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亲子乐园

胜利社区

搜索
楼主:lhj109 -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发现和探索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8 编辑

“孩子到底在听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不知道,在成长的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发生着的这些事情重要呃....它们将决定孩子思维的水平,认识事物的能力,对待事物的态度, 对待周边人的态度,孩子未来的行为.....如果我们认同“头脑指挥着人的一切行为”的话,那么“头脑”的形成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可惜,我们还是不能直接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

尽管如此,事情也并不绝望:孩子自发的兴趣,可以透露出一些隐秘信息,让我们可以一窥里面那神秘的世界。
现在,一缕神秘光线....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缕光线....冲过重重迷雾,透露出来。
我要破解它带来的信息。

我的第一个猜测是:孩子为故事中亲切的语气所吸引....
大申听的《夏洛的网》是一个叫刘佩佩的姐姐讲的。佩佩姐姐的态度和蔼,语气亲切....我觉得有些太亲切了,称得上亲昵了....
妈妈给孩儿讲故事,态度、语气是很重要的事情哦....这大家都清楚。

测试这个猜测,很简单。
我还有佩佩姐姐讲的《法布尔昆虫记》。
同一个人播讲的故事,态度语气都是一样的。
我把《昆虫记》中的一节,插到《夏洛的网》里面,看看大申的反应怎么样。

《夏洛的网》在音响里正常播放着。大申坐在沙发上,手里翻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听。
佩佩姐姐在做一集的结语:“........到底是谁取得了胜利?故事总要是有悬念的。想知道的话,明天,不要忘记了,到这儿再来找佩佩姐姐。好啦,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啦。我们....明天再见啦!”

我紧张地观察着大申的反应。
一切都很正常。
大申看完了一页书,伸手去摸书页,准备翻页。
一个文件结束之后的短暂停顿。
接着,音响里想起了《法布尔昆虫记》的声音:“最近,毒王非常想家。”同样的佩佩姐姐清新亲昵的声音。
大申正在翻起书页的手,停在了半空中。孩子警觉地抬起头来,把脸转向音响,努力地、仔细地聆听,皱着眉。然后,佩佩姐姐唱了起来:“阳光照射着.....”
大申啪地一下合上书,把书往沙发上一摔,愤怒地大叫:“爸爸!《夏洛的网》!你放的不是《夏洛的网》!给我播《夏洛的网》!”
我赶紧跑过去,按键,跳到下一首。
“嗨!小朋友,今天,你心情好吗?真高兴,又和你在一起啦。我现在.....”是佩佩姐姐的《夏洛的网》。
这回对了。
大申愤怒地瞪了爸爸一眼,伸手去拿刚才摔走了的那本书。

我赶紧退回书房,打开千千静听。
《法布尔昆虫记》讲到“阳光照射着.....”的时候,时间显示:12秒。
我按了一下暂停键,呆住了。

很明显,孩子不是在听语气。
我的假设不成立,想错了。

让我吃惊倒不是这个。让我吃惊的是,孩子的反应速度。
12秒,这么短的时间,孩子凭什么确定,给他放的故事换了?
不仅时间如此之短啊....还有更甚者:孩子当时正在专心地看书。孩子是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下,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捕捉到换故事这个事实的。

哎呀,神奇。
太神奇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真的喜欢听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9 编辑

实验过了各种假设。
没有一丝进展。
不知道孩子到底在听什么。

在合适的时候,给到孩子合适的环境,孩子自己就开始贪婪地吮吸。
我把成人的故事给了大申,孩子就没命地听起来了。
是时,大申5岁5个月。

冬天,天亮得很晚。早上七点半的时候,天才刚刚放亮。
大申五点半不到,就爬起来了。
小东西睡眼惺忪,跌跌撞撞地摸进卫生间,照着马桶的方向,来个大哗哗,也不知道都撒到哪里去了。
然后,就跑进客厅,打开灯,一只小手遮挡强烈的灯光,一只小手去抓Nano。

故事从音箱中流淌出来。
大申心满意足地到沙发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听。
只要故事一开始播,大申的睡意顿时全消,精神起来。
7点钟到了,大申动身去幼儿园。这时候,天还很黑,星星和月亮都还挂在天上。
那段时间,大申去幼儿园,动身前,他已经听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了。

周六日,大申不用去幼儿园,可以一直听。大约到了七点半的时候,大申坐不住了。
小东西跑到书架那里,抱来一抱书,摊在沙发上,一边看一边听。
除了出去玩儿,整个一天的时间,大申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听。
小东西可以一直听到晚上九点。
听了一天,实在太累了。小脑袋瓜一沾到枕头,一分钟都不到,就睡熟了。

在大申入学前的三个月,大申从幼儿园结业了。
整整三个月时间,天天都是这么过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七)——神性和听的结果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9 编辑

我想做个测试:大申一边看书,一边听,到底听进去了没有。

“黑暗中出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渐渐地…”音响里的故事说。
大申正坐在沙发上,专心地看他的《DK大百科•太空卷》。
“大申,这是谁来啦?”申爸问。
“多比!”
大申头也不抬,随口说。
说完就完了,大申仍然看他的书。
看书的专心,一点儿也没有被打断。

果真是多比来了。
大申看过DVD的。

这真让人惊奇:孩子在专心地看书,可也在专心地听故事。
这个叫做“一心二用”。岂止是一心二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大申是在一心三用:一用于看书;二用于听故事;三用于听爸爸的问题并回答。

孩子来自于神秘之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了神性。我们成人办不到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是轻松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大申五六岁的时候,这种一心多用的能力,惊绝老爸。
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
也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于孩子来说。反倒是,大人竟然连一边看书,一边听故事都做不到,会令大申感到惊奇不已。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消失了,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今天的大申,还可以“一边....一边”地做事,但是,孩子已经开始喜欢“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了,偶尔,会拒绝一边看书,一边听什么东西。

这种转折点,是在7岁之后的某一个时刻。

在听完了《哈利•波特与密室》之后,词汇方面的效果就明显显现出来:大申的话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文陬陬的词儿,明显是从《哈利•波特》中学来的。从用词上看,用得基本不错。
看来,大申确实理解那些词汇的基本意思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举几个例子:
有一天,申爸和大申一块儿去大郊亭桥,买做科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是时,大申五岁八个月......那边比较荒芜,很多小店用蜂窝煤取暖,烧剩下带孔的煤渣,就扔在门口的人行道上。
大申指着煤渣,问爸爸:“爸爸,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烟花的废墟啊?”
“废墟”!
从“废弃的东西”这个意思看,“废墟”用得还算可以,只不过从来没有人说烟花放过剩下的带洞的纸盒是“废墟”——当然,大申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蜂窝煤。


刚出门的时候:“大申,我觉得你应该练练新学的两首曲子。要不然,你下午上钢琴课,就得不到小贴画了。你说呢?”我对大申说。
“我早就对小贴画不感兴趣了。你还小贴画小贴画的。幼稚!”
呵呵,“幼稚”。
大申很“幼稚”,但不喜欢别人说他“幼稚”。他倒喜欢说别人“幼稚”。


前一天,就在去买玻璃器皿之前的那一天:
《可怕的科学实验》里面,“实验需要准备的东西”中有一个大玻璃碗,申爸和大申探讨,可否用大申的鱼缸代替大玻璃碗:“...那好吧,你再找别的东西吧…反正我是坚决不肯把我的鱼缸推荐给你做实验的…”大申总结说。
呵呵,“坚决不肯”。

“废墟”、“幼稚”、“坚决不肯”,这些都是第一次从大申口里说出来的词汇。大申用得显然还不够妥贴。可是,不管怎么着,大申是记住了,并且在用。用着用着,词意就会慢慢体会,能用得越来越精确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lhj109 于 2015-3-1 13:35 编辑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八)——狂暴!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9 编辑

申爸是这样的:
申爸会有各种各样的构想......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绝大多数,也就是想想,想完了也就过去了。能够拿来到大申那里试试的,都是深思熟虑的好点子。这些点子当属极少数,寥若晨星。

可是,从绝对量上看,在大申那里试过的点子,也非常之多。差不多每天都在试着什么想法.....绝大部分,过去了就过去了。过去了就忘掉了,现在,一点点也回想不起来了。
一个想法,大申那里一试,不成功。申爸就想:“哦,这个可能想错了,再看看”。因为,这是个孤立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哦,这个想法,大申的年龄还没到,过段时间在试试。”因为,这是个深思熟虑的,非常重要的想法。我记得这个想法,过段时间,再试。
就这么着,绝大多数想法在大申面前....也就是在事实面前....夭折了。
夭折了就夭折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可惜。
绝大多数,不行,砍掉;绝大多数,不行,砍掉....
就这样一层层地筛选....最后,总会剩下些什么。

那些预谋已久的想法,一旦在大申那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就开始抛却所有其他的思路,集中在这个思路上,进行拓展。
现在,听成人小说,明显就是其中的一个。

“废墟”这个词,显然不是一个口语常用词。大申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现在,在大申的语汇里面,竟然出现了这个书面语汇。很显然,这个词只能来自大申正在听的《哈利•波特》。
真神秘啊......我的意思是说,从“废墟”所蕴含的词义来看,这个词确实是指那些“废弃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看,大申用得没有错。可是,从来没有人 拿这个词来指代一块烧完的蜂窝煤灰。这个词传统上被人们用来指代“废弃的建筑物”。在这个意义上上,大申用得不是很贴切。

我的思考角度是:“废墟”这个词,即便是在《哈利•波特》中,也不是一个常用词。大申也许只在小说中听到了一次,也许听到了两次。只听到一两次,大申就“猜到了”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并且能够用出来,用了出来,尽管牵强,但也并不突兀。
我要的就是这个!要给大申更多的成人小说,让大申有一个环境,尽可能地用一样的方法,获取更多的词汇。
大申喜欢听,要听;狂暴地听。
既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得多给啊!
申爸也狂暴了。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着棋走对了。
并且,这是一招手筋。

大申大约从五岁五个月,到六岁三个月上学之前,听了数量惊人的小说。
从《夏洛的网》开始,听了《波普先生的企鹅》、《法布尔昆虫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布头历险记》、《小熊维尼》、《吹小号的天鹅》、《蟋蟀历险 记》。这些都是童话,短短的,只能算是开胃小菜而已。《哈利·波特》一共七部....这个东西长,整个播下来,竟然有183个小时。
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18小时
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                  22小时
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3小时
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9小时
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33小时
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9小时
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9小时
即便是每天听4个小时,也要听上一个半月才能听完。
这么长的东西,大申兴高采烈地啃了下来。不让听?那哪里成!每天必须听,听够为止。
听完了哈利,大申开始听儒勒·凡尔纳。我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凡尔纳,有《神秘岛》.....这个有两个版本,大申都听了....《海底两万里》、《格兰特 船长的儿女》、《气球上的五星期》、《太阳系历险记》、《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环月旅行》。听完了这些,大申开始听《亮剑》还 有《藏獒》,这个有IIIIII三部。
后来,大申上学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了,这是一,其二,我的思路也变了。仅有的时间,用来给大申听《世界上下五千年》。这也是个巨长的故事,大申听了好几遍......事实上,古代史部分,大申听了至少六遍!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狂暴的,听汉语故事的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大申疯狂地听故事。就在听了半年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件事情完全不在申爸的预期之内,却又如此地诡异....如此地重要,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重要性.....这个事情在大申思维发展史上....不, 在孩子的思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件大事,导致申爸更加疯狂地想知道,孩子的头脑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也因为这件事情透露出来的线索,导致申爸最终终于搞清楚了,孩子到底在听什么,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0年5月9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是日,大申五岁十一个月零六天大,还有22天,六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八)——楔子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7:00 编辑

大申表现出了一种极度怪异的能力...就在差一点点不到六岁的时候....之所以说它怪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这种能力极其重要....重要到几乎可以涵盖一切所谓“教育”的范畴;另一个方面,至今为止,据我所知,只有大申一个孩子有这种能力..... 不管是现实中,我身边的朋友,还是成千上万的网友,都没有人报告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到了这种能力。就申爸所及的文字中,也没有提到这种能力。
当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真的是不可思议。

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从“经典”谈起。
先说说经典,当做楔子。

经典文献,是些咋样的东西呢?
经典文献,自有它“经典”之原因。

有一类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他们为“范式的开创者”。雅斯贝尔斯的那个大部头的作品,名字叫《大哲学家》的,是少数我认真从头看到尾的书之一。

在《大哲学家》中,雅斯贝尔斯说,有一类哲学家,开创了一整个文明...这样的牛人,迄今为止,在人类这个物种中,总共才出来四个:佛陀,苏格拉底,耶稣和孔子。
这些人有意思,全都尊崇“述而不著”...其实,从我角度来看,“述而不著”无非是懒惰的代名词...佛陀传下来的经,金刚经什么的,是弟子后来记录的;耶稣的新旧约也是门徒所写;论语是孔子弟子所写。最绝的是苏格拉底,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下来。
要是您希望和这些人一样牛叉,就要每天光想光说,一个字不写。我是没指望了,因为已经写了这么多没用的文字在这里。

这里所说的“范式”,值得好好理解理解。一个文明的“范式”规定着这个文明的基本问题、整个文明大厦的主体结构、其文明的发展方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什么可考量什么不可以思考...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跟这个同类,但比较好理解一点的是彼得•圣吉的“心智模式”。这个是指一个人,他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既定的事实, 根本不用去质疑....一个人,在你看来笨拙而迟钝,只要更改一点点,就能有重大的突破,他面前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他就是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出现这 样的事情,肯定是这个人的“心智模式”阻碍了他自己。
往大了说,一个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科学主义精神的文明...他们的跟心智模式相对应的,就是“范式”。

了解了“范式”是啥,就很容易了解,范式开创者的著作,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文明之中的人,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人,捡到了一张纸,上面画着条条道道,标着长度宽度高度...他到国家大剧院去,拿着那张纸和实际的建筑对照,他发现:诶!真神,这图也不知道是谁 照着大剧院画的:大剧院里有什么建筑,纸上就画着什么建筑;找个卷尺量量,建筑物的长宽高是多少,纸上的长宽高就写多少...
这个人以为那张纸是照着大剧院的实物画的,殊不知,他捡到的是大剧院的建筑总图。
事情的真相是:大剧院是照着那张图建的!

我们这个文明,是照着《论语》《金刚进》《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东西建的。你要是这样认为,不会有大错。

我自己的感觉吧......我和很多朋友们谈天儿的时候......我记得,好像在35岁之前,根本没有谈到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可 是,现如今,每次聊天,时间长的那种...几乎每次都能聊到对《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的理解,要不然,也是引用里边儿的话:“呵呵,名可名么”, “君子以自强不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那么干法,暴雨飘风而已”....

我自己呢,当年是自己摸到《道德经》和《论语》这里来的。先是觉得那里面的话儿说得很对,总结得精辟...后来,就开始读这些文献,反复读,越读越觉得 对,越读越觉得讲得妙...没有一句不中肯,没有一句无所指...我就像那个捡到纸的人一样,以为那经典总结了我身边的所有人事道理,我就想,孔老二老子 这些家伙,咋这牛捏?好几千年之前,就把他死后好几千之后的事情的道理写了,写进了他的书里...

后来,有一天,我读《大哲学家》,我忽然意识到:靠!搞什么搞,那些经典就是建筑这个文明的建筑总图。这个文明是按照建筑总图构建起来的,要是觉得经典里面说的不对,那真的就不对了!


孩子还小,接受能力强。你给孩子什么,就是什么;教孩子什么,就会什么。
经典文献,是我优先考虑要给大申的东西。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听了一耳朵《论语》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9 19:58 编辑

这是一场遭遇战。
起先,我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是这样。

我不是想给大申经典文献么.....咱们中华文明,首当其冲的经典,当然是《论语》......我就时不时地拿着论语,到大申哪里去试试:读给大申听。
不知道什么原因.......似乎和史代纳有关......我有种信念:如果某种知识真的是有价值的,孩子会自己喜欢它。是本能地喜欢,你不用做任何引导,只要给他,他就喜欢了。
那......“为什么我给我儿读《论语》,他不喜欢听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要不然,是时间未到;要不然,是时间过了。如果你在正好的时候,读《论语》给孩子,他会非常喜欢听的。

这是我的信念啊.....信念么,你知道的,没什么“为什么”。信念就是信念。
我就这么认为。这就是信念。

大约是从大申三岁的时候开始吧.....具体时间,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每过几个月,我就拿着《论语》到大申面前念一念。大申很好奇地听着,一两分钟吧,转身就跑了。
孩子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就不感兴趣呗,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兴趣”的:按照我的信念,事情应该如此。

最开始的时候,我用来给大申读的是一本《论语》的小册子。流行书的风格,没有定价和版权,应该是某种玩具的赠品。
后来,我把那小册子扔了,换做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时间定格在2012年的4月底或者5月初的一个什么日子。我又像以前一样,拿出《论语》,读给大申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一路读下去,一边读,一边观察大申的反应。大申没什么反应,静静地听着。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大申会跑开,而这次没有。

听了一会儿,大申要继续去听《哈利•波特》,我就不读了,让他去听哈利•波特。

这只是一丝微风。
微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
可是,一场风暴,马上就要降临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啊呀!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5 10:22 编辑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我想通了点儿什么,决定在大申那里试试。

每天晚上,我都给大申讲8页《可怕的科学》,绝不多讲。
我把这个当做亲子阅读。
大申天天听得甜嘴吧舌地,一边喝牛奶,听完我讲的“故事”,自己到卫生间刷牙,互道晚安,就睡觉。

大申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9点多钟,刷过牙之后,就自己躺下,和我互道过“晚安”,不一会儿,就睡熟了。
我呢?早已经到了不需要那么多觉的年纪,就自己在旁边看书。根本不影响大申入睡。

大申刷完牙,我对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大申极感兴趣:“好!”

我顺手摸过《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这本书,从头开始给大申读了起来。
这是本“大人”看的书…内容的深度显然不适合大申的年纪…大申躺在床上,把头枕在爸爸的腿上,兴致勃勃地听着。

为了知道大申到底听懂了多少,我就停下来,问大申:“听懂了吗?”
大申点点头。
我问:“刚才说的什么意思?”
大申就用屁话回答:“刚才说的是‘屁’意思。”然后,哈哈大笑。

读了很久很久,我读得口干舌燥…大申那边呢?闭着眼睛,呼吸均匀,好像睡着了。我就停下来,自己往下看。
没一会儿功夫,大申就哼哼唧唧地说:“爸爸,你讲!”依然闭着眼睛,呼吸均匀,睡熟了的样子。
我只好再大声继续讲。

显然,大申没有“懂”。
可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懂”,要不然,大申不会不依不饶地要爸爸持续不断地“讲”。

隔几天,我没有给大申讲我的书。
目的是想看看大申什么反应。
什么反应都没有。
每天,讲完《可怕的科学》,互道晚安之后,大申就睡了;不管我看不看书。
大申不主动要求我给他讲“我的书”。

又过了几天,我看《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本书,就又跟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好!”
于是就开讲:

“关于创造性领导的挑战

中庸的腐朽

我们的星球可能是颗珠宝吧,它不是。我们的社会是曾有过的最好社会吗?也不是。我们能否充满自信和满足,以至于如凯旋般地狂喜呢,我们不能。
怎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我们当代社会趋向于选择一般性的对付策略,我建议称之为中庸。中庸释义为被迫过于盲从于多数人可能的或真实的认知、思想、感觉、要求和行为,以及它们在心理上的作用过程。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顺利。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基本的建筑砖块

我把领导释义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过程,其参与者扮演着基本上等价的但又是互补的角色,他们为了非凡的表现而获取到灵感和动机。
这个定义有着多种含意,包括:
领导并非某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也不是某人为其它人所做的某件事。领导是一种特殊种类的人际关系,即人类之间不断交换着质量-能量和信号的一种特定秩序。
领导关系中的参与者各自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换句话说,在一个领导关系框架中,各参与者以确定的方式,而非其它方式进行运作(如:理解、思维、感觉、生理反应和行为)。
这些角色基本上是等价的。作为领导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既有一到几位领头人,也有一群所谓的追随者,而后者通常又分属各个阶层。一个选民都没有的总统,就不是 什么政治领导人而是一个沙漠上的孤家寡人。一个发出了向敌人进攻的信号却得不到部下响应的将军,不是军事领导人,而是一个悲剧、甚至是荒谬的角色。一个在 讲道中呼吁与他一道寻求永生。却没有人追随的狂热信徒,不是什么精神领袖,而是个孤独的宗教狂。隐喻地说,探戈需要两人共舞。所谓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可称 之为“领导”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边就是当时读的片段…不要说大申的年纪,就是成人,能够从上面这段文字整理出自己的思路的,恐怕也不多。

这一次,我不再问大申听不听得懂了。我径直读下去,一直到大申彻底睡熟...我停下来,等了10分钟,也不见大申有反应....

啊呀!
大申竟然听这个。
我的天哪。

大申睡着了。
我却睡不着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一场大风暴,降临了。
首先呢,补充一点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给大申的有关公认的经典的接触,总结起来如下:
1、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读了两遍;
2、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读了一遍;
3、罗念生译《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读了大约2/3。
就这些。并不多。
尽管读这些给孩子听,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孩子喜欢听,读也就读了。

“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
让我们好好琢摩一下这句话。

为了叙述简洁,咱们来个借代:
用《论语译注》代表经典的文献,用《不一样的卡梅拉》代表“适合于六岁孩子的读物”.....申爸对《不一样的卡梅拉》没有成见哈....尽管俺自己也没看过,也没给大申看过。就是因为看到这本书在当当童书中的排名如此靠前,才拿它来借代的。

好啦,准备工作就绪。
现在,问题来了:
《论语译注》可能是“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为什么大家笃定,《不一样的卡梅拉》孩子就能明了呢?
嗯.......大家的回馈相当有活泼,强调孩子的天性......
我提醒一下:在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会不会有两条主线,交织着向前发展?
一条主线以亲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不断整合直接经验到的信息,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壮大的自我。在这条主线上,蒙氏,华德福....强调得非常多了。
《不一样的卡梅拉》是适应这条发展主线好资料。

还有第二条发展主线。这条主线,以概念的形成为起点,沿着另外一条线路,向前发展。在这条主线上,孩子的天性呈现出另外的面貌。
有三个事情,可以隐约泄露出这条主线的痕迹。

一个事情是,孩子获取词汇的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效率,完全是令成年人吃惊的:在五、六岁的年纪,孩子只要在自然语句中听到一个新词,哪怕只听到极少的几次...哪怕只有一两次....孩子也能“猜到”这个词的主要意思。前边提到的“废墟”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要胜任这种水平的“猜测”活动,需要大脑拿出近于极限的强度来思考。
任何由意识控制的思考过程,都无法胜任这么繁重的思考,提供不起如此的强度。奇怪的是,这种能力,却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具有的。孩子在无意中轻松自如地就能完美地完成这些分析任务。
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一个事情是,孩子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能力。孩子的这种能力一旦开始显现,就会让成人惊叹不已。
这也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去看宗师级的艺术大师。在他们晚年,其艺术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他们手下的艺术就“返璞归真”,无一例外。
那种朴真状态,是孩子童年天然就有的。

在精神气质上,经典是和这种“朴真”相和谐的。
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强于成人。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十)——亢龙有悔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5 10:35 编辑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会按照人类基因规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有序地执行发展的步骤,进入各种发展阶段。
如果某个孩子在一定的年龄,进入到某个发展阶段,那么,其他的孩子也会在类似的年纪,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这个观点有些修正了:某些发展阶段,是以前此的阶段中,孩子良好的发育为前提的。如果前面的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后边一些阶段,孩子终其一生,可能也不会进入。
五岁半是一个分水岭。
在这个分水岭之前,孩子们的发展阶段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
可是,在这个分水岭之后,孩子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对于前边没有注意,给足环境,让其良好发展的孩子,就会很麻烦.....

话说三年之前。当我偶然发现孩子听《论语》,听《先天后天》的时候,我只是微感诧异。
大申在听《哈利•波特》么,这个东西,也不是“适合于五岁孩子水平的资料”,《论语》、《先天后天》同样也不是。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当我有目的地设计,发现大申竟然听《创造性领导的挑战》时,我震惊了。这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啊:大申听《哈利•波特》,这毕竟还是属于“童话”的范畴,小孩 子喜欢童话,也是应该的;《论语》可能是大申好奇,听那么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就不听,也未可知;《先天后天》也是谈的人的发展,和大申的自觉,也有些关 联。
可是,《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个东西,完全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如果没有社会经验,那听起来就是天书。
孩子凭什么喜欢听?

理论永远是跟在事实身后的奴婢。

不管理论怎么个反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如果眼前的事实就是如此,那一定不是事实错了,而是理论错了。
申爸根本来不及管理论的事情。
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利用眼前的这个事实。

这个事情本身........大申听申爸读书,读任何书都行......灰常灰常有价值。如果弄好了,申爸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解决一切教育上的问题,并且有效。
怎么说呢?
假如,大申到了需要学习数学的年纪,申爸就读数学书给大申听;
假如,大申到了道德发展的年龄,申爸就读品德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物理学感兴趣,申爸就读物理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哲学感兴趣,申爸就读哲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人文科学感兴趣,申爸就读人文经典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几何感兴趣,申爸就读几何书给大申听.............
这玩意儿,就是郭靖的“亢龙有悔”。不管情况怎么样,对手怎么着,就这一招儿使出去,准管用。
申爸喜欢这样的招数。

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年里面,申爸就是读了上述的那些书,给大申听的。
巴菲特说,他要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滚雪球。
当时,申爸的想法和巴菲特倒是不谋而合,也想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菲特的书是后出版的哈.....
申爸找到的是刘辽逸版的《战争与和平》。

申爸决定,给大申读这部长篇小说。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十一)——第一个要试验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7:01 编辑

孩子是一时起兴,还是会长期地听呢?
这是我当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一时起兴,那就没什么,不值得进一步考虑。
孩子总会一时起兴地整出各种稀奇古怪事情来的。

2010年5月9日,开始给大申朗读《战争与和平》;

回东北老家看太爷去了;

2010年5月11日,早上起床后,又给大申讲了半天的《战争与和平》,直到到了大申和大申妈下楼打羽毛球的时间,才结束;

2010年5月12日,《战争与和平》继续读。大申听得不亦乐乎,越来越感兴趣了...早晨,大申还没醒,申爸趴到大申耳边耳语:大申,快起来,爸爸要讲 战争与和平啦!大申激灵一下就爬起来,上趟厕所,就要开讲。可惜,后来,没讲成,大申被大申妈绑架,到楼下打羽毛球去了。

2010年5月13日,战争与和平已经讲了50页了。

2010年5月14日,《战争与和平》讲到63页了。讲完《可怕的科学》之后,大申要求爸爸给讲两页《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爸爸讲完之后,问大申:这 个书好听吗?“好听!”“和战争与和平相比,哪个好听?”“都好听”。已经讲到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到别祖霍夫伯爵家里去要钱,备受冷眼与嘲讽....

2010年5月15日,早上,讲了50分钟战争与和平。讲到77页了;晚上,悠悠来家里玩了,申爸给两个孩子讲《战争与和平》,两个小东西坐着听了一页,跑了

2010年5月16日,中午大申没睡觉,申爸给他讲《战争与和平》,才讲了一页半,大申就睡着了。讲到80页了。

2010年5月17日,晚上大申听着《战争与和平》就睡着了。已经讲到96页,彼埃尔继承了别祖霍夫的遗产....

空了好几天...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2010年5月20日,《战争与和平》继续哈。讲到108页:主要内容是朱莉给玛丽的一封信和后者的一封回信...托尔斯泰为了摹写一个“梅又闻花”的交 际花,写到活灵活现,整整一页,满是字儿,一个自然段都不分,就那么一路平铺直叙下去...申爸念得那叫一个绝望....最后,《战争与和平》在申爸口干 舌燥,嗓子冒烟中暂告一段落。
申爸深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与之,必固取之”的道理。 “大申,今天别讲《战争与和平》了,好么?” “不行!”大申不满的声音大得赛过小茉莉,引得申妈溜过来,推开门缝儿,探头望里边看发生了什么事。“《战争与和平》已经是每天必须的了...”大申指示 道...申爸继续不断地提示,不要再讲啦...最后,大申不耐烦地总结到:“...记住了,每天必须的!小屁孩儿...” 什么世道,老子我倒成了“小屁孩儿”。

又空了两天...

2010年5月23日,《战争与和平》继续,讲到119页啦,大申听得甜嘴吧舌的,申爸坚决不往下讲了,大申摩挲那书好一会儿,把里边的插图都翻出来看了一遍....

整整持续了两个星期。
看大申的劲头儿,不听恐怕是不行了。

事实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申爸一直在给大申读,大申一直在听。
昨天晚上,读的是《数:科学的语言》。
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上面这个帖子了。
内容很简单:
这是一些文字。
有什么不同吗?
有!
咱们用的浏览器,大概都有相同的功能:按住Ctrl键,再按“+”键。
页面被放大了。
放大之后呢,这两行“一样”的文字,变成这个样子了:


这说明什么?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知道的事实(一)——呃呜,天哪!这个...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15:52 编辑

让我退回去,看看当时,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在大申发展的过程中,我从这些已知的前提出发,又找到了些什么。

2009年,戊子鼠年。
那一年,春节来得特别早,一月二十六号就是大年初一了。
我吃好了早饭,舒舒服服地坐在书房里,看刚刚买来的新书。
在前一年的年底,我的项目大大地成功,公司“重奖”,重奖里面的一个小项目是:一张3000元的当当购书卡。
我的天,3000元,正好还碰上当当年底促销,打折。你可以想象,那买回来的可得有多少书。
我看的就是这些新买回来的。

其中,有本书叫做《思维的版图》。我一直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感兴趣,可能当时把这本书当作人工智能的主题买的……反正不记得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弄了这样一本书回来。这本书是讲东西方 思维差异的,是《脑与人生》丛书中的一本,内容是相当的不错。

《思维的版图》【美】理查德•尼斯贝特 著(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by Richard Nisbett)韩秀霞 译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的主旨于我并非要务,重要的是汪丁丁的序言,因为我正在琢磨大申的教育问题。

下面,引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

为了说明我们人类在开发自己的脑的能力方面处于多么落后的局面,我邀请读者仔细审视下面这组大脑神经元网络图(引自1998年出版的卡特的著作《心智地图》,英文版)

左图是新生儿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状况,可称为“疏松”。当儿童发育到六岁左右时(如中图所示),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可称为“密集”。 最后,大约在十岁以前(见右图),儿童的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再度变得“疏松”,但这是经过了学习和建构了对世界的基本想像方式之后的疏松,故而,可称为 “间苗”。『间(jian读入声)苗是作者北大荒耕田的得来的东北术语:庄稼撒种的时候,还不知道种子出芽率如何,故而多撒一些种子。出苗之后,一堆苗会 挤在一起,需要农民把发育不好的苗拔除,留下生长健壮的苗,可以充分享受阳光雨水肥力。这个工作叫做“间苗”。汪丁丁在这里用这个词儿,说明儿童的神经系 统经过优化,不需要的部分退化掉,仅留下经过筛选的部分。形象极了。——申爸注』

这样,儿童大脑在六岁的时候,大约已经获得了超过成人大脑两倍的神经元数量。在其后的“间苗”期间,儿童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人格结构,这三类基本的、 决定了人生命运的心智机构,就开始“定型”——除非发生特别深刻和震撼性的个人事件,这些基本结构不会有显著的改变。用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看法表述,就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摘自汪丁丁《脑与人生》丛书总序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lhj109 于 2015-3-3 08:50 编辑

IX


上面引的这段话,让我对大申的教育产生紧迫感……六岁……种子全部发芽出苗……十岁之前,就要“间”好“苗”,要不,就来不及……“间苗”的方向已定: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人格结构……娘的,具体咋办,我还一点想法也没有file:///C:/Users/dw/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2q.JPG
着急啊!
真着急了。

是时,大申四岁零六个月零九天。
将近五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大申还有十个月,就过了汪丁丁的间苗期了。
回想起来,冥冥有如天助:我总能在大申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一本恰当的书。
这本书是第一本。

从那一天起,我踏上了寻找“间苗之法”的道路。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知道的事情(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15:53 编辑

说有一根棍,很直的。
这根棍的一头向下插在水里,是湿的;另外一头暴露在空气中,是干的。
我们根据常识,都知道,在这根棍上,一定有一个点,处在水和空气的交界线上。在这个点上边的一个点,是干的,在这个点下边的一个点,是湿的。
一定有那么一个“交界点”。

人的任何一种能力,在时间轴上,都存在这样一个交界点:在这一点之前,人是没有这项能力的;在这一点之后,人掌握了这个能力。
小贝贝生出来,柔弱地躺在那里,他什么都不会。一个成年人,他具有很多很多能力。从小贝贝到成人,由一条笔直的“时间棍子”连着。在这条“时间棍子”上面,一定有一个交界点。
找到这个点!
这个点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
在这个点前后的教育,对于这项技能,非常重要。
在这个点所代表的时间点的前边一点点、后边一点点那小段时间,是孩子的敏感期。

每一种能力都有各自的一个交界点啊....不是人生只有一个。

有爸爸说,不对!这里面有问题。
比如说,孩子会哭。生下来,护士往小屁屁上拍一下,孩子就发出了第一声响亮的啼哭。这个哭,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不是谁教的.....是啊,让你教的话,你怎么能教会呢?.....
这么说是对的。
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有些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哭、笑、咳嗽、打喷嚏、眨眼睛这些能力,都是天生的;
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这些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

好像....后天习得的能力,还应该继续区分....区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习得的;另一种是被动习得的....我姑且这么说。
比如说话,这就是主动习得的能力。只要把一个孩子,放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两岁之后,孩子自己就学会说话了,不用大人教。有报道说,有一些孩子,因为特殊 的原因,生长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里,等到十二岁发现了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说话。这样的例子表明:孩子说话这种能力,和环境有关系。环境中没有语言,孩 子就不会说话。
被动习得的例子。比如读书。文盲的例子告诉我们,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是有文字存在的......考虑到从小长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黑人,有很多都是文盲.....可是,没有刻意的教,孩子不会自发地学会。
这和说话的情形,不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像概念化、抽象思维这样的高级思维能力,情况是怎样的呢?是天生的?后天习得的?是自发地学会的?刻意教的?
如果某个爸爸妈妈的孩子还小,四五岁,他们是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要上小学了,这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就是乐爸问斑爸的那个问题背后的本质。
那个问题是:“七岁之后呢?”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它的看法,决定怎么看孩子在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

有一个交界点,这大家都同意;有争议的地方在于:这个交界点,在哪里?是几岁?
我的回答是:“概念化”的交界点,在五岁半.......这就是我把这个帖子放在这里,而不是放在“学校教育”板块的原因;“抽象思维”的交界点,在七岁半。

现在,说说什么是“概念化”。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词汇:那些我知道的事实(三)——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30 14:37 编辑

任谁都能理解,在本初的时候,一个微小的差异,都会被未来的发展不断放大,最后,形成巨大差别。
巨大的差别来自发展的过程。

孩子发展的差异,根源在于他的头脑的发展基于一种“自展开”、“竞争性强壮”的发育方式。

昨天,我带大申到首都图书馆去挑书。
以前呢,都是我挑好书,买回来借回来,让大申看。
我找来的书,有些大申确实喜欢,爱不释手;有些大申不喜欢,扔到一边儿,不动。我就只好把不动的书还回去,或者束之高阁。
这法子效率很低。
往往是我找来一堆,他只挑出来两本。

这次,我带大申到首图的书库去,试着让大申自己挑。
大申在墙一样的书架中慢慢走着,扫视着书架上的书,漫不经心的样子。
走到世界史书架的时候,突然,扑过去,抽出了一本《太平洋战争史话:偷袭珍珠港》,郑重其事地翻看着了一会儿,然后,交给爸爸,表示要借。
男孩子都喜欢战争啊武器啊,海南出版社的这套《太平洋战争史话》还是相当地不错的。我以前确实打算借回来,给大申看的。
我没借,这回,大申自己选上了。

大申挑了一大堆书,有《太平洋战争》、《全景二战》、《马里亚纳海空战》、《罗马的故事》、《克里特岛迷宫:希腊罗马神话起源之谜》、DK图解系列的《希腊》和《罗马》,还有一本《希腊》,忘了是哪个出版社的了,风格和DK图解系列的一样。
我顺手抽出DK同系列的《古巴比伦》,推介给大申,问大申要不要。
大申看了一眼,摇摇头,表示不要。
我又热情地介绍说:“这本书和你那两本是一套诶。”
大申又仔细看了一眼,不耐烦地说:“我知道!”
可还是摇头。不要。

书挑好了,大申抱着,一大抱。他表示要去借书机上去借这些书。我说,借书卡的借书额度快用完了,没法借这么多书了,得放回去几本。大申摩挲来摩挲去,哪本也舍不得往回放。
最后,大申想出了主意,决定了:“我把这三本看完吧!”
大申指最后三本图解。最薄的三本铜版纸图画书。
于是,大申就坐在书架旁的地板上,开始看那三本书。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首图不让坐地上看书,管理员来了,会把他哄走。
我到阅览区找了把椅子,让大申坐在椅子上看。
50分钟之后,大申叫我,说那三本书看完了,咱们走吧。

大申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兴趣,起源于上个寒假。
寒假的时候,我给大申找了一套《世界文明讲坛》,他把里面的《古埃及之谜》、《古希腊之谜》和《希腊神话之谜》三部分,都看完了。
这三部分,说来很简单,就三个词。其实,全加起来,有将近20个小时的播放时间呢。

一个学期之后,大申自己选的九本书中,有五本是这个题材的。占了55%。

孩子在原初,第一推动的时候,是无所谓什么主题,哪种风格的读物的。你给他什么风格,哪种主题的读物,他就接受。
随机的。
区别在于未来。
大申一个学期之后,自己选书,还是选自己已经熟悉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主题。因为有寒假的积淀在起作用。
这次的读物和寒假的读物,又共同构成新的积淀....当然,更厚重了。
下一个寒假的时候,如果再让大申自己选书,他还会选同样主题,因为有更加厚重的积淀会起作用。
从主题上看,大申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感兴趣。从题材上看呢?目前,大申只不过对这两个主题下面的史实故事感兴趣。
对于历史事件感兴趣,年复一年,孩子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早晚会对这个主题下面的艺术、文化、哲学、社会结构、宗教这些主题感兴趣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个源头卡住了,理解整个西方文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顺便说一句,对于中华文明,源头是春秋战国......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某个主题的兴趣,在第一推动的时候,是随机的。第一推动的主题取决于家长的刻意准备。如果家长没有准备,孩子就在环境中随机地撞上一种,并确定下来。

接下来,孩子的头脑的发展依照“自展开”、“竞争性强壮”的方式,会在这些早期主题上继续深入强化.....他自己不断地在环境中寻找同样主题的内容,吸 收学习;从一个反面可以证明这一点,就是大申拒绝DK同系列的那本《古巴比伦》。寒假的时候,我根本就没给大申看《世界文明讲坛》中的《古巴比伦之 谜》......

明显的主题选择倾向,是从孩子五岁半开始的。

阅读这个事情吧,其实很简单。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喜欢阅读,孩子喜欢阅读的可能性很大。孩子只要模仿大人的行为就很快喜欢上阅读了。
父母不爱阅读呢,并不等于孩子不爱阅读。
如果父母不爱阅读,孩子也不会爱阅读,那目不识丁的农民就坚决养不出才子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