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lit.cn/./ 东营_金刚经说什么_胜利社区_东营论坛_旅者家园

胜利社区

搜索

金刚经说什么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3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山东省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讲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

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

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

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

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

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

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

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

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

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

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

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

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

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

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

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

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

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

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

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

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

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

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

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

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

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

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

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

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

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

禅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

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

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盘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

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

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

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

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

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

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

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

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

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

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

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

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

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

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

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

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

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

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

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

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

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

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

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

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

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

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

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

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

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

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

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

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

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

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

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

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

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

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

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

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

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

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

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

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

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

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

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

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

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

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

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

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

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

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

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

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

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

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

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

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

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

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

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

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

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

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

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

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

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

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

多的内容。

    无坚不摧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

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

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

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

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

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

「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

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

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

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

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

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

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

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

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

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

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著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

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著我还俗结婚,

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

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

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

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

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

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

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

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

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

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

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

用什么办法,那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

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

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

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

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

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倒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

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

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

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

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

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

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

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

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

六位发起的,我是受别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

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

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

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

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

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

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

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

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

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

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

论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

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

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

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

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

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

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

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

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

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

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

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

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

「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

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

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

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

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

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

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

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

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

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

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

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

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

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

「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

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

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

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

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

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

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

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

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

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

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

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

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

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

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

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

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

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

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

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

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

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

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

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

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

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

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

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

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

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

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

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

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

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

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

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

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

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

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

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

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

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

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

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

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

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

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

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

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

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

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

「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

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

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

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

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

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

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

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

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

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

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

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

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

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

「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

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

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

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

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

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

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

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

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

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

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

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

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

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

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

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

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

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

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

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

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

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

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

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

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

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

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

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

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

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

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

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

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

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

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

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

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

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

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

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

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

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

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

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

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

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

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

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

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

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

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

「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

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

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

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

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

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

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

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

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

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

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

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

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

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

「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

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

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

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

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

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

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

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

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

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

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

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

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

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

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

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

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

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

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

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

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

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

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

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

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

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

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

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

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

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

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

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

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

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

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

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

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

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

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

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

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

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

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

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

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

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

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

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

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

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

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

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

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

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

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

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著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

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

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

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

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

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

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乞士生活威仪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

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

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

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

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

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

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著。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

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

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

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

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

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

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佛把饭碗

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

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

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

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

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

不像其它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

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

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

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

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须菩

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些经典把「须菩

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

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

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教,称须菩提

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

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

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

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善现须菩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给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是当时,就是

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备休息。可是我们

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

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老,照佛学解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

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

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

题开始的,因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

要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著,须菩提站起来,

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著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

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所以用袈娑盖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

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

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

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

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

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

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

个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

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

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话,就

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

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

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它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

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师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

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

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

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

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如来 菩萨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

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

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

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

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

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

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

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

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

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

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

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

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

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

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

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缍。菩提

的意思就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

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

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

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

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

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

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

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

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

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

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

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

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

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

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

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

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

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

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

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六祖和金刚经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们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

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

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么用功啊!怎么修行

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

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

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

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

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

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

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

起。

    善护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

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

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

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

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

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

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

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

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

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

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

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

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寻愁觅恨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

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

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

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

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

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

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

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

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金刚眼和发心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

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

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

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

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

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

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

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

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

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

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

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

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无权威 无主宰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

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

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

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

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

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

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

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此心如何住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何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

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

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

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的烦恼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

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

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

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

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

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

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

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问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

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

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

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

题,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

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有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

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

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

「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

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

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

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

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的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

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

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

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

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

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是皈依,

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

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

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

么?儿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

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

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它所包涵的意义,实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过现在我们

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

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一边也照样的胡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

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

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不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

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没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

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一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

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

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

是后面另一个东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

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

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

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不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

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

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

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定」,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

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

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

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

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

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

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体住一起又说住不

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都不行了,

何况其他。实际上,床□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环境与

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

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

意思也有一个比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学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

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

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

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

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如何住和无所住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

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如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

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

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

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

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

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

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

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

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

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

无痕的。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

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

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

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切众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

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来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

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

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的白衣大

士就是白衣菩萨。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

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

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

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并不是

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

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的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

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

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

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众生,有一

个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

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

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爱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

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了。这是机械性,

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

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吧!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谭子化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

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

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真假不能确定,

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

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

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

的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

他回来了,身上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

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学问也非

常好。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

去。他究竟仍然活著没有?说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

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有禅宗的

境界:

    线作长江扇作天  屐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

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

境界,蓬莱此去无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

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于佛告诉须菩提,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由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

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世界,是

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

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无色的众生

  除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

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

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

「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

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

「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

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

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

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

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手去指

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

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

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

围以内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

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

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众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

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

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

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要认为人类

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

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

「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

物质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

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于「无想」。还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

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绍兴的一个

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

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据说是入定了。有

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

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

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

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一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

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做走火

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

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

「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

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

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红福 清福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

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

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的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

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

人生随时都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

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众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

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盘」。

  涅盘是个名称,不要当成端盘子那个盘。涅盘是梵文音,有人翻译成中文叫它寂灭,

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为寂灭好像很凄凉,只有一个清净,

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

灭,那不是很奇怪吗?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

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净本来是好,可是有些

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

上,都市中,都是红尘。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

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在汽车是排

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

「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

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

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

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

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

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

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

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

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

管它西天、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

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

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

我马上要走。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

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天人听了说:哎唷,

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

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

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间,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

涅盘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实际上涅盘是个境界,就是涅盘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

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

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

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盘的境界。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罗汉的涅盘

  涅盘分两类,「有余依涅盘」及「无余依涅盘」。

  罗汉们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盘;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

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

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

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

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很长的头发。

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

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发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

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

自己自修得定,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世来,好向他请教。玄奘法师告诉他释迦牟

尼佛已经涅盘了,他说: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来吧!玄奘法师拖住他的耳朵

说:老兄,你慢一点入定,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就是要出定找他,谁来通

知你出定呢?他说:这也对呀!玄奘法师说: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

  出神并不容易,刚才讲那些修行人,坐了几十年都出不来。玄奘告诉他,自己要到

印度取经去,叫他到中国去投胎,将来作自己的弟子。并且告诉他,到了大唐向那个最

大的宫殿去投胎当太子,等他回来。于是这个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后回来,见唐

太宗说到此事,要找这个来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后宫,当天没有太子出生,结果发

现武将尉迟恭家里那天生了一个侄子。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看见尉迟恭的王府,

就错认为皇宫了。唐太宗把尉迟恭找来对他说:我要出家,但当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让

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师想,那个罗汉定力那么高,见面时应该认识我!岂知罗汉、菩萨也有隔阴

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对玄奘似曾相识,却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当然可以,

但有三个条件,一车美女服侍他,一车酒肉,一车书。这就是后来玄奘法师的唯识传人

──窥基法师的故事,又称三车法师,此说也许是影射的戏论。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会了解,得到了那个清净、一念空的境界,

才能够入定;而且连身体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气侯的变化,甚至地球的各种物理变

化。那个罗汉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家要特别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

究竟的。玄奘挖出来的这个罗汉,就是住在这个空上,所以叫做有余依涅盘。余什么?

习气。因为他的习气没有变,所以转胎一来,功名、富贵、美人、香车,什么都要,这

是这个罗汉自己剩余的习气,维摩经上叫做结习未除。

  有些学道学佛的朋友说:老师,你叫我来打坐,学佛,我是很高兴,就是有一个东

西丢不下。我说:那你就两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为他这个结习未除,

也就叫做有多余涅盘。其实我们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学,都入了这个涅盘了,到这里来,

法师把木鱼一敲,打坐好好的,念头满空;等到两个鞋子下了楼,赶快找地方去打牌啊,

喝酒啊,就是有多余涅盘。

    佛的涅盘

  有余依涅盘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盘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佛说学佛

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盘而

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没有这个愿力,学佛是不会成就的。

如果觉得自己很痛苦,又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为这是消

极的,逃避的,连罗汉境界都谈不上。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他说,学佛要这样大的愿力,要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痛苦与烦恼。痛苦与烦

恼是很难解脱的,佛也只告诉我们解脱烦恼与痛苦的方法。解脱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

佛不过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诉我们,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

个观念。这是佛的愿力和胸襟,学佛先要学这个胸襟,就是说虽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心

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佛的境界谦退到极点,他要度尽了一切的众生,而心胸

中没有丝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它宗教解释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没有权威

性,非常平凡,很平实,只说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什么理由要如此呢?这是他加重语气。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四相和我的观念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他说,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

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

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如果说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萨」,

因为你还有个故意。天地生万物,天地不占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说,道乃天下之公

道,不属于谁的,告诉你,你拿去吧!

  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佛都告诉你了,为什么你不能到达佛的境界呢?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

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

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我

相又分两种,一种是人生命的个体,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

一种是属于精神上的,一个学问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

子,幼稚。我现在也常常犯这个毛病,会说你们年轻人懂什么?这是我相,因为觉得

「我」嘛!倚老卖老。

  不错,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是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

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许多男孩子也是倚男卖男的:我是小孩,老师请原谅!我说,

不要倚小卖小,倚男卖男了。这些都是主观成见,就是精神观念上有个我。所以文章是

自己的好,这是我相。本来文章写完了就完了,别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里受不

了……这都是因为心里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见,这个法就是精神的我见。

  至于众生相,是社会一些人类的范围,前排的人同后排的人,只要一坐下来,人相

我相就起来了。感觉前排的人很讨厌,头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见。人

相我相一来,众生相就来了,唉!这个环境布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对,接著寿者

相来了,唉呀!空气不好,有传染病,要短命。

  这个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归纳

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鸠摩罗什把后面三个统统归入

寿者相。寿者相很严重,我们人都喜欢活得长,你几岁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

比我小两岁。你几岁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几岁……这都是寿者相!要「我」活得长,

要「我」健康长寿。每个人来学打坐,乃至在座来学禅的,十个有九个半,甚至十个有

五双,都是以寿者相的观念来学打坐的。那么,这与佛法的金刚经就大有出入了!要注

意,要去了这四相,完全离开了这四相,才可说是学佛的真正境界。本经的原文,佛说

这四相,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四相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

要把这个观念破除掉,学佛就差不多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

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

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这一段,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

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

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

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那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

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

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

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

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

著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这里著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怎么使心、忘想烦恼降伏下去!

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这样。因为须

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

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

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

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须要丢掉,这是菩萨

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掉,就是痛苦丢不

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

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

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

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

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侯,

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侯,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

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

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

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

应无所住。

    转化十二类生

  有一位同学提出来说,很多年前,也曾经听我讲过这一段,除了我前面讲过的,好

像还有进一步的道理。其实,所谓进一步的道理就是:这个境界就是有愿力,一个大乘

菩萨发愿及菩萨行,应该是救尽天下苍生,而自觉没有做什么救苍生的事情。一个人救

人、利人是应该的,假使心中还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经不是菩萨道了。这是指

外面行愿方面的。内心修持更须这样。我们自己学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

持方面,或者在静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许多人为了身体的健康,学各种的方法,打坐、守窍、修气脉转动,实际上,

已经都落入寿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众生相也都跟著而来,学佛的成就当然不会大

了。又如修净土念佛的朋友们,假使念一句佛号,观念里头或下意识中,附带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情况,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举凡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

己细心检查心念才会发现。

  关于卵生、湿生、化生、胎生等,我们上一次也分析过,人的生命里头,本身内在

就具备有这十二类生。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时间并不是为自

己活著的。我们仔细分析一个人,活著为了面子、为了漂亮,人生时常是作给人家看,

或者作给儿女看的。

  当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父母盯得很紧,他生气了,因为他是个独子,他告诉父

母:你少盯一点好不好,否则我不给你念书了。这个话也对啊!现在的青年考联考,好

像都是为了父母,为社会,为家庭。人是很可怜的,活了一辈子,一天吃三碗饭,只有

十分之三是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余大部分是供养自己身体中的卵生、湿生、化生吃

的。肠子里有蛔虫,身体中有各种细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众生,及各种的现像,

在我们人体的内部都统统有了。所以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左眼是太阳,是阳;右眼是

月亮,是阴;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

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又如身体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体内

部又有各种的生命,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包括精虫卵脏等等,这些都与禅定有关。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

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

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

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

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这位同学别著我讲这一面,认为我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这一面是讲实际功夫,

几乎没有人相信。普通金刚经这一段讲过去就算了,现在既然有人指出来,已经留不住

了,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这样,这是补充第三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说三十二品偈颂

  另外有人提出来,说我曾写过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偈颂,本来我不想讲,因为这是四

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峨嵋山上闭关,不要说人看不到一个,鬼影子也看不到一个。

尤其到了秋后大雪封山,连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

两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树皮,随便这么一溜就下来,一泻千里。要想上去啊!只好等

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没事,藏经中抽出金刚经来看,也不晓得著了什么道,一下子

高兴起来,又感动万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间把金刚经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个偈

子,说明这个道理。后来下山以后有人传出来了,不过到了台湾连原稿也掉了,因为我

平常的习惯,自己作的东西随手就忘了。这一点虽是坏处,但也是好处,就是可以修道,

过了就丢,所以说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记这些东西,

也是懒得介绍这些东西。譬如在大学上课,很多同学问我:老师你有什么著作?我也搞

不清楚我有什么著作!也没有观念去推销。现在同学们提起来这个偈子,就顺便说一下。

不过我那个三十二首偈子,比你们联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义,一夜之间把它用禅与

佛的道理说完了。第一首偈子法会因由分,大概是这样子:

    第一品偈颂

    缁衣换却冕旒轻  托钵千家汗漫行

    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

  「缁衣换却冕旒轻」,缁衣就是和尚们穿的衣服,印度的规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

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现在我们写信给出家人时,下面往往自称白衣某某,表

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颜色,就称缁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家了,穿

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带的那个皇冠是冕旒,中国人戴的称天冠,前面还挂些珠子之类。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皇帝不当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

切,才够资格学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皇帝的那个皇冠,随便把它甩掉。

  「托钵千家汗漫行」,然后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还出来化缘呢!不管穷人家里,

什么人家里都去化缘。

  「何事劳生终草草」,我们人生为什么劳劳碌碌,佛学名辞叫做劳生,一辈子在劳

苦中。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莫名其妙的来,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劳生终草

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来人生没有别的好事,只有蒲团一个,

两腿一盘,万念皆空最好。

  这是法会因由当时作的第一首偈子,当然这个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过有时侯

想想,现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间还作不出来,人生就是那么怪。

    第二品偈颂

  第二首是善现起请分。善现就是须菩提,须菩提起来问问题,佛答覆他,善护念。

善护念是个要点,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这样定住,就是这样把烦恼降服下去。

    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  况起多余问什么

  「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没有第二念,千千万万

不同的现象,就是一念动了。像大海水,平水无波忽起一个波浪,一点动,千万点烦恼

就跟著来了,所以说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佛不是告诉他善护念吗?真正的善护念何必用佛经呢?修多

罗就是佛经,梵文名称就是素怛览。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经也一样此心平静,所以

说护心那用修多罗。

  第三句,先要说明一个典故。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经上记载,有一天他

跑到一个崖洞里宴坐。什么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学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学

们!不依身、不依心,不观这个身心,不依亦不依,这个样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

你看我们大家坐在那里,又听呼吸,又练腿,又练气功,统统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头,

像水上按葫芦一样,这边这个扑隆咚才按下去,那边那个又浮上来;这边念头冒上来一

个,那边又来一个。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个空的境界,还

是不对,所以不依亦不依,这才叫做宴坐。

  须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什么都没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养,天花掉了下来,

大概须菩提正好张开心眼吧!不然怎么知道天花掉下来呢!须菩提就问,哪一个在散花

供养?空中有个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说法,所以我空中散

花供养。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啊!这个天人说: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们

以不听而听,因此,我们要供养。这是说到须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个打坐入定已经很多事了,道就在这里,菩提就在这里,

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里打坐装模作样已经够多事了。

  「况起多余问什么」!这一下又来问金刚经,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这

就是禅的道理,当下可以了解了,大家当下都可以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了。

    第三品偈颂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刚才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入无余依涅盘而

灭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  寿我迷人犹讳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们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

相,等于易经的四象,易经也讲四象,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象。拿空间来讲,

东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统统被现象所困,四相初生的这个四相,同易经的四象就有差

别,一念一动,外境界就有差别了。

  「羲皇以上一无无」,我们中国文化开始的时候,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地。当这

个一还没有画动以前,天地没有,宇宙还是空的,伏羲画卦以后,天地开辟了。羲皇以

上是讲形而上道,万法本来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们现在很可怜,大家

学佛拚命去求空,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吗?既然空,你求得到吗?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

所以说羲皇以上一无无,什么都没有。

  「剧怜多少修途客」,剧怜,是最可怜,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这些人,都在求寿者

相,多活几年,修个果位,都在四相里头滚,自己还以为是在修道。

  「寿我迷人犹讳愚」,自己在四相里头滚,自欺欺人,还以为高明得很,别人都不

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实,自己那么笨,还忌讳自己的愚蠢,自认为最聪明

在修行学佛呢!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

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

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

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标题叫做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讲修行,妙行修佛法

的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

布施。】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内布施、外布施。我

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

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作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

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

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第一义很难懂,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就把大

徒弟迦叶尊者找来,说他们从东方震旦中国来的,很辛苦啦,功德圆满,你把书库打开,

把最上等的佛经给他们带回去。当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到图书馆门口取经的时候,守门的

说:拿红包来。孙悟空气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

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白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里当了,给他

红包。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子里塑的迦叶尊者,都是歪著脖

子缩著头。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

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经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

是白纸。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

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

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一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

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

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

点的。

    无所住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

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

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

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著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

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无所

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

样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作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

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下面告诉我们所谓

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

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

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晓

得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老实讲,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以外,一般人并不清

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甚至最后在科学仪器上都看不出来,

只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但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等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

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的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

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所

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

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

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

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

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著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

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

受不了。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如果念头不住

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所以一切众生

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

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有些同学们,用功好一点时,听到念佛念咒的声音,然

后自己觉得得道了,最后道没有得,得了个神经。真的,好几个就是那么就走了,走到

阴国去了,因为他不懂不住声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

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那里来的?是

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

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

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

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

个人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

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学医学的就晓得,人体内部并不脏,但

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当我们坐得

好,内部发出一种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

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内触妙乐的菩萨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

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

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

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

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

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

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

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

对。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弟子多亲切,

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雁过长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

量。】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

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

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又像天上的飞鸟,鸟

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

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

了以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

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

西啊?什么都没有了。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

菩萨应不住于相。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

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

有两重意义。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

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

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

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说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

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

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

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

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

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

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

个人对著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

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

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

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

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

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

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

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

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

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

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四个字两句话,这是须菩提答覆佛说

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现在人念成不也。现在很多话与我们文化不合,

涨价的涨字,现在人说成膨胀的胀,说起来道理也通啦!涨价当然就是膨胀起来,潮水

上涨,不是潮水上胀,不过现在的国语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照现在的国语说。他答覆佛

的问话是说:不可以,世尊。由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

的。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须

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

「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

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

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

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

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但是

金刚经被鸠摩罗什浓缩一下,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

呢?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

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是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

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东方佛西方佛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

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

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你们要学禅

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上。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

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

的道理都有关系。

  我们大家要学佛修持,先要有东方的生机,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

得定,才能得到妙乐。代表这个的符号,在方位上是东方,是所谓生气方,像太阳一样,

从东方上来。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

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偶然的说一说,佛学里头,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

住。】

  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

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

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

虚空一样不可思量。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

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

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

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

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

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

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

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

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

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

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

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

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

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

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

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

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

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

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

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子本身也称阿育王寺。亚历山大

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 ,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

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

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

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

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

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养。

  历史上这种人很多,我们清朝末期中兴名将曾国藩,功盖一时,也是一辈子皮肤病。

相传曾国藩是大蟒蛇变的,皮肤养抓得一片片掉下来。阿育王一生也吃这个苦头,这个

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

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

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

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

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

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

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

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

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

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

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

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历史上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长春一样,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

们说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

了,他也要死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

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

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

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时他也跟著学佛,笨得无比,岂止

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

「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

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

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佛经里讲到他也有一段因缘,当他要到佛那里出家时,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这些

师兄阿难呀,须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挡住不准。他就在山门外面大吵,佛在里边打坐

听到了,出来问大家,为什么不让他出家!这些大弟子们都有些神通,说观察过这个人,

五百生以来都没有跟佛结过缘,因此无缘出家。佛就骂他们了:你们啊,就只晓得当罗

汉,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条

狗,与我有缘。它跑到一个地方吃大便,那个茅厕叫做吊足楼,你们在这里很少看到,

在大陆高山上住,那个茅厕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厕底。所以古人有两句

诗:「板狭尿流急,坑深粪落迟。」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这个是挖苦古代专门读书做

对子的人,连茅厕也做成对子。那只狗到这种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来,正好掉到

它尾巴上。那只狗吓得掉头就跑,一边跑看到一个古塔,是个有道罗汉的墓,狗看到这

个古塔就要翘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这个罗汉的坟堆上面去了。佛说:他啊,

当时就是以这个大便供养我,所以跟我结了缘。那个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独觉佛的骨灰

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它以

最好的粮食,尾巴一甩上去,无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无量。佛说:以此

因缘,所以他可以出家。

  这位老头子跟佛出家以后,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没有办法教会他,

稍微多两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扫地!教他一边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

年,他才记住了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

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

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这是第四品,妙行无住分,我给它的偈子做结论: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