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亲子乐园

胜利社区

搜索
楼主:lhj109 -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说说散养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4 08:58 编辑
阅妈 发表于 2013-7-25 15:02
申爸说到一个目的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其实潜在是有一个目的性的,不管否认也好,或是以别的什么名义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回 首自己的成长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有益的正向的影响,什么是自己成长中的缺憾,遗憾,这些认知都会对自己的养育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而我(斑斑爸爸是不是属于此列?),从小属于放养的,看书没你那么广,写的东西也没你那么深入浅出,文采非凡,但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童 年自然的、放养的方式,是我成年后对的幸福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是越到中年后,越有这种感觉。我对很多事物道理输出功能不行,也就是不 会引经据典的辩论,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直觉在生活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所以,我会坚持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玩,家长的干预尽量少一 些,最好能多和自然界接触。

申爸前面提到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具体走法,每个家长可能会侧重点不一样,在我,在孩子童年阶段,会以各感官去实践的第一条线为主要线路,一直到孩子小学 3年级之后(这也要根据当时具体孩子情况而定),我可能会慢慢引入理论高度的第二条线,这时,也是实践现行的,理论随时候补上的那种。 ...


这是阅妈的一个老帖子。先回馈一下“散养”。
“散养”这个词,申爸是在大申四岁多,接触《爱和自由》那本书之后,才第一次看到的。
仔细看了很多蒙氏爸爸妈妈的帖子之后,我明白了“散养”背后真正的涵义,就放下了。
“散养”在申爸这里,不是问题。

我自己是将近九周岁才上小学的,在此之前,我整天在农村野地里疯玩儿,有时候,一天都不着家。
上小学之前,申爸一个字也不识。申爸不到六周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弟弟。申奶奶恰在此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加上孩子多了,已经无力再教申爸什么。
形式上的“散养”,申爸并不缺少。
在申爸接触到“散养”这个词之前,申爸在大申那里,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申爸自己借力的,是再小的时候,申奶奶给申爸读的大量的书,再有,就是听1979年刘兰芳版的《说岳全传》。
“散养”呢,在申爸看来,其本质是环境的多样性。

对大申而言,追求农村的环境,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城市里每家每户把自己全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小笼子里,孩子出去,必须有大人跟着,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环境,固然限制了农村孩子“疯玩”带来的某种类型的多样性,可是,追求“多样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实上,孩子身边的多样性,自然地来自身边的六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年轻的有知识的父母,自然是跟隔代老人有代沟的。六个大人,每个人的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什么是对孩子好”这个问题,都不一样。在申爸眼里,奶奶和姥姥带孩子有多溺爱,在奶奶和姥姥眼力,申爸带孩子就有多“不经心”。
申妈带大申,安全上的短视、无谓的小心翼翼进而精神紧张带来的麻木引发的安全隐患,在申爸眼里有多可怕,在申妈眼里,申爸带孩子的大大咧咧给大申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有多可怕。
这些事情都是相互的。
先把“散养”说完。
申爸对“散养”这个事情呢,它带来的好处知道得很清楚。
“散养”带来的好处,很重要。

可是,申爸一丝一毫的没有去模拟“散养”形式来给大申。
只要洞察“散养”给孩子带来好处的地方,把本质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给大申,效果一样.......还可以搂草打兔子,顺带捞些别的好处回来。
“散养”的本质前边说过了。

当你爱孩子,围绕着孩子的六个大人,都爱孩子,对待的方法态度又不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第一本能,就是:“说服他们!”
围绕着孩子,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奶奶....或者姥姥。愤愤不平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哭诉老人如何不蒙氏,成为任何一个育儿网的永恒主题。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可以把孩子养育好。
孩子天生就需要多样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这就好像人天生就得吃各种东西一样。大米营养好,好吃,公认。一个人,每天只吃大米,行么?不服的话,谁都可以自己去试,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晓得厉害了。

六个大人,六种风格,六种价值观,六种态度。放手让六个大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大申。
天然的多样性。
这种美事儿,哪里去找?

申爸在外面说怎么怎么教育孩子,在家里,从来不提怎么教育大申。申爸知道,自己这个家长的位置,你说任何一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其他的人都会在意的。在意就不对了,就会影响大申生活中的多样性。
申爸中意的事情,有申爸一个人在大申身边做,就足够了。不需要全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做到了这一点,“散养”在申爸这里,从来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早已完美解决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说这些吧。
阅妈 发表于 2013-7-25 15:02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申爸的直接回答是:本质上来讲,不是。
表面上看,是的。
为什么呢?
假设说,大申可以不看书,就能够达到申爸真正想要的目的,并且更轻松,更容易,那么,申爸准定不让大申看书。直接照那样干就好了。
问题是,为了实现申爸的目标,除了看书,“思维的发展”,申爸实在想不出别的法子。
换句话说,看书、“思维的发展”是让大申达到申爸培养目的的唯一手段.......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申爸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唯一的一个手段.....那申爸只能阐述这唯一手段,没别的法子。
再换句话说,看书“思维的发展”是达到申爸培养的目的的工具。
工具就是工具。工具不重要,工具干的活儿才重要。


不止一位朋友,在明白了申爸的真正目的之后,劝申爸:“你最好发明一套自己的术语体系,不要用现有的术语。”
申爸仔细考虑过这些建议,最后,决定还是用现有的术语体系.....智力啊、思维啊、图式啊、神经回路啊、学习啊、认知啊、同化啊、平衡啊、顺应啊、组织啊、主体啊、客体啊、涌现啊、自组织啊、正反馈啊、自奖励机制啊、突触网络啊什么的。
倒不是不能。发明一个新词儿,然后,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其实很简单。
申爸仔细研究了发展心理学,发现,申爸感兴趣的范畴,前人早已经在不同的领域都识别出来,并且给出精确的定义了。至于说这些精确定义的词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遭到了误解,那是另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
申爸不能遇到困难,已经识别出困难的本质,不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试图绕过去。
绕了也没用:申爸就是再发明一套术语体系,仍然还是会被误解。
发展心理学领域,本来就够混乱的了,申爸不想再添乱。

申爸用的这套术语,是科学领域的术语。科学,因为占据了当今社会的主流,遭到的误解也最多。申爸一开口.....开口就要用到概念和术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出来。这不但很正常,更重要的是,这很有价值。

现在,申爸用另外一套不常用、但和科学体系同样了不起的一套的术语体系,来说明申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申爸要拿这“工具”干的活儿是什么。
gongbu 发表于 2013-9-24 11:42
我发现历经散养的孩子都有一个特性,没有科学依据,就是看身边的人有感而已,都喜欢瞎琢磨,
显然,这个琢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为散养这个事情而操心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全是捕风捉影。
gongbu有机会接触一些从小就一直精心教育的孩子,就有切身感受了。
那孩子细看上去,哪里都好,无可挑剔。可就是总体上,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很聪明的人,孩子的问题,他们自然感受到了。焦急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倒是。

那些孩子感觉起来吧,就像看西方古老的油画,人的五官端正、描摹精细、比例准确、用色精准,可就是脸孔看上去很生硬,不自然,不像是真的人。
这个问题,直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才解决掉。
那幅画,在绘画技巧史上,也是有它卓越的地位的。不只是在公众中有名而已。

说多啦
阅妈,个体差异肯定是有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申爸笃定,是可以“提前唤醒”的。就是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识字,然后,很小,学前,就能够自主阅读。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
在阅读方面,男孩儿群体和女孩儿群体之间的差异相当突出。女孩儿的阅读开始的普遍比男孩儿早。
除非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前唤起男孩儿的阅读和情感敏感性....这种情况极度罕见....否则,男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绝对不可能看任何一本小说,感动得稀里哗啦。
在二年级这个年龄,男孩子可以迷植物大战僵尸书、可以迷军迷武器枪支弹药书、可以迷恐龙书,但谈不上感动。

男孩子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静默期”,除了身体以外,情感、智力、认知、语言....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暂停了似的。
这个时期,是为男性擅长的数学、推理、抽象思维奠基打基础的关键期。
至于“文字,想象力,理解力的发育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我觉得,这个年龄段,是大脑生理活动的一个高峰。假如,孩子生在一个没有文字的原始部落,这个 时候,孩子对于身边的植物、动物、方向等的认识,会飞速发展,形成一个高峰。至于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是这个阶段过去了之后,才迎来高峰的。

这里面有微妙的事实差异:对于我们成人,不理解,就不会有兴趣。孩子很神奇:他不理解,但仍然能兴致勃勃。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慧根(一)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5 18:52 编辑

接着说哈,申爸的真正目的。

话说昨天.....啊,不,前天上午了,申爸去见了一个朋友。他是位居士,佛学深湛。
这兄弟很有意思。他研修佛学,可身边的人,很少有知道的。
他只和不多的几个朋友交流佛学,与之交流的其他人,都是研修佛学的,申爸是唯一一个例外。
申爸不研修佛。

两个人呢,好几个月没见面了。我们两个,见了面,也不寒暄,开了门就见山:先谈正经事。
每一次,正经事谈完了,双方总结一下:“我”要干什么干什么,什么什么时间干完,要“你”配合什么什么。
“没漏下什么吧?”
“没漏下什么。”
“好啦,正经事谈完了,该扯淡了。”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接下来的扯淡。

他没孩子。申爸也没孩子的时候,他主导,聊佛学的主题。
佛学申爸喜欢。聊完了,申爸回去,继续琢磨那些话题。
申爸呢,佛学的见识,大都是从他那里来的。
在这方面,申爸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抓起电话,三下五除二,他就给申爸解释得清清楚楚。他有种本事,能把圈儿内的事,用圈儿外的话解释清楚.....只要 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行.....不像别人,老用他圈内的话解释他圈儿内的问题。申爸请教之前,还只有一个问题,请教完了,变成三十个问题 了。那个原来不懂的问题,更加不懂。
后来呢,大申出生了。以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之复杂有趣意义深远还有启发深刻,他立马就被吸引了。这几年,都变成我主导,聊孩子教育的主题。
聊完了,居士回去,继续琢磨。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慧根(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5 11:02 编辑

每一次,宣布“开始扯淡”之后,都由琢磨的那一方,开始阐述琢磨出来的结论,好继续讨论。
“我在青海湖边开着车,”他去青海湖玩儿了,“忽然想到,你的教育,其实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居士开门见山,说。
“....................................................”
此处省去半个小时聊程的n多内容。居士由徒手折勺的“特异功能”说起,阐述意识对物质是有作用的,然后,庄生梦蝴蝶,到底谁梦谁。用的是佛家术语体系。这 个体系,申爸能听懂,但复述不出来。硬要复述,就会怪怪的,不恰当。正如同申爸的术语体系,他能听懂,一旦复述,申爸听起来感觉到的“怪”,一样。故,这 里省去。
“嗐,你要说的,是不是就是: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自我存在的问题?”申爸问。
“对!就是‘自我’....‘自我’什么来的?”
“自我存在的问题。”我说。申爸的术语体系可以把居士术语体系中罗里吧嗦说不明白的事情,一句话就说明白。这是申爸术语体系的长处。

接下来,可就轮到佛学术语体系中的长处了。

“其实,你教育大申,很简单。你只要调整大申的意识,让他的意识对学习产生作用,就像特异功能对勺子把儿产生作用,拧成麻花一样,就行了。”居士很得意地说,“这事儿你能做到。你做不到,我帮你做!”居士继续说。
这家伙确实厉害,申爸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居士厉害在能用“特异功能”的模型,给申爸沟通清楚。
申爸就不能。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同样的想法也给你想到了,并且,你还能把它讲出来,让我明白。这个,你牛X。”居士十分得意。居士确实牛。类似的意像,申爸想了好多年,才想清楚的。距上次我们聊完,这才短短几个月,居士就想清楚了,确实了不起。
“你先别得意。教育这件事情,要这么简单,早已经完美解决了,哪里轮得到你我坐在这里琢磨。你提到的,根本就不是我说的‘教育’。”申爸的论断,兜头给了居士一盆凉水。居士不得意了,警觉地坐直了身子,瞪着申爸,等听下文。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慧根(三)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 06:10 编辑

“我问你,要是咱们脑袋上面有一个上帝,”申爸拿手指在脑袋上面划了划,居士不自觉地抬眼看了看天花板,“他拿着一个录音机,把刚才你的每一句话都录下来。然后,到大街上去随便拉100个人,进来听你刚才的话。你觉得,有多少人会听明白?”
居士沮丧地摇摇头:“要是有一个能明白,就很幸运了。”

“对啊,我也这么认为。”申爸很兴奋,也坐直了身子:“为什么他们听不懂,申爸能听懂?你说给他们的,和说给申爸的,不一样吗?不会啊,录音机录下来的, 原汁原味,原封不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申爸。”下面这句完全是顺口说出来的:“申爸有这个慧根,那些人没有。‘天助自助者,佛渡有缘 人’,即便是‘佛’,也得遇到有缘有慧根的,才能‘渡’,否则,连佛都没办法。”
申爸说到这里,心中一动,拿手指在桌子边沿点了一下,继续说:“你看啊,这是一个点。”居士看着申爸手指点的地方,“在这个点上,你点化了申爸..... 比如,就是刚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个点之后,申爸的修为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申爸向右边指了指,代表“点化”之后,“现在,我到外面随便找来一个 人,”申爸指指外面,居士不自觉地眼睛往窗外瞅了一眼,回来继续盯着那个点,“同样把他放在这个点上,你点不化他。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在这一边发生的 事情,两个人不一样”申爸指指桌沿上那个点的相反方向,表示在“点化”这件事发生之前,继续说:“这一边发生的事情,才是我说的教育。具体到大申这里,等 到我们能够点化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已经完成了。在这点之前,怎么教育,是我想解决的问题。”申爸总结说。

居士长出了一口气,轻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一直在说,‘教育之前’‘教育之前’,原来是这个意思。”
“对啊!”申爸伸手指指隔壁。我们在人大附中旁边的咖啡厅聊天儿。隔壁就是人大附,“如果我是人大附的校长,我才不费神去做我所说的‘教育’。我去找那些 有慧根的孩子就行了,多省心。反正北京有十几万孩子呢,总能找到既有考大学的慧根,又想进我学校的人。进了人大附呢,他们做的,相当于你的点化。他们把这 个过程叫做‘教育’。和他比起来,我就悲催了。我是大申的爸爸,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不能选。我只能想办法让我这一个孩子有慧根。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我 管它叫‘家庭教育’。这个教育,和他们学校的那个教育,不一样。使命不一样....打根儿上就不一样。”居士点点头,重新舒服地堆回沙发里。申爸的话,彻 底废掉了几个月来居士冥思苦想的结果,他有一点点沮丧的样子。皱着眉头,认真地在思考。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继续说:“慧根这个东西,有了就是有了。我只要让大申有了慧根,至于他遇不遇上高人点化,一点儿也不重要。我们不是自己摸爬滚打,瞎摸瞎撞了这么多 年,才到了这个境界的么?他将来遇到高人,点化他,他年纪轻轻,就入境,挺好;遇不着,自己慢慢摸,摸到四十岁,一准儿也能入境,也不错。我根本不在意慧 根之后的事情。”

居士又高兴起来了,坐直了身子:“刚才你说的时候,我在想以前你说怎么教育大申的。这回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些,都是借助孩子天生的性质,怎么让孩子构建起慧根!”
“建构....天生的性质就是天赋”,我轻声补充纠正道。

“对,天赋。建构。我老说反。我说的么....我以前问你,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要培养大申的‘认知能力’,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思 维’,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科学素养’,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想提升大申的‘智力’,你说这个最靠谱,快了,但还不完全是;是不是想提升 大申的‘素质’,你说是,但是建....建构大申的‘素质’.......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第一次听到‘建构’这个词。建构慧根.....确 实,包含上面所有的那些,但还不只是那些。我知道孩子在小时候,会有那些特点。你利用那些特点....啊,不,天赋......做的事情....我也知道 大申那里产生的结果....”
忽然,居士激动了,脸一下子涨红,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子上:“天哪,兄弟!这岂不是说,你有套法子,能给任何一个孩子,培养出慧根!”

申爸淡淡地说:“是的。就是这么回事:如果我想,我就能。手段还特别简单。关键只有一点:得抓准年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

申爸早已经不激动了。
当初,申爸激动,眉飞色舞地给居士解释。
申爸的术语不行,怎么也不能解释给居士明白。
居士觉得申爸的激动有些怪。

现在,轮到居士激动了。
先让他激动些日子,看他能想些什么好想法出来,下次见面的时候,再用来“扯淡”。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我要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 05:18 编辑

和老妈一块儿散步归来,大申兴致正高。
和老妈一块儿散步,又撒娇、又谈心,又是说,又是笑。完了,大申自然心情愉快。很愉快。

大申一边换鞋,乘着兴致,一边对申爸说:“我怎么就搞不清楚,我是怎么睡着的呢?昨天晚上,我一直醒着,想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老爸正在端饭,准备开饭。一听这话,乐喷了。
笑了半天,老爸问:“后来,你看到自个儿是怎么睡着的了吗?”
大申一本正经地说:“我一直都在认真的看。后来,一不留神,就睡着了。没看到。”
这回,申妈也过来,跟真一块儿乐。
大申可不觉得可笑,仍然一本正经地说:“我决定了:我今天晚上再看看,我到底是怎么睡着的。”

吃饭了。
申爸决定,论证一下,人是不可能自己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看看大申的理解能力,到了哪里了。
“大申,你知道,什么是睡觉吗?”申爸问。
大申仔细想了想:“睡着了就是睡着了呗。”马上,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就又摇摇头,反问申爸:“那你说什么是‘睡着了’?”
“‘睡着了’就失去了对自己的感知了,失去自己的意识了。”申爸说,“你只要还知道,自己要看着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你就有意识。有意识,就没睡着。你要想 知道,就必须通过意识。”下面到重点了:“如果你意识到你睡着了,那你就没睡着。所以,你永远也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大申迷惑地看着申爸,申爸把刚才的论证又重复了一遍。
大申有些不耐烦:“反正我今天晚上要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大申显然没听懂。
这个,确实不容易听懂。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跟着孩子走(一)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6 06:11 编辑
“你沿着一条路一直走,总能走到一个什么地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孩子呢,他做一件事情,如果是透过本能,自发地去做的话,就总会有他的道理。
申爸就是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的。前边说过来的,“信念”就是“信念”,没什么道理可讲。“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怎么啦?”

2010年5月9日。
大申开始听天书的日子。申爸前边说过的。
一方面,一到睡觉之前,孩子就非听“天书”不可。听得十分投入。尽管从来不能复述,不“理解”,可是,这是孩子“自发地去做”的事情,根据申爸的信念,申爸还是坚持一直给大申读。
当申爸开始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很快就发现,孩子很奇怪。
每次读天书,大申都从床边抓起一本什么书,一边自己看,一边听爸爸读。抓起来自己读的,往往是他正听着的那本《可怕的科学》。
刚开始那个阶段,申爸有意把亲子阅读的时间分成三段,一段读《可怕的科学》,一段读《论语》,一段读《战争与和平》。在这三段中,大申最感兴趣的是听《可怕的科学》。等《可怕的科学》读完了,申爸放下书,换别的,大申就拿起《可怕的科学》,自己看。一边看,一边听爸爸读。

这一心二用的毛病,养成习惯,可不好。
申爸心想。
于是,申爸就跟大申谈心:“大申,做事情要专心。你要想听爸爸讲,就专心地听爸爸讲,不看书;你要是想看书,爸爸就先不讲,等你看完了,爸爸再讲,好不好?”
大申放下手里的书,小脑袋枕在爸爸的腿上,专心听爸爸讲。

听了两分钟,大申就爬起来.....没有丝毫不耐烦的表现......坐在床上,东张西望。然后,小手很自然地伸出去,把刚才放下的书拿过来,十分专注地接着看。爸爸刚才的话全忘了,就像根本没说过一样。

这个事情好有意思。申爸决定作进一步的测试。
隔天,申爸把卧室里的书,全部拿走,只剩下申爸手上正在读的《战争与和平》。
大申坐在床上,开始听爸爸讲。一边听,一边自个儿玩儿。一会儿抠抠手,一会儿扳扳脚,把枕头抱在怀里一会儿,又放好;放好了,再抱起来。玩了三四分钟,忽然跟申爸说:“你等一会儿!”
起身,跑道客厅去了。然后,大声问爸爸:“我的《可怕的科学实验》你放哪儿啦?”
“在爸爸的写字台上!”
大申拿着《可怕的科学实验》噔噔噔地跑进来,一边关门,一边忙不迭地说:“继续!老爸,你继续讲。”
然后,坐在床上,很自然地摊开书,一边看,一边听。和平常一样。

申爸一边读,一边拿眼睛的余光瞟着大申。孩子看得着实专注,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抿着小嘴儿,一只小手拈着一页书,随时准备看完了好马上翻。
他在专心地看书。
申爸把读,停了下来。
申爸推测,大申应该没有反应。孩子在专注地自己看书么。
可事实不是这样。一秒钟都不到,大申马上说:“你讲啊!”除了嘴上说话,孩子别的方面,仍无变化,仍是专注地看着书,小眼睛仍紧紧地盯着书页,那只拈着一页书的小手,仍然拈着,一动都没动。

“哦呀!”这个事情,不应该呀。孩子明显是在分心二用。
当时呢,申爸没有深想,这一心二用,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反正,申爸没有逼着大申一心二用。孩子自发地去这样做,就随他好了。
申爸决定跟着大申走。

所以大申呢,一直到今天,他都是一边听爸爸读,一边看自己的书;一边听音响里的故事,一边看自己的书。
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同时在做不同的事情。这么多年,习惯了。
这件事情于全家人,也习惯了,早已见怪不怪。

这个现象再度为申爸所特别留意,是在去年,大申重听交响音乐会之后了。
当申爸深入地探索到后面的机制,这才大吃一惊:哦呀!这件事情原来是做的如此地巧妙。

让孩子自己走,跟着孩子走,不知觉见,走过了其人生中最崎岖的一段难走的路。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跟着孩子走(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7 05:14 编辑

看过申爸说服大申听音乐会的故事,亢龙有悔评价道:“要不是你们有一个长期的习惯活动,这个转折点还不容易发现呢吧?我就总纳闷孩子是什么时候变了的呢?等明白过来已经走过去得太远了!”
亢龙有悔的意思是,因为大申有一个习惯性的活动,在这个单调背景上,大申忽然不去听音乐会了,显得很突兀。这才引起申爸的注意,才设计那些事情,来试验。

其实呢,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
真实的情况是:申爸老早就知道,在大申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也知道这些“特殊的事情”背后的普遍性原理是什么,可就是猜不出具体会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申爸一直预谋着、好奇着、焦急着,等着看大申在七岁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哎呀,真是好奇极了: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申七岁这一整年,申爸一直在高度警惕大申各种微小变化。随时准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结果才有了申爸在这楼开始的时候提到的音乐会预谋。
那次大申自己决定继续听音乐会的事情,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大申七岁十个月多一点点大。

回忆和亢龙有悔说得都非常好。
其实呢,真没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孩子还是做着和看上去和从前一样的事情。
但是,同样事情仅仅是“看上去”一样而已。它们后面的心理处理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了(往回翻,到167和168楼。那里在演示:表面上看上一样的东西,后面的处理机制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不一样了。
本质上不一样的现象,顽强地一再出现,爸爸妈妈从细微飘渺难以捕捉的诧异,到明确而笃定的惊异感受,需要有一段时间。
这就是亢龙有悔提到的,我们只知道孩子“变了”,可是,没法回想出孩子具体是什么时间点“变”的原因。

明确地讲,申爸抓到的.....2012年5月.....也不是大申变化的第一时间点。
在此之前,四月份初,申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申爸提:“你发现没有,大申变了,变得有趣儿了。”
妈妈的感受总是最敏锐。爸爸呢,这个物种,真不行。
申爸感觉不到大申哪里变得“有趣儿”了。让申妈说,申妈又说不出来。申妈勉强说出来的例子,在申爸看上去,都是些小字的“这是一些文字”,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可是,申妈抓到的时间点,也不应该是第一时间。
推测起来,大申真正的变化,应该是在2012年的1月份到2月份。
是时,大申七岁半整。
后来申爸做的那个音乐会实验,只不过相当于“在浏览器中按Ctrl+‘+’”,放大。经过这种变化,把事情的本质也放大,看清楚而已。

上面这段,算是对回忆和亢龙有悔的回馈的回馈。

申爸一听到大申轻声说:“然后....然后去听音乐会。”此前积累的思考,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几乎是瞬时,一个念头升起在申爸的脑海中:天哪,原来计划的本质竟然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只要死死地卡住了这个本质,接下来大申的教育,就顺水顺风了。

为什么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嗯,鲁道夫•史代纳,是个挺了不起的人。
史代纳最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给人类的发展学说放开了一个视角:以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最高成就为代表的人类智力能力,人人生而有之,只是后天没有让孩子发挥出来而已。
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年代,以当时其他门类的科学的探索结果为基础,利用纯粹思辨的能力,得到这样的结论,非天才莫能。
稍晚于史代纳的皮亚杰,与史代纳相比,天赋伯仲之间。只不过,后者把稍稍挪动了一下视线,放在了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孩子身上......这一挪动不要紧,大 量的为前人所忽视的手边事实,被皮亚杰观察到了。皮亚杰也就是据此,跳出了人类发展学说的神学和思辨的泥坑,彻底摆脱了神秘主义的羁绊。
史代纳,一代天才,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在极小的圈子里,还有影响力。
在前边,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p;extra=&page=6
88楼。
申爸提到过一本书,《儿童思维发展》。
这是本美国本科的教材,西格勒本人也是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里面提到的观点和事实,都有明确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那些东西,还是比较硬的。相信它们,准没错儿。
西格勒在他的书里提到,孩子在出生之后,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是继续发育的。在所有的脑区当中,前额叶的发育比较晚。
前额叶是干什么的呢?
前额叶和人的计划、分析、推理、抽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这能看出来啥?
这可以看出来,在孩子的前额叶发育之前,逻辑的、计划的、分析的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意义上,孩子是不可能做到的。“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它的生理基础还没有呢,妄谈其功能。

可是,比如孩子玩逻辑狗,明显的,孩子在现象上有“逻辑的”能力。这个事情,也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其内在处理机制,和真正的“逻辑的”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过相当于“这是些文字”那幅图片而已。

另一个方面,几乎所有过来人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
小学三年级,相当于8周岁的孩子。
申爸设想:如果是因为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孩子获得了某种影响学习的功能。它发挥的作用,能够真正在学习上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滞后期。比如说,今天孩子能唱歌了,今天他唱得一定吱吱哑哑,很难听。真的能唱出动听的歌儿,得到明天。孩子需要有一些练习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呢,老话儿如果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那么,本质上的变化应该提前一年,在小学二年级,七岁。
七岁呢,又合了一句老话儿: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学术上,在学生家长的口中,在民间,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时间:七岁。
于是,申爸笃定:在大申七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七岁半,大申发生的故事,申爸已经讲述的十分清楚了。
下面,解读这些事情背后蕴涵的原理。
这个那个....要整清楚翔宇妈妈指出的遗忘现象,得多说一些东西。
主要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翔宇妈妈提出的问题,倒是提醒了申爸:翔宇妈的问题和申爸正谈的问题,两个问题高度相关,得一块儿说。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lhj109 于 2015-3-24 12:30 编辑

11.png \这个人,照片中这个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快一百年了,这张照片今天已经变得如此著名,差不多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智力、深邃、孤傲、神秘的象征。
照片中的弗洛伊德右手熟练地夹着雪茄,左手叉腰,威严地怒目着镜头。

弗洛伊德在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已和笛卡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皮亚杰这些人并列,成“开一代之先河”者也。

弗洛伊德呢,这个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潜意识”这个范畴明确带入人类的视野,他还对潜意识做了周详的阐述分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潜意识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意识不到。意识到的,我们才能加以谈论,意识不到的呢?我们似乎用远都不可以谈论。

这个呢,不一定。弗洛伊德就改变了这种“不可谈”性。
他怎么做的呢?用理性的方式,从可意识的现象入手,倒推出潜意识的运作规律。
这其实很简单。
前边那个帖子,申爸记录了大申“要看清楚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睡着”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因为能意识到的,都不叫“睡着”。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睡觉。
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睡觉的呢?
当然是靠理性的推演得到的结论。

第一个呢,看到身边的人睡觉,当然就可以揣测到自己也睡觉。晚上,小孩子依偎着妈妈,看到妈妈睡着了,他自然能想到,自己也睡着了。并且睡着的样子和妈妈很像,闭着研究,呼吸均匀;
第二个呢,平常,可以观察到,黑白是渐渐交替的。睡着之前,天使黑的,睁开眼睛,发现天亮了,这和经验中的“渐渐交替”的感觉,完全不符。唯一合理的解释 是:刚才,自己是“睡着了”。“睡着了”,丧失了意识,渡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现在,醒来,天亮了。这样想,才符合常理。
第三呢,爸爸妈妈都会说,你睡着了如何如何....这让孩子能够推想到,自己确实有睡着这回事情。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可是,不管怎么用理性推演得到自己是睡着了,自己仍然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大申已经想清楚,自己是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了。这两天,他把这个任务推给了老爸:“老爸,你要好好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我哪里能看得到他想看到的“睡着”。
爱微笑 发表于 2013-7-17 21:10
1、你举的金枪鱼、马面鱼的例子非常形象、生动,自然界里,金枪鱼、马面鱼的都是很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它的特性也非常容易了解。能否介绍一下你 所认为的教育中的“金枪鱼”、“马面鱼”是什么?你如何描述它们的样子?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正是基于它们长的样子、特性,决定了你后来的种种对大申的 教育行为和方式。

2、你在帖子中直接的间接的,提到很多次孩子的智力发展,除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你还看重孩子的其它的什么发展?这些发展大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

3、5岁半的孩子能够听夏洛的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夏洛的网一般会推荐给9岁左右的孩子阅读。上天给孩子12年的童年,你如何看待孩子每个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微笑提问的时候,申爸还不能点评,用帖子回答起来,非常不方便,故此,留下了。
另外,些个问题,是综合性的大问题,当时,好多内容还没有展开,亦不易回答。
帖子走到现在,好多前期的准备铺垫已经做过了,先简单回复一下。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申爸已经在别的地方回复过了:这是一个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什么对错之分,只要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就达到它的使命了。
至于申爸的金枪鱼,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以后会继续“钓鱼”。

第二个问题的存在,大概在于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样。随着帖子的展开,这个概念会继续扩展和深入。
明确地说,申爸的“智力”,除了情感因素以外,它包含其他的一切。

第三个问题。微笑提到的《夏洛的网》,推荐9岁的孩子阅读,这是很中肯的。孩子到了9岁才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蕴,这个确实。
问题不在这里。

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本纸质的书,《夏洛的网》。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这本书就可以拿来给孩子“用”了:妈妈可以指着《夏洛的网》说:“书....书。”这时候,和指着苹果跟孩子说:“苹果.....苹果”的道理一样;
孩子三岁了,能够做些简单的手工,可以把《夏洛的网》给孩子,当垫板用。这也是在“用”这本书;
孩子五岁了,他要听词汇,当然可以拿来亲子阅读。因为妈妈读出来的,都是词汇;
孩子九岁了,他能理解了,可以拿来给孩子看,他理解里面的关爱、友情;
孩子十五了,试着写自己的小说,这本书还可以拿来给孩子读。让孩子学习怀特高超的写作技巧;
孩子二十三岁了,教育学博士毕业,这本书依然可以拿来给孩子读,孩子据以研究童话对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同是一本书,可以有无数的用法。当然,每一次用的时候,是在“用”这本书的不同属性。

所有的妈妈都有同样的观察:孩子会反复不停地看同一本书。有些书,孩子在三岁看,五岁看,八岁看.....长大到成人,还会拿起来看。当然,每一次看,都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得找一些又长又黏的斜坡来滚雪球。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夏洛的网》是申爸找到的一个“坡”。

申爸不喜欢那种无法“延伸”的“适龄读物”。
这些读物,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
大致明白斑爸这两个例子之所指了。
中医申爸真不明白,对于它得出结论思考方式,申爸付之阙如。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只想指出一点,供斑爸参考:
外面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些获得“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花大力气,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报班、按照“科学的”逻辑训练方式,一有机会,就自己教,让孩子练。
以申爸对斑爸的了解,即便斑爸为了敲开民办学校的大门,在短时期内强化斑斑,那个强度,也远远比不上外面那些家长给自己孩子的强度,持续时间更赶不上外面那些家长。
相信斑爸也认同这一点。

现在,申爸的问题是:那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过早掉牙。

至于文中提到的那个早熟的女孩儿,申爸的推测是:避孕药。十有八九是孩子偷吃了妈妈的避孕药。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一般都是大剂量的雌孕激素,这个东西,对于 幼儿,是要命的。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推测,女孩儿只要连续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偷吃一两片,乳房就会加速生长、泌乳、月经、换牙。这个事情,对于大医院的内分 泌科医生,是常识来的。

很实际的提醒是:爸爸妈妈千万千万,一定一定,管好避孕药。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偷吃到。
我们每个人,都有集中精力,回忆些什么事情的经验。

比如说,回忆一个名字。你看到了一个初中同学,面恍恍儿的,自己知道,就是他!错不了。可是,你回忆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于是,自己集中精力,就努力地想,想那个名字。
这个时候,我们是有感知的:我们知道我们在努力想,我们走在路上,回忆那个名字。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可是,脚下的路是什么样的,身边的声音,外界的图像,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去留意。
我们努力地调动整个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名字”这件事情上。
哎呀,就在嘴边儿上,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这个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可那名字就是隐藏在一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背景,我们一时无法让这个名字清晰起来。
他姓什么.....忽然,一个极微细的念头在头脑里闪现:好像是姓叶.....姓叶?不对.....叶.....叶......自己有些疑惑..... 哦,想起来了,姓易!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确信,是姓易,绝对错不了。可是,易.....易.....易什么呢?我们反复默念着这个姓氏,试图顺口把 后面的名带出来。
猛然间,在默念中,易中天“脱口而出”。对,易中天,准没错儿。
终于想起来了。

在回忆一个名字、一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大都是这样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想”;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努力”;我们知道“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换个词,也是对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想”;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我们意识到“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意识不到“是怎么想起来的”。
不管回忆的过程多么困难,回忆起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好,舒畅、爽。

在头脑中,有明显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意识。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另一个领域是不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可以肯定的是,在回想起“易中天”这个名字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都参与了。我们可以调控意识领域,但我们调控不了潜意识领域。我们知道意识领域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潜意识里面发生了什么。

潜意识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知识。

在“易中天”这里,我们看:这个名字一定来自潜意识;它原本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要在的话——比如你儿子的名字——我们不需要有这个回想的过程,直接脱口而出了。
这个名字,曾经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只是因为长久不用,它和我们的意识的纽带为时间斩断,跌入了潜意识的黑洞里面去了。当我们再度要用到这个名字的时 候,我们只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努力回忆,把它从漆黑的世界里拽回来。经过一番努力,当这个名字离开漆黑的潜意识的井口,进入到阳光明媚的意识世界中来的一 刹那,我们知道,我们“想起来”了。
也就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舒爽。

真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由无数的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动作组成的。这也就是说,从事这些创造性活动的人,在体验着持续不断的由衷的愉悦。
这是会叫人上瘾的。

申爸的帖子,和别很多帖子,有明显的区别。
区别在那里呢?
申爸写东西,你不要说明天写什么....就连下一刻写什么,申爸都不知道。反正,在互动中,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兴致所之,随意挥洒,别跑太远就是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过程。其中,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现在,我们看跟帖的爸爸妈妈。比如,齐齐妈妈。
很显然,昨天齐齐妈妈看帖是看爽了。
如果申爸所说的主题,齐齐妈妈在读之前,从来也没有思考过,相关的感受、知识没有任何积累.....就像一个还没结婚的姑娘对育儿那样.....那么,齐齐妈妈如论如何都读不爽。
齐齐妈妈闭上眼睛,细心体味一下:最爽的那一些刹那,是不是就是自己以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意识到,可是从没有明确说出来,被申爸明白无误地讲出来,读到,那一刹那?
肯定是的。
真的是心痒难搔啊....可老板就坐在身后,他也不去开会,真讨厌....不能打开浏览器,一打开,老板肯定会看到的。于是,只好拎着手机,上厕所。蹲在 马桶上,打开帖子,看有什么新东西.....这个这个,李网的WAP版又不好用,老是时好时坏的,只好用Safari打开电脑版来看,拇指和食指不停地开 合,放大啊缩小啊....
这个上瘾,十分那个啥.....

在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欲辨已忘言”到清晰明确、条晰缕清,大脑释放了大量的自奖励物质,让人们十分愉悦。
这就是思维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讲这些,干啥?
咱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么。
如果,让大申对思考也体验到同样的愉悦,也去把模糊变清晰,也去从潜意识的黑洞里去捞东西到阳光明媚的意识里.....一句话,也“上瘾”,就成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说实话,当初,申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大申不断长大,经过一个个发育阶段,整个思维发育成熟的脉络清晰起来,有一天,申爸才忽然看明白:哎呀,原来是这样的,上帝真TMD绝。


很明显,不管是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那个名字”都早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回忆起”“那个名字”。
潜意识里面有,这是前提。潜意识里面有,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体验思维的乐趣。

现在的问题是:人之初,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是打哪儿来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跟着孩子走(三)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2 10:14 编辑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0 19:27
但大申那个量,真有必要么?不这么给,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么? ...


这个这个.....这么说吧。
申爸确实发现了什么东西。
发现了之后呢,就试图沟通,说给别人明白。
申爸自己的想法是:要是申爸说了,找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说了。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可能是申爸没说清楚。
如果申爸一直去说,认真,努力,还是一个人也不明白。那最后,申爸对自己的结论就是:你什么也发现。

其实呢,整个发现是一个过程,申爸的说明也是一个过程。
这两个过程交织到一起了,在听的人听来,混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米爸的弱点在于,自打大申听天书开始,大申发展的每一步,米爸都清楚。然后呢,申爸试图做的解释,也都清楚。
米爸要是不晕,才怪。
什么原因呢?

在于申爸的解释。
本质上,有两种解释思路:
一种是描述事情本来的发生过程,说明申爸所得到的启示,一步一步推测、验证的过程,最终,走到结论。
这种方式在51和群里,申爸试过了。不灵。
不灵的原因很简单:申爸自己都还没完全想清楚,这么复杂的东西,搁谁听,都会被细枝末节给带乱了。不信米爸回去翻当年51的帖子。那个时候,申爸在探索,在推测,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整个陈述充满了混乱和前后矛盾,甚至,有些时候,胡说八道的。

另一种是总括整个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抽出关键的点,然后,把关键点解释清楚。只要几个关键点听者明白了,申爸整个的思路,就会有人明白。
在李网的这个帖子,就是按照这种思路过来的。
结果,美言妈凭着自己深厚的心理学功底,第一个感受到了申爸到底要说的是个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要想给一个完全不知道的人,说清楚一个新的体系,只能用后一种方法。用前一种方法,搁着神来了,也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啊,这后一种方法,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造神。
孩子智力建构过程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申爸发现了大申听《夏洛的网》的时候,不是在听情节!
这个确实引起了申爸的注意,但不是像前边的帖子里面所描绘的那样,申爸一下子找到了孩子聆听的奥秘。
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后来,宽爸重提在宽宽身上,也观察到同样现象的时候,才彻底引起申爸的关注。直到那个时候,申爸才把别的现象引起的推测,织缀成一幅完 整的图景:孩子在听词汇!当时,真实情况是:申爸记录了这个事件,也试图去解释。但当时申爸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直到很后的后来,申爸才纠正过来。解 释错误,当然就意识不到这个事件里面蕴含的巨大价值。(但是,这个很神奇哦:在前边申爸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时就有爸爸妈妈指出:孩子是在听词汇。)
词汇,包含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的词汇,而不是语言,是建构孩子智力的基石。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让别人明白,只能用后一种方法说。可是,只要用后一种方法说,就必然给人一种讲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错觉。这种错觉会如此之强烈,有时阐述者本人都会相信。
这就是申爸一直在说的一句话的意思:那些成功的人,在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的时候,他们是真诚的,但是在撒谎。最好的情形也不过是“在真诚地撒谎”。
申爸推荐给美言妈的托马斯•库恩的那本说,主旨就是写这个事情的。

说到这儿,米爸的优势就来了:
米爸是唯一一个走过了两条路的而又表示“有点理解申爸所说的意思了”的人。

说完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米爸提出的这个具体的疑惑了。
确实,一个六岁不到的孩子,每天听故事,成人的小说,一连听上三四个月,每天都听,这真的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可是,爸爸妈妈试想一下.......你的孩子就是这个年龄......你自己看一下自己的孩子的真实状态。你能想象,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能这么执着吗?就算是给孩子最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也能进入到这个状态里面来。
因为“听”这个事情,在形式上,看起来确实是单方面的传递。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是这样了,这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了,这就表明,孩子的头脑中,一定进行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大申这样的“聆听”,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最活跃的互动过程。
如果不是活跃的互动心理过程在支撑孩子,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厌倦的,根本不会以那么大的强度,持续那么长时间。
申爸的当时的思考时什么?申爸当时的思考是: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怎么解释它呢?那个神秘的“互动的心理过程”到底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It's time to say......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03:38 编辑

It's time to say,开始揭开谜底。

昨天晚上,美言妈妈暴发了,发了无数的点评。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对喜悦的翅膀,看了一夜。得注意休息。

以前,电视上有一个节目,智力竞赛的节目,最终赢了的,有很丰厚的奖品的。
节目里有一道题,把一幅风景照片剪碎了,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儿地放出来,谁先猜到是哪里的风景,谁赢。
话说,申爸和居士聊孩子教育的这个话题,已经好些年了。申爸找到怎么培养慧根,业已一年有余。即便是水平高如居士,申爸面对面地交流,还是无法让他明白,申爸找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申爸用他自己建构的一个意象,让他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很多很多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申爸觉得,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智力游戏节目里猜风景的办法。
申爸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居士,居士直摇头:“我不看好你的方法。不可能有人能猜到。你直接把风景画给他们看,他们都不知道是哪里。因为没有人去过那里。”
申爸倒信心满满:“我倒不这么悲观。一定有的。网络上,藏龙卧虎。况且,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申爸到过的地方,一定也会有人去过。我笃定,会有人猜出来。要不,咱们两个打个赌?”
居士对打赌不感兴趣。申爸底子里也不像口头上那么硬.....这个赌就放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打这个赌就好了。
美言妈妈猜出那是哪里的风景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