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亲子乐园

胜利社区

搜索
楼主:lhj109 -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学习有用吗?之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15:55 编辑

学习有用吗?
或者,等价的提法:
为什么要学习?

这里的“学习”,既指学校学习,也指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留在最后。
先说一些其他的事情。

1960年,年青的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Marketing Myopia。Myopia就是孩子们经常犯的眼病:近视。
《营销近视症》。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毫无悬念地入选第二届麦肯锡经营管理大奖(McKinsey Award)。这个奖项是当时........也是现在.......营销管理领域最重的荣誉。
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呢?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出来,就是:
“顾客买的不是直径五毫米的电钻,而是直径五毫米的孔”。
经营之道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可是,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如果你是一家经营电钻的公司.......博世,Bosch,比如说.......你满足你的客户什么样的需求呢?
你要提供世界上最好的电钻,还是提供最好的孔呢?

在营销学的领域,第一次有人明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在被指出来之后,竟然是这么明显.......这就是:别拿手段当目的。电钻只不过是打孔的手段,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个这个....想说什么来的?对了。
当电钻是唯一的在人们家里的钢筋水泥墙壁上获得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博世的经营者就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提高钻头的硬度,保证在高温下也能有足够的硬 度;怎么提高电机的瞬间启动功率,保证有足够的扭矩打断钢筋;怎么提高电钻的稳定性,保证钻头旋转起来,电钻不抖动,还轻;把手怎么才能握起来舒 服.......
一个电钻,有无穷无尽的说道。
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顾客为了得到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就需要电钻。
电钻是获得“直径五毫米的孔”的孔的一种手段。

从博世的经营者的角度,上述那些事情做好了,是不是就行了呢?
不行。
你到百安居去看。
电钻可不只是一个品牌。
有各种,摆在那里,供客户挑选。

很多年以前,申爸装修房子。
请来的施工队,里面有一个小伙子,很热爱他自己的装修公司,也非常善谈。申爸边儿上当监工,没事儿,和他聊天儿。
需要在墙上打孔。小伙子很仔细地打开自己的工具箱,取出电钻,一边把包着的无纺布打开,矜持地往上面安钻头,一边带着点自豪,对申爸说:“我们公司,用的都是博世的电钻!”
博世的电钻好呗。
申爸这才第一次知道了博世电钻。
因为这次经历,申爸到百安居去,仔细研究了一下挂在架子上的电钻。
博世的电钻看上去确实好,每个都有精致细腻的塑料表面,漂亮。高傲地排在货架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
仔细看说明,申爸才知道这是德国的产品。
德国的产品质量好,出了名儿的。
不怪小伙子得意。比起用山寨电钻的装修公司,用博世很有面子。

角色不同,这不用去管他。有三个诉求,明确地指出来:
一个是做“最好的电钻”;
另一个是提供“直径五毫米的孔”;
最后一个是“有面子”。

“最好的电钻”是获得“直径五毫米的孔”的手段;“直径五毫米的孔”是“最好的电钻”的目的、“有面子”也是一个合理的目的;用“最好的电钻”“有面子”;就“真正的目的”而言,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

可是,“真正的目的”,真的只有一个吗?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学习有用吗?一个本身就不对的提法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15:55 编辑

学习有用吗?这个问题,申爸自己在初中的时候,就在问。
很久很久的历史了。
那时候....特别是在高中的时候....申爸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琢磨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超过学数学语文英语.....任何一 门学科的时间。因为申爸虽坐在数学语文英语课的课堂上,脑袋里实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回想当时的感觉,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学习有用”;过几天, 又开始怀疑,再几天,又想明白了,“学习没用”。可是,这结论一经得出,又觉得,还是哪里不对劲儿,再琢磨,又“有用”了。
就这么乱起八糟,一直琢磨到大学。
遗憾的是,当时具体的思路,现在完全回忆不起了。
只留下这个么感觉:学习本身似乎没用,可是,学习这件事情有用。

现在,申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本身提得有问题。
学校学习,其本身无所谓有没有用。
在这个方面,正确的说法是,第一,“有没有用”是在一种态度下才会有的问题。在这种态度下,“学校学习”是没用的;第二,得把“学习的知识”和“学习的活 动”区分开。前者的用处很窄......不一定绝对没用......后者“有没有”用,取决于人们要用这种活动实现什么目的。

下面,申爸来详细地解释。
学习有用吗?一个本身就不对的提法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 15:55 编辑

哎呀,讲清楚这个,我很踟蹰。
真难讲明白呀。
正犹豫间,昨晚看范增的《国学开讲》。
我们看范增和主持人王利芬的对话。

王利芬:“您精通国学。对您画画它这样一个帮助,您能谈一下吗?”
范增:“学国学,是为了画画,能让别人看着更漂亮,就是为人之学了。我学国学是为己之学。我到底这个为己之学,怎么在我的画笔上体现,它乃是一个不其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计的、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我很难讲得具体。”

范增在这里,说了个什么意思呢?
范增所说的“为己之学”,意思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愉悦,才去学习。他是借用孔子的话:“古之人学为己,今之人学者为人。”来阐述自己的感受的。
呵呵,这个事情.....
第一,申爸的问题,看来不是个体的问题。不是申爸独有的,而为他人所无的问题。源远流长啊!就连作为古人的孔子,在这个问题上,也感叹“人心不古”;
第二,学习,是“无用之用”。范增自己说,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快乐,乐此不疲。恰好,他的学习对于作为画家的范增而言,“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它就流露出来了”。这就有用了。可这个“有用”,是“不其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计的”,也就是说,它起的作用是软性的、无所不在的。它肯定起作用,但不能 期望它在规定的时候和规定的场合,一定起作用。
第三,毫无疑问的,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申爸没法子说得比孔子好,也比不上范增。
申爸只好来补充。

范增也好,孔子也好,他们都没有从一个角度来认真思考:这个角度就是,人之初,“为己之学”是怎么样表现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个话题,正好落在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里。更精确地说,典型的时段在8周岁和9周岁这两年。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
过来人都说,孩子的求知欲是无限的。
可怎么个无限法儿......申爸自己的感触,总结起来,就是:恐怖、震撼。
大申为了看他的《少年科学画报》,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躲在他的“狗窝”里,一整天都不出来,看。
清晨,天刚放点儿微光....五点钟都不到.....大申起来上厕所。过了半天不见动静,我以为回卧室睡觉了。哪成想,到客厅一看,地灯开着,大申抱着本画报,看睡着了。
一般的时候,大申不起夜,上面这种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正常情况下,大申五点半就爬将起来,跌跌撞撞地摸到卫生间,朝着马桶方向就是一阵扫射,根本不管搞到哪里去。然后,孩子一边抹眼睛,一边撞进他的“狗窝”里,就着微弱的天光,就开看。你要是不给他开灯,他就这么一路看下去,直到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到书上,也不罢手。
晚上,困得都睁不开眼了,还是掐着书不放。谈判半天,才说好再看二十分钟,就睡觉。等二十分钟的铃声响了,你和他说赶紧刷牙、睡觉。他答应得好好儿的,可一转身,你到卧室去,孩子已经抱着枕头,睡熟了。
前后一分钟的光景都不到。

最猛的那几个月,大申可以不写作业,不睡觉,不看电视,只要有他的画报,就行。

这种渴求学习的欲望,震动亲历者的感觉。欲望太强烈了,一丝恐怖的感觉油然而生。
可是,这种劲头,竟是天生的。
在小学阶段,每个孩子都有。绝不会少掉了哪个孩子。
家长对于这天赋的把握,将决定孩子一生对于学习态度。也将决定所有和学习有关的智力水平。
大申阅读的历程是这样的:
从一岁半开始,自己看幼儿画报类的读物。很专注地看上面的图。这种状态一直就持续着,直到四岁多,开始看DK的百科图画。
大申学前不认字,一个字都不认识。汉字全是在上学之后,语文课上学的。
大申的桥梁书,有且只有一套,《丁丁历险记》。这套书是一年级下学期买的。那个时候,大申已经在课堂上学了600个汉字了。
孩子对这套书,非常感兴趣。
很明显,在拿到这套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是在看上面的图,没有一丁点儿看字的意图。
大申坐在沙发上,摊一本《法老的权杖》在沙发上,一边听音响里播的故事,一边琢磨他的书。他很仔细地扫视书页,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幅图一幅图地琢磨。有时 侯,看到页尾,眼光又回到前面,重新看过。经常的,他看到后边,忽然想起什么,就又把书往回翻,找到某一幅图,皱着眉,琢磨着、回顾着。回顾完了,就接着 前面那幅画,继续往下琢磨,就好像刚才根本没有看过一遍似的。
一本书,他就这么着,能琢磨上好几个小时,也不烦。
情形很像他小的时候听故事,反反复复地听,把大人烦得要死,他却乐此不疲。
就这么着,《丁丁历险记》整整看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只要申爸感觉到大申对这书不感兴趣了,就放两集Adventures of Titntin给大申看。英文版的。看完了动画片,大申兴趣马上回来了,就又开始摊开书,坐在沙发上那儿琢磨。

大申对书上的文字感兴趣....或者说开始看文字,大约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快期末的时候。那个时候,大申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了大约2000字了。大申的同学,都开始自主阅读了。我指的是自主阅读文字.....大申很小就自主阅读了,只不过,是读图而已。
很可能,全班,只有大申一个还不能自主阅读文字....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在掌握了1000个汉字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自主阅读了。彼时,大申在课堂上都已经快学了2000个字了。
大申班级的家长,大家相互处得非常融洽。我在飞信上和家长聊天儿,打听别的孩子自主阅读的情况。家长们都兴高采烈地告知,自己的孩子读着什么什么书,“很感兴趣”。当得知大申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家长就安慰我:“孩子开窍有先后,况且,我家孩子比大申生日大半年多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尽管,埃尔热的说明性图画画得极佳,那些连环图画的自说明性,震绝今古。可是,不借助于文字,要想单从图画上获取埃尔热要表现的所有意思,还是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在二年级的下学期,大申开始拎着书,潜进我的书房,指着一行字,要我读给他听。
孩子太想知道故事的情节了!图画中的信息,已经被反反复复咂摸过,实在无法得到更多的东西。在客观上,他已经认识足够多的字....事情的真相肯定是:在 某个时刻,他开始自己琢磨上面的对白。只是,这还不能称为“阅读”。有些时候,碰巧,上面的字他都认识,能够把文字读成语句。一变成语音,孩子马上就抽取 到了其中的意义。
长久想不通的一团团的谜,在这一刻,一下子全解开了!世界多么美好。快乐,无法言语的快乐充斥孩子的整个世界。.....那种最深刻、最为人着迷的“学习的快乐”啊!
那种快乐是刻骨铭心的。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他就永远也忘不了。

可是,当孩子要重复这快乐的时候,他遇到了困难。
把文字变成语音,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多么的艰难:这个字没学过,根本不认识;那个字是“登”吗?应该学过的啊....似乎会,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 了.....隔着一个不认识的字,那些单独的音,因为断错了词的位置,怎么也组合不出有意义的音节.....刚才这个字读出来过啊....现在,好不容易 把一个一个的字都顺完了,要回头读字成句了,前边会的,又忘掉读什么音了......
孩子一个人,可怜地坐在沙发上,想啊,琢磨啊.....
可是,不行。怎么的都不行。实在读不懂是什么意思。
孩子太想知道故事的情节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又拎起书,可怜巴巴地找爸爸.....

我就是不辅助他。
我就让他自己挣扎。

很可奇怪的,大申如此地与“字”较劲,可从来不问我,某一个字读什么。
一次都没有过。
大申实在抠扯不明白了,就让爸爸把一句话整个读给他听。孩子认真地听着,眼睛一刻也不离开书页。爸爸读完了,他就捧着书,皱着眉,眼不离书边走边看,慢慢地退回到他的沙发上去。

孩子只要让爸爸读他搞不明白的句子,就说明已经开始阅读文字了。
我知道,破茧化蝶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可是,具体什么时候,我却一点概念也没有。
阅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能。
它就是一个工具。
是用来获取信息,进而学习的工具。

这个工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用途。
电钻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孔。
两者一个道理。

申爸一点儿不着急大申获得这件工具,更不担心大申获得不了这工具。
申爸看重的是:这个工具本身的质量和效率。好不好用。

申爸想弄一把最好的电钻交到大申手里。博世的。
阅读这件事情啊.....培养起来有两条进路:
一条是培养阅读技能本身。会阅读了,再用这种技能来书学习获取信息。关注每个字,能够正确地读出来;字读出来之后呢?连成句子;
另一条呢?是让孩子对要获得的信息产生渴望,然后,孩子自己逼着自己琢磨怎么把文字变成话。
前者家长可以教,每个步骤都很清晰,孩子的进步也很明确,摸得着看得到;
后者不行。后者的整个过程,都发生在孩子的脑海里。家长除了创造条件,从蛛丝马迹中感觉到进展之外,什么也看不到。
我们无法看到蛹里的蝴蝶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只能在某一天,看见从裂开的蛹里飞出的那只蝴蝶。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我知道它会起作用。可没想到有这么大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0 07:56 编辑

化蛹成蝶的时刻终于到了。
在一个我完全没意料到的时刻来到的。

2012年8月28日。
我下班回到家,马上感觉到家里的气氛异样。
很凝重。

我打开房门,一边找拖鞋,一边高声说:“我回来了!”
往常,大申这个时候早跑过来,小燕子似的,看我给他带什么“礼物”回来。这次,大申坐在沙发上,背对门,没动。姥爷坐在侧面的沙发上,抬头看了我一眼,低下头,继续摘韭菜。什么话也没说。
厨房里烟气腾腾,姥姥正在做饭。厨房门关着。
没人理我。

我换了鞋,溜进卧室。
妈妈已经到家了,抱着电脑坐在床上回邮件。
“出什么事了?”我低声问申妈。
申妈低声严肃地对申爸说:“去看看你儿子吧。出大事了。”

我赶紧跑回客厅,看大申出了什么“大事”。
大申坐在沙发上看书,全须全尾儿。不是身体受到了什么伤害。
我放心了。
大申听见爸爸的脚步声,抬头看了申爸一眼,一声没吭,低下眼皮,继续看他的书。
我看了一眼大申的看的书,只一瞬间,每个神经细胞就又都紧张起来了。

大申在看《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9月1号,马上,就要开学了,学校要求孩子们以小队为单位,做的公益劳动还没有做。
大申小队的家长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到花市新华书店,帮助书店的阿姨整理被放乱的图书。拍些照片,回来写活动总结报告。
因为是工作日,只好组织孩子们在6点钟,家长们下班之后再活动。

公益活动结束了,我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抽出来,问大申要不要买。大申已经听过一整部《哈利•波特》了.....前面说过的......对哈利很感兴趣,自然要买。
其实呢,这是蓄谋已久的一件事.....回头再叙。
我的意图很明确:大申已经学完了2735个汉字,该阅读纯文字的书了。以前,大申的读物都是带图的,这是大申第一本纯文字,没有图的书。
申爸期望大申携听哈利培养起来的兴趣,读哈利。

书买回来了,申爸全没指望大申很快会去读。故此,一套哈利,只挑最便宜的第一部,平装本,买回来先放着。

大申正在读的,就是昨晚这本一幅图都没有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申爸看到大申正在读纯文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只是吃惊。当从大申的肩膀上溜眼过去,看到大申读到多少页的时候,申爸开始震惊。
大申读到了78页。
不管大申搭不搭理爸爸,申爸还是执着地问大申:“你是从头开始看的?”
大申很不耐烦地把眼睛从书页上挪开,看定爸爸,用毫不容质疑的口吻说:“当然是从头开始看的!”
申爸第一个想法是: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反正,书买回来,一直到早上申爸上班之前,大申一眼都没看。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马上跑进厨房,问姥姥:“大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哈利•波特》的?”
姥姥:“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的。”
孩子从《丁丁历险记》这种连环画,一下子跳到纯文字的小说.....严格地讲,《哈利•波特》不是给儿童看的小说,是成人小说.....这么大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怪不得家里的气氛凝重。
更重要的是大申的态度。孩子已经完全沉浸到书页里面去了。

接下来,申爸本能的念头就是:这不可能!
孩子怎么会在五个小时的时间里,把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密密麻麻的文字,看了78页。
这绝对不可能。

接下来的日子,大申惨了。
申爸赶紧回去,坐在大申身边。
大申就这点好,只要他在专注地做什么事,身边的环境就对他一点也没有影响。大申写作业,家人就在身边打扫卫生、高声说话,叮里咣啷,大申浑然不觉,该干啥干啥。
申爸坐在大申旁边,大申眼皮都没撩一下,专心于他的书。

孩子把书平放在膝盖上,坐得笔直,两只手自然地放在书页的两侧,准备翻书。大申的小嘴巴抿着,头一动不动,只眼珠在不停地移动,扫视着书页上的文字。
大申看书时的姿态,要是摄下来,不用编辑,活脱脱就是速读课本中提到的阅读姿态。
像模像样。
可是...这个,奇怪啊:家里人从来都没和大申说过,这个阅读姿态的问题。大申的姿态,是自然而然的姿态。他一开始,就是这样,也一直是这样。至于要用眼 睛扫视,不要移动头、不要默念,直接读懂书里的意思...这些事情,就更谈不上讲给大申了.....也许老师讲过,这个申爸不知道.....因为,在家里 人的心目中,大申还不会阅读。根本谈不上怎么阅读的问题。买《魔法石》回来,本来就是要借助于它来引导大申阅读的。

申爸观察良久,还是忍不住心中的疑问:“大申,你从今天下午才开始看这本书的,是吗?”
申爸打扰了大申,大申很不耐烦,头也不抬,眼皮也不撩:“是.......”
申爸继续问:“你在看书上的字儿?”
大申更不耐烦了:“是看字儿.....”
申爸黏住了,不管大申乐不乐意:“你按顺序看的,每一页都看了?”申爸担心大申是跳着看的,其实没看足78页。
“是按顺序看的,每一页都看啦......”大申拖着长声,表达他的不满。
大申不满又怎么着?申爸:“每个字都看了?”
大申终于忍不住,暴发了:“你烦不烦啊!净问些没用的问题!”
隔了一下,大申想出了对策:“你再问什么,我都不回答了!”

大申真的做到了。
申爸再怎么搭讪,大申只是不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楔子:“国手虽漫应,一招存一机”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0 07:57 编辑
工文与工诗,
大似国手棋。
国手虽漫应,
一招存一机。
不从着着看,
何异管中窥。
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
百过良未足。

——袁遗山《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


说到这儿,提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是不麻溜儿说,回头申爸一准儿忘了。
给孩子选择读物的问题。

市场上,儿童读物琳琅满目,浩如烟海。可是,在这虚荣的背后,却是令人心酸的贫乏。
给孩子的读物,要成序列。特别是,要有“战略纵深”。
当我们把眼界拉宽,看到孩子在五年、甚至十年里需要掌握的技能,我们当下选择的读物,就非常重要了。
举例来说。

四年之前,在申爸选择什么给大申听的时候,申爸大是踌躇。
那个时候,申爸要增长大申的词汇量,要选有声读物给大申....这个前面说过的....在反复斟酌、权衡之后,申爸决定选择李慧敏的小说连播版《哈利•波特》。
给一个五岁的孩子听成人版的《哈利•波特》,实在有些破格。
可是,这实在是没法子的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确实没法儿比这更好的安排了。
为什么呢?

我们用大视野来审视:孩子在聆听能力形成的时候,需要有有中文的有声读物;当孩子阅读能力形成的时候,这中文有声读物的文字版,就是孩子启蒙阅读的工具。 在引导孩子听,引导孩子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不接受,怎么办?最好有好莱坞的大片儿,用它的吸引力,砸破启动的坚冰。这远远没有完。孩子是要掌握英语的, 这读物应该有英语版,在孩子需要英语阅读的时候,作为英语阅读启蒙的工具来用;在阅读之余,要有英语版的有声读物,可以听,也是英语阅读的辅助手段。
这还是硬性的要求。
软性的呢?
这套资料必须有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是对主题、故事感兴趣才能导致孩子“我要听”而不是“要我听”;资料需要根植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当中,这资料固然是获 得某项能力的工具,但是,不可否认,孩子花在这套东西上的时间,必将非常多。这么多的时间,为何不顺手摘些更甜美的果子回家?朗读演播文字都需要有很高的 艺术性,把孩子沉浸在垃圾堆里,不是很好的选择......

在这么多的要求的约束下,我们放眼市场。
哎,能满足要求的,严格说,根本没有。
不管那些肤浅的读物......于“战略纵深”而言....多么热闹,也掩盖不住这个事实。

申爸前挑后选,左思右想,反复权衡,最后,决定给大申《哈利•波特》。
也只能给这套资料。

于是,大申就在哈利这条路上,开步走了。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0 07:57 编辑

在五岁半的时候,大申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是李慧敏版的小说连播。
当时,尽管大申正处在词汇增长的敏感期,可小说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还是让孩子不接受李慧敏版的哈利。不接受,规划中的战略纵深就起作用了:申爸买了哈利 的好莱坞大片的DVD。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大片儿看完,大申欣然聆听李版哈利。这件事情,前边已经详细叙述过了。
当魔法石听完,申爸把密室装进Nano,按动开始键,“在普里怀特街四号房里面已经不止一次在早饭的时候发生争吵了.......”李慧敏亲切的声音流淌出来,申爸心情畅快,不觉微笑了。
这是艘大船。
乘风破浪。它有自己既定的航线,微小的风啊雨啊,这些干扰,都不会影响它有朝一日,驶进目的港。
只要大申上了这艘船,抵达目的地就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申爸笃定,几年后的某一天,大申会把最后一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eallows的最后一行看完,合上书,用他的矜持透着些得意的语调说:“全看完啦。”
只要沿着既定的航线,踩着合适的步调,就能航行到那里....航行到那里,这是一定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大申大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整部哈利听完了。
大申看完了英文版的第一部的电影。
这是大申第一次接触哈利•波特。
就这些。
然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大申没有碰哈利。
孩子在做文字方面的准备,预备冲击哈利的文字版。
两年之后,就是前面故事里正说着的。
这一次,大申是把哈利的整部小说一口气看完。284万字,用了28天的时间。
哈利有人民文学版的成人小说。英文版有儿童简版有小说,未见有中文译本。大申看的就是人民文学版的书。

申爸手里的一套八部的英文《Harry》,大申还只看了第一部。
就在大申开始阅读中文版小说之前一个多月,申爸决定把一整套的英文版《哈利》放给大申。
这没什么可说的,大申看得如醉如痴,反反复复复复反反看了很多遍。好像也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看电影一是为了唤起大申对哈利的记忆,为下一步阅读做准备;二是为了形成英语的语感。此时,距离大申冲击最后的一段航程:英文阅读,距离还远。

至此,航程已经过半。
这套战略性资料,已经为大申砸开了聆听和中文阅读两种技能的大门。

大申读完哈利的小说不到两个小时,申爸就把小说藏了起来。
哈利与大申暂别。
孩子在做英语文字方面的准备,预备冲击哈利的英文原版小说。

两个月前,2013年7月13日,暑假第一天。申爸觉得时机成熟了。船,应该驶进最后一段航程了。
于是,大申开始阅读原版的哈利•波特。
到今天,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读到了134页。“Charpter Eight”,大申告诉申爸说。
英语阅读很困难。我们没有那个语言环境。
大申读,申爸陪着英文的Audio Book,让大申听已经读过的内容。
Harry这个曾经的畅销书,太热了。英文的Audio Book录了两个版本,Stephen Fry版和Jim Dale版。
这两个版很有意思,Stenphen把Harry读得字正腔圆,是标准朗读,美音版,相当于新闻联播风格版;Jim用日常口语的方式演播Harry,英音 版。口音浓重,连音、吃音、叽里咕哝含混不清的话,到处都是。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就和我们日常说话一样,相当于马三立版
我把Stenphen版叫做初级版,把Jim版叫做高级版。

“大申,听初级版还是高级版?”我问大申。
大申:“当然是初级版了。初级版好听。”
大申听刚读完的内容,永远选初级版听。新闻联播版吐字清晰,容易听清。
反复听过多遍之后,大申对内容和语言已经很熟悉了。此时:
“大申,听初级版还是高级版?”我问大申。
大申:“当然是高级版了。高级版好听。”
马三立版,就像拉家常,很亲切。也好听。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你看啊,这个事情:
这一整套资料,大申一旦破冰,欣然接受最初的中文演播,后面的规划了的事情就一个跟着一个,自自然然地按次序发生了。
电影替中文演播破冰,启动了整个序列。第一推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大申把整部哈利波特听完之后,脑海中已建构起对应于整个故事的神经回路。
只不过,这里面还有太多缺陷、瑕疵,甚至破乱、斑驳之处。

当孩子再接触这个主题的时候,已经建构起的神经回路马上被激活,兴奋起来。大脑会本能地用后来的信息填补以前神经回路中留下来的破洞,让整个神经回路更加完整。这种神经活动,会触发大脑的自奖励机制。
大脑的自奖励机制一旦启动,人就会感到愉悦;愉悦了之后,人就本能地去去做同样的事,追求同样的过程,寻求持续的愉悦。
此时,外在的表现就是兴趣。

有了兴趣的大申,对手上的哈利就更加乐此不疲。
申爸希望在4.5个循环中,让这个神经回路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一个循环,是聆听中文朗读。这是大申第一次建构起对应整个故事的神经回路雏形;
第二个循环,是中文阅读。大申头脑中本能地修补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
第三个循环,是英文的电影。
第四个循环,是英文阅读。
那0.5个是第一推动的时候,大申看《魔法石》电影时建构起来的。当时,申爸没有把整部电影都给大申,大申只看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部而已。大申头脑中建构起来的,也只是第一部的一个雏形。
这个雏形激发起来的兴趣,让大申一口气把整部哈利听完。
4.5个循环,在大申中文聆听能力、中文阅读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还有英文聆听能力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哈利•波特》系列资料是形成这些能力的重要工具。
这套工具精确地配合上孩子思维的发展和外部环境所创造的条件,在关键的时刻,让孩子以强烈的内部动机驱动外在行为,克服能力本身的缺乏所带来的困难,进而突破了能力的限制。

这个突破的过程,恰就是能力获得的过程。
还是回来,接着说。

话说那天,申爸再怎么和大申搭讪,大申自顾看书,再也不理。
申爸失了法子,乃径至书房。
不管是不是真看,大申在看,这是不争的事实。
看样子,大申很快就会把《魔法石》看完了。
探寻大申是不是真看,倒不忙,还有的是时间。可是,不能让大申没有书看。

申爸上当当,买了一整套精装的《哈利•波特》。
当当反应神速。头天晚上7点下单,第二天早上八点,书就送到了。
一个大纸箱,满满一箱子。
快递送书上楼的时候,大申正好把《魔法石》看完。
申爸还没付完钱,大申已经抄起剪刀,剪断了包装箱上的带子,打开箱子,把书乱七八糟地倒在地板上,挑出第二部《密室》去了。
等申爸付完钱,关上房门,大申已经躲在自己的狗窝里,心满意足地看上了。
申爸望着地板上被大申扔得乱起八糟的书,发了好一会儿呆。

申爸还是不相信大申认真地阅读了书上的所有文字。原因很简单,实在太快了。
一本《魔法石》吧,尽管薄,可是也有191页,22万8千字呢。大申从前一天下午一点半开始看,看到晚上九点半,还剩下53页没看。眼睛累得已经迷离了,好说歹说,大申才算放下书,睡觉去了。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就爬起来,继续看。看到8点,22万8千字全完了。
这种阅读的速度,即便申爸现在也根本达不到。
况且,这是大申有生以来看的第一本纯文字书....在此之前,看得最过瘾的字书,也不过是《丁丁历险记》而已。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上学晚,自己自主阅读的时候,已经记事了。申爸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初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多难:
申爸趴在炕上,查生字。用手指一笔一划地数笔画数,然后翻字典。数笔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个走之儿,申爸就老也数不清楚。翻到了指定的偏旁,然后一 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找生字。有时候,从头看到尾,也没找到想找的字,就再回去数笔画。数啊数啊,怎么的都是11画;再仔细看书上的字,原来刚才漏过了, 没看见。
好不容,一句话里的生字都查完了,回头通顺句子,磕磕绊绊地去读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查过的字,已经忘记了。怎么也想不起念什么,只记得自己刚才查过。
真悲催啊!只好重查。
精疲力尽,头昏脑涨。
阅读速度?根本谈不上。能读下来就好不错了。
申爸自己的经验,让申爸坚信:大申认真地把字都读了。这不可能是真的。
申爸的主意多多啊,换着法子,赚大申,想让大申说自己不是认真读的。
大申咬定确实认真读了。
孩子很诚实,不管申爸怎么诱导,到了最后总结的时候,大申都一口咬定:我看了,一页一页看的,中间没瞟....大申把略过一些文字不看叫做“瞟”.....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最后,大申终于忍无可忍:“你闭上嘴!不要再问这些幼稚的问题。我最后告诉你一遍:我一页一页看的,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申爸还是不信。“一个字一个字看”不可能看那么快。更何况,大申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钉子,扎在句子中。
字我全认识,我还看不了那么快。他不认识那么多字,怎么可能看那么快。

到了周六,大申在沙发上看哈利。申爸决定测试一下,大申看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申爸走到大申身后,看一眼,现在看到哪里。然后,到网上把《密室》下载来,文本文件,找到大申看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以后,申爸再找到大申看的地方,把文本切出来,拷到Word中数个数,然后一除。
577个字每分钟。
申爸吓了一跳。

照这个速度,22万8千字只够大申看6个小时的。
可不嘛,从头天下午一点半,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能看完。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尽管孩子的正面回答不令人信服,可孩子的错误,倒可以确证事情的真相。
隔天,申爸和大申坐在车上。申爸忽然想起来:尽管大申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可是,书上的字,他并不能都认识。那些不认识的字,大申拿它们怎么办呢?
于是,申爸就问:“大申,你说你一个字一个字看的,没瞟。可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呢?”
这下,大申不好意思了,小声说:“要是不认识的字,我就轻轻瞟一眼。”
然后,马上补充道:“我只瞟不认识的那个字,别的字不瞟!”

我长出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不相信,如此看来,孩子一夜之间,确实能自主阅读了;并且,阅读的水平还相当高。
这,是事实了。
换句话说,孩子已经具备了阅读的能力,水平之好,不要说我的预期,连想象都超了。
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我从来没敢想,第一本书就能有这么高的阅读水准。

没有一丝自得的时间。
我开始着急了。
这回,是真的着急了。
大申上学之前,申爸就遇到了教大申识字的问题。

识字,确实是个很重要的事儿。
大申五岁之前,申爸坚定地不教大申识字....不管什么“两岁认识三千字,四岁能读三字经”的广告吹得多诱人,申爸只冷冷地看着,不为所动.....什么原因呢?
申爸想看看,在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智力这个事情,是怎么形成。
申爸的意思是,斑爸引来的度娘的那种定义下的“智力”,是怎么形成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度娘的“智力”是一个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否认。
如果想知道度娘的智力是怎么回事,可以往前,翻斑爸的引用贴。

申爸是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近早的事情。中国文明五千年.....有了文字记载,才算有准确定义下的文明。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多也只 有三千五百年。要准确,应该说,中华文明三千五百年。我们国内都称自己为五千年文明。不知道什么原因.....最早的两河流域的钉头文,也不过有七千年。
几千年在生物进化史上,不过一瞬而已。
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具备良好的智力了。
换句话说,自然选择赋予人类的智力形成过程,是不依赖于文字的。
朱元璋最开始就不识字,刘邦也不识字。我们的地球上,有很多没有发明出文字的民族,他们中的很多民族,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比如北美的玛雅人....智力肯定是不低的。
他们的智力,不关文字一丁点儿事儿。

申爸认为呢,智力的形成,有一个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自然选择过程塑造的。具体到某一个婴儿,他的智力取决于他所携带的人类基因和他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
婴儿的基因让智力形成的过程能够展开,社会环境为一个个智力形成步骤提供营养。
一只鸡,携带鸡的基因;你把一只鸡放到多么好的社会环境中,都不会形成什么智力。
阳妈把这两者比喻为种子和土壤。挺贴切的。
只要是婴儿,他们携带的基因就没多大差异。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智力良好的人的潜质,都是合格的候选者。在这个意义上,面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儿,能把孩子教育好,父母都没有必要悲观。
成年之后,巨大智力差异的原因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
最终那些拥有良好智力的人,只不过是那些环境恰如其分地配合了智力形成过程的人:他需要什么,环境就恰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既不早,也不晚。恰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提供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基因规定的智力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申爸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申爸着重于小学阶段。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孩子教育方面的其他事情,就很好办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20 12:15 编辑

这个由基因调控的客观过程,是怎样的呢?
现在,说这个问题。

小孩子,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就喜欢看动画片。一个五岁的孩子,你给他一部真人影片,一部动画片,让他自己选。他一定选动画片,不选真人影片。如果 一个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从小长大......从来也没有看过电影电视的,一路长到五岁.......你第一次给他看视频影响影像,也是真人片动画片让这孩 子随便选,他一定选动画片。
“喜欢看动画天是孩子的天性。”
现在,问题来了: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有人说:“啊?这个有什么为什么的?这是天性。”
可是.....这个.....这个为什么不能有“为什么”?
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
全部的奥妙,就来自于对这个“为什么”的回答。

让我们看看:
动画片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画出来的!”
没错。
谁画的?
“这还用问,当然是人画的。”
没错。
人是用什么画出动画片的?
“当然是用手画的。”早已经的不耐烦,现在更加不耐烦了。
人当然用手画动画片。
什么控制手画的?
“这个....当然是大脑啦.....”现在,有些警觉了。
大脑是怎么画出“动的”画的?
“这个嚒....当然是观察别人的动作,然后,思考,怎么才能用连续的动作画幅,模拟出连贯的动作。”
这个过程,肯定动用了人类大脑一种叫做“抽象”的能力。第一个画动画片的人,必须从自然动作中抽象出动作的特征,精髓。这就是些观念。然后,用抽象出来的观念指导画笔怎么把一个动作分解成1/25秒的连贯图画,画出来。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我们回头,看小婴孩。
小婴儿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周围的景物,也注意到爸爸妈妈的动作。
婴儿眼睛收集回来的信息,大脑就一刻不停地对其处理,形成相应的神经回路。
孩子周围充满了运动。
大脑对运动的处理过程,也一刻不停地在进行....在我们不注意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一直运行着。
大脑是一架自动运行的机器,启动了,就日日夜夜地自己转。

大脑形成的神经回路,随着时间的增长,吸收回来的信息日益增多而日趋完善。
这个神经回路负责指导孩子,模仿周围人的动作,从粗略到精细,直到完全自如。
幼教专家们敏感地抓住了这个过程,称其为人成长的“感知运动阶段”。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孩子充分感知运动,感受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应的神经回路,这是“机会成本”最小的做法。在这个时候,着急忙慌地教孩子任何别的,其机会成本都比做这件事情来得大。

运动,对一个人多重要啊!好在,人类基因规定的“天性”:有完善的眼睛,有对应的大脑处理机制,能够形成神经回路,进而指导身体的运动器官,模仿着做,直到自己也能运动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头脑中建构起的运动神经回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美,这些大脑中的神经结构,就会自然产生另外一种微妙的变化:抽象。
推一下某个东西,这东西就会动起来。这是自然的规律;
把秫秸堆在一起,过一段时间,里面就发热。这是自然规律;
把铀235不停地堆在一起,体积不断变大,到了一定大小的时候,就会爆炸。原子弹。这是自然规律。
举起一个苹果,一松手,苹果就会往地面掉。这也是自然规律。
当神经回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孩子头脑中就会形成更高级别的神经回路,这神经回路对应这“抽象”这种心理能力。这也是自然规律,和上面说的自然规律一样,没任何差别。
在神经回路多到一定程度,到了阈值的时候,头脑中就会第一次出现抽象过程,这叫“涌现”。涌现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抽象所对应的神经回路中包含的神经细胞,要远远多于任何一种运动神经回路中神经细胞的数量。它本来就是以这些运动神经回路为基础,建构于其上的神经回路。包含包含所有运动神经回路中的神经细胞。
前边说了,动画片是画它的人,动用抽象能力画出来的.....动画片中的动作,你去看,和真实的动作,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看起来,觉得有些“怪怪 的”......孩子看到动画片的时候,头脑中的抽象神经回路被激活....激活的意思就是处于活动状态,神经回路中的神经细胞兴奋起来,开始电的、化学 的运动过程。
再前面,提到过:神经回路被激活,就会激活大脑的自奖励机制。神经回路中包含的神经细胞越多,自奖励就越强烈。自奖励越强烈,愉悦感就越强。
真人影片只能激活个别的运动神经回路,里面的细胞数量根本无法同抽象神经回路中的数量相提并论。
孩子自然地会去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愉悦的活动。
孩子当然选择动画片,不选真人影片。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一边是动画片,一边是首播的《甄媛传》,成人还是选择《甄媛传》。
为什么成人的抽象机制战胜不了真人版《甄媛传》?
这是后边的要提到的事情。
现在只提到五岁。五岁的孩子,肯定选动画片,对甄媛贾媛,一概不鸟。
现在,总结引申一下动画片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爱看动画片不那么“天性”。它是在最基本的“看的能力”,“大脑建构神经回路的能力”和“抽象能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现象。
上述的三种能力才是“天性”。
好在,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善哉善哉!
可以用实验证明这一点:找到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器质性眼疾,天生无视力。孩子长到五岁,通过手术,让孩子复明了。
这个孩子,你拿真人版视频和动画片给他看,他一定选真人版视频!
这是肯定的。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这实验可以做,不难。
第二,能看动画片,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刚才说的那个盲童,他的运动智力因眼盲而没有得到良好发展。任何一种智力,都对应这由最基本的能力.....就想上 述的三种天赋能力....在环境配合下,大脑形成的与其相对应的神经回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产生涌现,最后,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神经回路。这种神经 回路包含更多的神经细胞。
最高级的智力能力,比如战略规划,可以囊纳大脑所有的神经细胞。
第三,神经回路有级别,分层次。在时间轴上,大脑先建构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由最基本的单元形成高一级的神经回路。高一级的神经回路再构成基本单元,为形成更高一级的神经回路做好准备。

现在,“这个由基因调控的客观过程,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简化成:上帝到底为人类准备了几类最基本的单元呢?
这几类单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什么间,怎么发生作用?

接着,说这个问题。
当申爸确信大申已经开始高水平的阅读之后,申爸立刻开始着急。
着急什么呢?

这个,得从前此,申爸不着急说起。
大申在班级所有的孩子当中,是最后一个开始自主阅读的。
申爸一点儿也不急。

要阅读,首先得识字。
好像,这是一个常识。

大申他们班级,参与了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科研项目。这个研究项目,目的是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入学后的识字水平的进展,城乡之间的差异。
每个学期,孩子们都把2500个常用汉字测一遍。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次测试是在大申开学之后40天测的。当时,大申在语文课上已经学完汉语拼音,并且把独体字部分学完了。
学完了140个汉字了。
那个测试卷,有整整两大张A3纸,印着密密麻麻的2500个常用汉字。
孩子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自己认识的汉字圈完。
大申圈了121个汉字出来,表示自己认识。
这121个,清一色是大申在课堂上学过的汉字。还有19个,藏在汉字丛里,大申没认出来,没圈。
在这个意义下,大申学前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大申所认识的汉字,都是开学后语文课上教会的。
大申的班级,孩子们平均识字量是839个,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的有7个孩子。
最多的一个孩子,识字量竟然达到了2473个!
这个很恐怖。大申的卷子,满页白花花的。统计的时候,你要仔细去找用铅笔圈起来的字。字是安笔画次序排列的,大申稀稀疏疏画着的圈圈,基本上都在第一页的 前半部分。第二页零星有一两个,到了第三页第四页,根本不用看,一个也没有。那孩子的卷子,满页被铅笔画得黑乎乎一片。头两页只有一两个不认识没圈的字, 你需要仔细再仔细地看,才能在铅笔划的壁垒中把它找出来:上下有一点点小空间没封口。就是最后一页,不仔细观察,也很难找到没有圈的几个字儿。
可不么,只有27个不认识的字,找出来,不容易。

大申只认识121个,最少的孩子之一.....还有19个刚学完的字,大申都没认出来。
申爸很淡定地在书房里分析完这些识字结果,走到客厅,打开音响,给大申播故事听。申爸一点儿也不着急。

大申他们班级,讲台旁边的门后,有一个图书角,里面堆满了家长送给班级的图书。
申爸很在意那个图书角,过一段时间,就问大申:“你们班图书角里的书,有人看吗?”
在整个一年级,大申的回答很干脆:“没有。”

到了二年级的上学期,大申的回答是:“只有William一个看。”
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兴致勃勃地询问大申,看孩子们读书的进展情况。
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申的回答是:“William看书,还有几个女生也看。”
“William是我们班读书最好的学生。”每次大申都不往补充一句。
“那你看吗?”申爸问。
“我不看,没意思。”大申答。
没意思就没意思吧,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兴致勃勃地询问大申,看孩子们读书的进展情况。大申比较不耐烦,因为申爸打扰了他听故事。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在二年级的下学期,申爸号召家长们,给孩子们送书。这次,申爸指定,要几套书,包括《神奇校车》什么的。很快,家长们捐赠给班级的书“图书角都放不下了。就堆到讲台上。送了好多旧书给三年级。”这是大申回来说的。
申爸捐了一套《史努比》,精装的,一个大盒子,里面有十好几本,很沉。放在一个无纺布袋子里,大申勒在肩膀上,摇摇晃晃地往班级拖。
马老师说书很精美,要孩子们看的时候爱惜。
因为老师鼓励,几个孩子带头看书,课间找书看,成了一种游戏。
“一敲下课铃,大伙就准备好往图书角跑。老师一说下课,我们就冲到图书角,抢。抢疯了,老师都出不了门。一下课,图书角就成了一个大肉球。挤住了,最里面的人,抢到书,都爬不出来。”大申如是描述。
“有人看《史努比》吗?”申爸问。
“《史努比》抢得最厉害。都抢坏了。”大申回答。“马老师让我管理,发给他们看。我要是不发,谁都不能拿。谁拿了,算违反纪律。”大申兴致勃勃地说。
“那你抢吗?”申爸问。
“有时候抢。现在不抢了。”大申答。
“为什么不抢了?”申爸问。
“看书没意思。”大申回答。
大申不在言语,专心看图画书,一边听他的故事。
没意思就没意思吧,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

申爸不着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申在听故事。
可听故事....听故事和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干系极大。
“听故事”就是“阅读”。
全在于家长怎么看。
“阅读”是一种工具,“聆听”也是一种工具。
工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工具所做的事情。
我们把孩子整个生命纳入视野:“阅读”本身不重要,“聆听”本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用“聆听”和“阅读”所做的事情。

申爸推测:尽管孩子用的工具不同,但做的却是同一件事情。

孩子们首先发展的,肯定是“聆听”的能力;然后,才轮得到“阅读”。
孩子早在能说话之前,就能听大人讲话了。这个很早很早了,不到一岁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干这个事情了。
婴儿现实听周围环境中人们讲话,学会说话。然后听句子结构简单,情节简单的“睡前小故事”。到了四岁多,小东西开始对“睡前小故事”厌倦了,能够听像《夏洛的网》那样的、长篇的,能够带来更多词汇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小的飞跃。
在大申五岁半的时候,由《哈利•波特》破冰,孩子开始听完全、完整的小说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那是怎样的一种听呃:大申神情专注地坐在沙发上,瞪着两只亮晶晶的大眼睛,认真地听着音响里放出来的每一个字。一般,都能够坐上两个小时,就那么静静地听。两个小时之后,坐不住了,跑去抱几本他的图画书回来,在沙发上,一边翻书,认真地琢磨里面的图画,一边听。
你如果不干涉他,一整天下来,他就这么着,听整整一天。
很陶醉,很愉悦。
到了睡觉的时候,头一沾枕头,就着了。
第二天早上,上完厕所,第一件事就是抓起Nano,放出故事,继续听。
大申呢,就这么着,听。怡然自乐,乐此不疲,听上了瘾,你要是不给听,那还了得:小嗓门儿比天都高,嗷嗷地喊,不干。
从五岁半开始,一直听到今天。
大申已经听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好几遍世界上下五千年。
反正,这几年,大申一直在听。

小孩子,专注、执着、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地做着的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我们看到的,是外表的现象;孩子的小脑袋里面,构成智力的一个个神经回路,就在孩子专注的时候,点滴不断地形成这。这是我们看不到内在过程。
建构中的这些神经回路,触发了大脑的自奖赏机制,孩子一从事这样的活动,自己就感觉舒服。越舒服越想做同样的事情,越做同样的事情越舒服。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网上购物。
话说,你的面膜还剩最后一片,明晚,就没有的用了。
你打开淘宝找面膜。
要是你找到一家同城的店,你会说:“亲,明天一定送到。”
回答:“放心吧,亲。”
要是你找到的不是同城的呢?上海的,比如说。
你说:“亲,用顺丰吧,明天一定送到!”
回答:“是用顺丰,上海到北京,一天应该到了。放心吧,亲。”

顺丰在物流上的投资和圆通在物流系统上的投资,那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的。顺丰租有自己的货运包机,热点城市之间,直接空运,速度快快的。圆通就不行。可是,同城的话,两者的速度就一样了。所以呢,同城一般没人用顺丰,异地要是着急,都会说:“发顺丰,亲。”

在着急用的时候,选快递,大家都会怎么选。
在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头脑中,把整件事情分成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从商家送到自家门口来签收;第二个阶段,自己打开包装,使用。
这两个阶段,在“明天”这个时间点上踩准了之后,它们相互之间,是不干扰的。一片兰蔻的面膜,你在用的时候,不会因为是用顺丰运来的,就感觉更好用更舒坦那么一点点。其实,在用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不去想,它是怎么送到自己家里来的。
更好更舒坦那么一点点的感觉,是在用兰蔻和怡人草的时候会有。

作为工具和手段的“聆听”和“阅读”,不过是用圆通还是顺丰,把信息搬运到头脑中来而已。
搬进来之后呢?大脑用同一个机制来处理。
建构起这个处理机制,让这个机制进入正反馈的循环状态,是“聆听”和“阅读”的用处。

手段和工具不重要,用途重要。

在大申五岁半,开始听《哈利•波特》的时候开始,“听故事”就已经在本原意义上起作用了。
以后,大申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听,孩子的大脑在不停地建构........到去年暑假结束的时候,这个游戏,大申已经玩了整整三年了。

反正大申已经在用着兰蔻了,至于顺丰还是圆通,申爸一点儿也不在意。
故对于大申能不能自主阅读,申爸一点儿也不着急。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为无为”与机会成本(一)
那边厢,大申在听他的“故事”,不让人打扰。
申爸这儿没事儿干,枯坐书房,自己琢磨这个事情。
你看啊,这个事情。在小学,一入学,老师就教汉语拼音,教识汉字。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能阅读,都能写字了。不管是城市

里的学生,还是乡村小学的学生,都能。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今天的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了很的高水平。教会孩子识字读书,已经成了基本要求了。
申爸不是在说反话,讽刺。
识字这件事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往远了说,倒退四十年,搁农村,光靠识文断字,就能吃口好饭:四里八乡,谁想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

都得提着蓝鸡蛋,登门相求。
之所以老百姓不识字,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的汉字很难,很不容易学会。
现在的教育技术,已经高超到可以普遍地教会每个孩子识字了。

那啥,想说啥来的....
对了,既然申爸能笃定学校能教会大申阅读,大申在六岁的时候,又必须进学校去.....法律规定的哦.....那么,学前教大申认字,时间精力就白白地

浪费了。
上了学,还要费二遍事么。
考虑到从四岁到十岁这六年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六年时光,用大量的时间学前识字,机会成本奇高。

申爸的规划,必须把学校学习这个重大因素包含进来。忽视了这个因素,孩子的机会成本会高得无法计数。
这个考量,造成大申入学之时,一个字都不认识。
大申的字,都是学校语文课上教会的。

申爸不浪费大申时间,教识字,富余下来的时间,用来干啥?
用来听,和读图。
大申读图,也和他听故事一样的专注。事实上,大申在听故事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一边听着音响里的故事,一边看着手上的书。
当一个人的脑筋开动了,思考进入到头脑中的信息的时候,他的外在表现就是“专注”。
孩子越专注,他的头脑中处理信息,思考的强度就越大,建构起更加宏大、更加完美、更加深刻的神经回路。

你看啊,阅读这个事情,它需要有几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第一,需要认识字。这毋庸说。
第二,需要有阅读本身的技能。这个是说,孩子要有这个能力,把书页上的汉字,转变成相对应的声音。还要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声音,能够把感觉上没

有差异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能在语义之间有差别的地方,留有停顿。举刚才这句话为例:“还要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声音,能够把感觉上没有差异

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
正确的停顿方式是:能够----把----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
四横表示大的停顿。这停顿,既是语气上的,同时,也是语义上的。
整个句子,由五个大的停顿组合而成:一、“能够”;二、介词“把”;三、“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四、“连成词汇”;五、“串在一起”。
识别出这五大停顿还不够。进一步,“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还要往下细分成两个层次的停顿。第一层次,是识别出“没有差异的-字”,停顿;再高

一个层次,是区分出“感觉上”和“没有差异的字”两个部分,停顿。

这还没完。

什么是“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
前边,申爸曾经发帖问,“在座的爸爸妈妈,有谁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黑格尔的《小逻辑》或者柏拉图的《对话录》的吗?”
很多热心的爸爸妈妈回馈,没读过。
没读过的爸爸妈妈有福了。因为,你们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体验一下,如果没弄对,孩子们学习阅读时的感觉有多难受。
你在搜索引擎中搜“小逻辑”,找一个在线阅读的版本。申爸找的是“天涯在线书库”的,点《第五章》....哎呀,太麻烦,申爸还是干脆Copy-Paste好了: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
    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 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所以哲学当能熟知其对象,而且也必能熟知其对象,——因为哲学不仅对于这些对象本来就有兴趣,而且按照时间的 次序,人的意识,对于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说的什么呀?

每个字都认识。在单句范围内,识别词汇和停顿,没有问题。问题来自,黑格尔的思维有一种连绵不断的....不是很清晰的....罗里吧嗦的特征....我们很难断清楚他写的句子。他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学上,模糊一片。
糊涂,不明所以,厌倦。
如果不以某种东西的良好发展为基础,直接从识字开始阅读,孩子刚开始,就是这种感觉。
第三,理解。“理解”是什么?理解是把新的信息溶化到已经有的知识和体验中去,从整体上,对新信息的把握的过程。如果孩子阅读到的东西,不能够“理解”,他肯定不会有持续阅读的兴趣。
反之,要是有了持续阅读的兴趣,也表明,孩子已经在头脑中对新的信息有了很好的“理解”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