者免疫血浆进行治疗。

对发病1周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宜早期使用。推荐用法:一般成人100-200ml,儿童50ml(或者根据血浆特异性抗体滴度调整用量),静脉输入。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使用过程中,注意过敏反应。


转自丁香园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虽然没有达菲,没有特效血浆,但我们较常感冒,我们的免疫系统经常练兵,所以我们不惧甲流。
4.JPG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LAN
抗病毒感染免疫
机体的抗病毒感染免疫特点与病毒的特性密切相关,如病毒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性、病毒抗原能在宿主细胞表面表达,病毒在宿主细胞间特有的播散方式等均与抗病毒感染免疫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机制有关。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特点,决定了体液免疫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有限,在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往往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一、非特异性免疫(一)巨噬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是清除和灭活大多数病毒的重要细胞因素,同时又是许多可形成持续性感染的病毒的主要靶细胞和储存细胞。病毒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结局取决于巨噬细胞的分化状态,如巨噬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则可能成为病毒复制的靶细胞,如处于免疫应答状态则成为清除病毒的免疫效应细胞。巨噬细胞限制病毒感染的效果取决于其制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能力。巨噬细胞对吞入病毒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称为内向性抵抗力(intrinsic resistance)。巨噬细胞还可分泌一些可溶性物质或介质,使邻近感染细胞中的病毒受到抑制,这称为外向性抵抗力(extrinsic resistance)。外向性抵抗力对病毒无特异性,也无动物品系特异性。内向性抵抗力反映了巨噬细胞对病毒的容许性(permissiveness)。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入后仍能在其中存活或复制称为“允许性感染”(permissive infection),而病毒被吞入后被抑制或杀灭则为“非允许性感染”(nonpermissive infection)。(二)NK 细胞NK 细胞对病毒的杀伤是非特异性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发生改变,成为 NK细胞的靶细胞。NK 细胞杀伤很少表达或不表达 MHC - "类抗原的受感染细胞,对其具体识别机制尚未阐明。NK 细胞的活性峰值较 Tc细胞早 2耀 3天并且迅速降低,可能 NK细胞代表了在特异性 Tc细胞应答出现前的一种快速、非特异性及自限性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在病毒感染早期,干扰素和 NK 细胞协同作用,共同组成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三)干扰素干扰素(IFN)是 1957年 Isaac等在深入研究灭活病毒可以干扰活病毒这一现象时发现的,它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由单核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根据干扰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将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分为"型和#型,包括-,!,+这 3种。各型干扰素特性的比较见表 19-1。表 19- 1 人干扰素的特性型别诱生剂产生细胞加热HpH2作用"-各种病毒、poly I∶C人白细胞稳定稳定抗病毒"!各种病毒、poly I∶C人成纤维细胞稳定稳定抗病毒#+特异性抗原、丝裂原 致敏 T细胞不稳定不稳定抗肿瘤、免疫调节H56℃ ,30分钟。病毒是干扰素最有效的诱生剂,双链 RNA 和人工合成的聚肌胞(poly I∶C)以及细菌的内毒素、原虫等也能诱生干扰素。干扰素只能抑制病毒而不能杀灭病毒。干扰素抗病毒作用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的活性最高。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不是直接杀伤病毒,而是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启动细胞内合成一系列抗病毒蛋白质,主要包括蛋白激酶、2′-5′腺苷酸合成酶和 2- 磷酸酯酶等,这些酶通过降解 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和抑制翻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病毒的组装、释放,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IFN --/!还可以活化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诱导多种细胞表达 MHC - "类抗原,有利于 Tc细胞发挥作用。IFN -+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可诱导多种细胞表达 MHC - #类分子,使之参与抗原提呈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同时,IFN -+还可促进巨噬细胞表达 Fc受体,协同诱导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四)补体补体可以不依赖抗体直接灭活病毒。如某些逆转录病毒的蛋白质可以作为补体成分C1q的受体,而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最终溶解病毒。然而,补体成分及其受体也可成为病毒的受体,如 EB 病毒可与 B 细胞膜上的 CR2结合,从而感染 B 细胞。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防御作用在病毒感染早期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肠道病毒和虫媒病毒的感染中,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 中和抗体针对病毒表面与吸附有关的蛋白质抗原产生的抗体,在抗病毒免疫中才能起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对杀灭细胞外的游离病毒起主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通过立体构型改变而抑制病毒吸附和穿入;(抗体和抗原凝集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降解;)一些包膜病毒可在补体和抗体的作用下裂解。中和抗体的类型主要是 IgM,IgG 和 SIgA。特异性 SIgA 可防止黏膜感染的发生和促进病毒排除。血液中的 IgM 和 IgG 能阻止病毒在细胞外扩散,抑制病毒血症及病毒从原发病灶散布至靶器官,故在预防病毒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康复上均有重要作用。中和抗体对细胞外的病毒可发挥有效作用,但很难进入细胞内,因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故病毒抗血清有一定预防作用,少有治疗作用。2. 补体补体可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补体覆盖在已经与抗体结合的病毒表面,使其难以和相应的细胞受体结合;(补体使结合有抗体的病毒聚集,减少感染型的病毒颗粒;)通过与病毒 - 抗体复合物上形成的 C3b结合,使病毒易于被表达C3b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摄入和降解;*补体可以直接溶解与抗体结合的包膜病毒。在感染早期,因抗体的量有限,亲和力较低,补体的作用愈显重要。(二)细胞免疫机体要彻底清除病毒感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Tc细胞在控制和清除病毒感染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致敏的 Tc 细胞可以在无补体存在时,破坏病毒感染靶细胞。TDTH细胞在同一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各种趋化因子和巨噬细胞活化因子等,调动和活化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至感染部位,杀灭病毒。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